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范纯粹《故人帖》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范纯粹书法作品。
范纯粹(1032-1101)字德孺,吴县人。范仲淹第四子,以荫入仕。历官赞善大夫、户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元祐党禁解除后,复职徽猷阁待制。详见《宋史》卷三一四本,附范仲淹传后。
北宋学士范纯粹尺牍《故人帖》赏析
北宋学士范纯粹尺牍《故人帖》纸本,行书,纵30.1厘米横43.7厘米,凡九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零二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贴笔法自然沉稳,一如其端重之为人。释文:纯粹启,不见故人,每以依仰,东吴山水之国,风物秀丽,贪饮佳媺,想全翁甚乐之也,纯粹守此五年矣,比再满才岁余耳,浅掘自力,无足言者,亲老得此地凉,疾体稍便,二家兄到晋,数得书,三家兄且安职,然去意常在也,何当款语,以纾远情,余非此可道也,纯粹上。
《故人帖》是范纯粹写给友人的,只是不知道具体写给他的哪位老朋友。范纯粹身在他乡,已经五年了,在给故人的信札中,笔下描述了一片东吴山水佳丽地的江南美景。繁华时节自己身在异乡,最能勾起对故人的思念。当忆及数年间只与身在遥远山西的二家兄范纯仁,和常怀去意的三家兄范纯礼通过几封信时,他感慨道:“以纾远情,余非此可道也。”别情离绪,纠结心头,三言两语岂能言尽。
此作甚为精妙,寓楷于行,虽没有连绵一起写来,然亦能感受草意。如“久不见”、“吴”、“水”等楷法谨严,用笔沉毅;写到“全翁甚乐之也”笔意慢慢灵动起来,如美人河边浣洗回来在柳畔漫步,步履轻盈且灵动;至“二家兄”处则渐渐多了草法,随着情绪的变动而显得不安分起来。通观此作,可以嗅到晋人王右军的气息,也能觅到颜鲁公的丝丝痕迹。
作为“文二代”的范纯粹自然会与苏轼等时贤名流交厚,自此札亦可看出苏氏对范纯粹的书法有很大的影响。苏东坡在《送范纯粹守庆州》诗中曰:“才大古难用,论高常近迂。”这种盛赞范,在苏东坡嘴里说出来,对他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不仅如此,范纯粹还常有高论,很得苏东坡的肯定。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亦在苏诗中流露出来,宋代书坛能得苏学士如此褒奖的又能有几人呢?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写得太好了,不在宋四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