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轼好友著名书法家傅尧俞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4-30 07:40:01

北宋苏轼好友著名书法家傅尧俞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经过唐末的藩镇割据,五代的混战征伐,宋代初期的书法已经没有了唐朝中前期恢宏的盛大气象。一股靡弱之风让欧阳修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士大夫,务以远自高忽。书为不足学,往往仅能执笔,而间有以书自名者,世亦不甚知为贵也。”

依照宋初的李建中、李宗谔等留存的手札来看,此言不虚。从李建中的雍容气度、李宗谔的肥褊朴拙中可以看出,唐人的法度仍然是宋人无法企及并超越的高峰。在这种情况下,宋代书家只好另寻出路,也就出现了苏轼这样有前瞻性的书家开创并引导了尚意书风。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苏轼好友中书侍郎傅尧俞书法作品。

傅尧俞(1024-1091)原名胜二,字钦之,北宋孟州济源(今属山东)人,曾官殿中侍、监察御史、吏部尚书兼侍、讲中书侍郎等。为官三十载,为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傅尧俞出身于官宦之家,其曾祖、祖父、父亲皆出任官员。傅尧俞“及登第,犹未冠”,元祐四年(1089)任中书侍郎,元祐六年卒,享年68岁。太后谓辅臣曰:“尧俞金玉人也,惜不至宰相。”是语言其有相才而无相命。

傅尧俞仕宦坎坷,为人忠正耿直,颇有时誉。但对于他的书法,书法史几未见载,《宋史》其传未有一字提及其善书。然傅尧俞进士出身,其登第之时由唐承继而来的“身、言、书、判”官吏铨选制度并未废除,对于书写是有要求的;入仕后的傅尧俞曾任太常博士,终日亲近笔墨,且“十岁能为文”,想必是十分聪颖的,善书、能书当不在话下。

司马光曾说:“清廉、正直、勇敢三种品德,一个人很难兼备。我却在傅尧俞身上见到了。”邵雍也说:“傅尧俞清廉而不炫耀,正直而不偏激,勇敢而又温和,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北宋中书侍郎傅尧俞《蒸燠帖》赏析

北宋中书侍郎傅尧俞《蒸燠帖》纸本,行楷书,纵26.3厘米,横17.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可能出于签名的习惯,其中的“尧俞”二字为合文。是傅尧俞传世墨迹孤品,系致友人应酬问候的短札。

释文:“尧俞再拜,气候蒸燠,伏惟台体万福,来日瞻奉,此不详尽。尧俞恐悚。”翻译:“蒸燠”多作“燠蒸”,谓闷热如蒸;“瞻奉”,恭敬侍奉之意;“恐悚”,意为惶遽不安。以行文语气来看,此札当为傅尧俞写给长者或尊者,天气炎热而相问候的一封书信。

从整体上来看,此札疏朗有致,瘦硬峭拔而如其为人,字距小而行距偏大。除却“此不”以牵丝相连外,其他基本上字字独立,这可能是受唐、五代楷书章法的影响。此札通篇字形略扁。字形扁是隶书的主要特征。楷书的扁写使得气息上显得古朴大方。

作为李宗谔、宋绶的晚辈,傅尧俞的书风明显受二人书风的影响:整体的瘦硬大致是受李宗谔影响偏大,而如“奉”“ 悚”等字明显是宋绶书法的感觉。

书法史上并未将傅尧俞作为书家来看待,想必其自身也未将自己视为书家。历史上关注的主要是他为驸马李玮仗义执言、劝皇太后还政英宗的忠心耿耿的大臣形象。

这件手札,傅尧俞纯粹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书写,没有拘泥之感,故而虽受唐楷“法”的约束,但写得并不死板。在用笔的感觉上,此札书法纯然唐风一脉,将楷书的用笔方式作用于行书,笔的着力点主要在笔画两端,笔画的中截稍显单调,远没有晋人的潇洒灵动,这也是唐代作为技法分水岭而产生的结果。

当然,出于实用目的的手札在今天作为书法作品来看,有的细节处还是值得推敲,如“气”字“横折钩”的横、“来”“尽”“尧”等字的长横等显得纤细。对于笔画的粗细,米芾在《群玉堂米帖》中说:“得笔则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显然傅尧俞的这些笔画并未得笔,显得瘦弱。值得注意的是,傅尧俞随意而书的手札显得自然大方,可以想见当年傅尧俞端坐挥毫而书的情景。而今书信、毛笔基本退出实用领域,好手札已不易寻。

作品结体秀正方润,笔法清峻峭拔,风格上保持了较多的宋初书法的特点。傅氏和大诗人、书法家苏轼是好友,苏氏现存的书法杰作《赤壁赋》卷即是写给他的。因此,傅书应或多或少受到苏书的影响。鉴藏印记:“江德量鉴藏印”(朱文)、“南韵斋”(朱文)、“莲樵成勋鉴赏书画之章”(朱文)、“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朱文)。历代著录:《书画鉴影》。

此帖结体上秀正方润,笔法清峻峭拔,厚重处不失骨力,纤细处不显柔弱,整体风格上保持了较多的宋代初期书法的特点。令人震撼。

在书法上,追求尽善尽美的儒家中庸精神,也是傅尧俞同样的追求。这从傅流传下来的唯一信札《蒸燠帖》中也可看出。此帖结体上秀正方润,笔法清峻峭拔,厚重处不失骨力,纤细处不显柔弱,整体风格上保持了较多的宋代初期书法的特点。风格上保持了较多的宋初书法的特点。

傅尧俞的书法并没有脱出宋初的时风。那时大家对李宗谔、宋绶等人的模仿左右了一代书风。傅尧俞出生之时李宗谔已去世11年,然将其书法与李宗谔的《送士龙诗帖》相较,二者的相似处还是很明显的。

虽然《蒸燠帖》更为流畅自然,但其转折、捺脚等与《送士龙诗帖》颇有相通处。宋绶的书迹已不见存世。从苏轼评其书法“清而复寒”推断,其书法外形峭瘦而少变化。

《蒸燠帖》不“寒”却也是“瘦”的。且傅尧俞开蒙之时正是宋绶影响书坛之时,想必受宋绶的影响不小。傅尧俞名列“元祐党人籍”,与苏轼、司马光、苏辙、黄庭坚等人交游颇深。

苏轼现存的《赤壁赋》卷即是写给好友傅尧俞的。《书前赤壁赋》题记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傅尧俞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苏轼远贬黄州,他人避之唯恐不及。而傅尧俞向小其13岁的苏轼索书,除了苏轼书法颇佳之外,二人的交谊恐是主要原因。由此想见,与苏轼交谊深厚的傅尧俞之书应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尚意”书风领军人物苏轼的影响。

故而《蒸燠帖》虽未脱出宋初风气,但较之宋初的书法要活脱、自由得多。作为从“尚法”末期旧阵营走出来的人,傅尧俞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尚意”的革新对于他而言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北宋书法家曾巩《局事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曾巩《局事帖》镜心,水墨纸本,29×38.2cm。这封天价书信,就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曾巩的传世墨迹《局事帖》。《局事帖》是曾巩写给故人的一封私信,向其诉说自己的苦闷与期望。

书贴起笔的“局事”是个生僻词, 现代人较难理解。《局事贴》大火后,“局事”一词就引发了不少关注与索解。有人认为“局事”是“扃事”之误。“扃”意为上闩,关门,从里把门关上。所以,“局事多暇”的意思,是说自己闭门谢客,多有余暇,这才有空问候故人。

另一种观点认为,“局事可解作公务。”“局,曹局也。( 《康熙字典》 )”曹局即官署,唐代王建《寒食忆归》诗有“京中曹局无多事,寒食贫儿要在家。”“曹局无多事”与“局事多暇”相类,就近代上班很闲,所以,才专心写下这封信的。

而“动履褆福”,是古人书信中的常用祝福,意为走路也安宁幸福,相当于我们说最近一切安好之类。

曾巩在信中告诉友人,自己外放荒漠边地已达三年之久,整天忙于官场琐事,没有半点快乐。虽然任期届满已越来越近了,但是,接替的官员却迟迟没有消息,现在真是度日如年,盼望着能早点离开这鬼地方。如果能获贤者相助早日脱离苦海,到时必定亲往府上致谢……云云。

其实,曾巩的这篇《局事帖》,就是一普通书信,并无过人文采,不能代表他的散文水平。他的散文代表作有《越州赵公救灾记》《醒心亭记》《道山亭》《辞中书舍人状记》《墨池记》等。

曾巩的《局事帖》,字形修长、笔画劲挺,并带有欧字以及钟绍京小楷的格局和笔意,所以可以说这幅作品字字千金。

曾巩的《局事帖》历尽劫波,虽累经历代名家递藏,但依然纸墨如新,可谓千年之遗珍、人间之孤本。传世900多年后,能与国人见面,也是我们一大幸事。该帖名扬天下,是因为旅居海外上海实业家张先生在1996年送拍引起的。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局事帖》被大家推崇,一则是因为曾巩“唐宋八大家”的身份,二则是《局事帖》乃曾巩传世书法的孤本——物以稀为贵。傅尧俞的《蒸燠帖》亦是其传世书法的孤本。但对于《蒸燠帖》,绝大多数书法史、书法欣赏一类的书籍未将其作为书法来欣赏,或许是因为傅尧俞在文坛的地位远不如曾巩,且没有书名。但流传至今的《蒸燠帖》也是弥足珍贵的了,其所传递出的宋初书风以及傅尧俞的刚直秉性为人赞叹。

曾巩(1019年—1083年),江西南丰人。南丰曾家,也是赫赫有名的书香之家,祖父曾致尧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曾易占为太常博士。嘉祐二年(1057年),曾巩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时传为佳话。而主持会试的,正是以复兴古文为己任的欧阳修。

曾巩受到欧阳修的青睐,就是因为他的古文写得棒,而他也正是因其在古文上的成就而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的。另外,在江西南丰,曾巩还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等曾氏俊杰并称“南丰七曾”,世称“南丰先生”。

北宋苏轼为友人傅尧俞行楷书《赤壁賦》赏析

北宋苏轼为友人傅尧俞行楷书《赤壁賦》。素笺墨迹卷。纵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赤壁賦》之一

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黃州城外赤鼻磯,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

苏轼《赤壁賦》之二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苏轼《赤壁賦》之三

此帖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结体稳密,笔势圆劲有韵,笔墨丰润沉厚,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绵里裹铁”。

苏轼《赤壁賦》之四

北宋书法家,很好地继承了“二王”正统,用笔圆润含蓄,风格温雅遒丽,锋正而不显露,流动而不浮急,行、草独具晋人意韵。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0 阅读:1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