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马懿在魏帝曹芳与曹爽前往高平陵谒陵,祭奠已故的魏明帝时称机在洛阳发动政变,他事先秘密策划,在家中饲养的三千死侍以最快的速度攻占了武库和司马门。在政治上获得郭太后和蒋济、高柔等老臣的支持,使政变获得合法性。然后他便很快召集亲信,控制住了洛阳的军队。

政变一开始,曹爽的在洛阳城中的亲信大司龙桓范就想尽办法跑出洛阳城投靠曹爽,他就曾经向曹爽建议;“带天子去许昌,然后以天子名义召集各地军政大臣,共同讨伐司马懿”
要知道这时司马懿也仅仅控制住了洛阳,而且还没有控制稳(洛阳城中的军队并不完全听从于司马懿),因此司马懿才亲自带兵驻守洛河。就是因为他信不过城中的军队。

要是曹爽听了桓范的方法,司马懿还真不一定能政变成功。那么曹爽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1.司马懿威望过高,曹爽心里胆怯。感觉自己打不过。司马懿在三国当中是什么样的人物,那可是和武侯诸葛亮可以扳手腕的人呢。
司马懿不光抵御了诸葛亮北伐,还在北面远征平定辽东。东边对抗东吴。可以说曹魏政权在曹操死后的几场大规模的战役都是司马懿打的。并且未尝败绩

曹魏的历任皇帝都是在给司马懿放权和收权的过程中找平衡,不信任司马懿,害怕司马懿做大。一有空就想办法收司马懿手中的权利,可是一有战事就又得把司马懿请出来给于他权利。因为除了他没人可用。

曹爽虽然是曹氏家族中的关系派,但是他也不完全是酒囊饭袋。他早就看透这一点,想摆脱司马懿,于是他在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在军事上发动了针对蜀汉的“兴势之战”(也称“骆谷之役”),但这场战役以失败告终,并未取得显著的战绩。
曹爽自己心里也明白自己的战绩差的太远
2.司马懿使用绥靖政策,指洛水发誓不过度追究曹爽司马懿为了安抚曹爽及其党羽,屡次派出使者到曹爽阵营表示自己在洛水边指洛水发誓,承诺不会对曹爽进行报复,只要其交出兵权,便可保留富贵爵位。 而且蒋济也写信把司马懿的话重新说了一遍。
这样从曹爽当时的视角看如果打,自己打不过的话就得家破人亡,投降虽然没有了权利但是还可以做个富家翁。而且还有那么多元老重臣给司马懿背书。司马懿不至于出尔反尔

曹爽收到蒋济的信之后,彻夜难眠,中夜至五鼓。最后决定投降。
最后曹爽投降后司马懿出尔反尔将曹爽党羽全部诛杀并夷三族
曹爽的决定虽然做错了,但是他做这样的决定也不难理解这就有点像中国足球曾经请里皮做主教练,后来里皮不干了。
李铁接手大声叫嚣着:“国产教练怎么了,我们的成绩比外国教练差吗?”凭借着他是中国人的身份,大家给了他一次机会。可是他带队成绩也是差的可以。
这时候如果里皮听到李铁的狂言,不服。出来说;“你小子挺狂呀,咋俩一人带一队pk一下,输的给于对方全部身价。要不你让出主教练的位置并且向我道歉。我就不和你pk了也不要你的钱”我想李铁应该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