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泰伯奔吴
《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这一段泰伯奔吴的故事的记载,与周的传统多有不符。众所周知周以礼治天下,礼的核心之一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尤其是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模范生,泰伯为长而不立,大概率是因为泰伯不是周太王的嫡长子,甚至太伯仲雍可能都不是周太王的嫡子。
季历年少得位,大概率是因为季历是嫡长子。
西北戎狄屡犯豳地(今陕西彬州市和旬邑县一带)。“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以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为此,“商小乙二十六年,古公亶父率姬姓周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豳和其它地方的人民,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皆来归附。”
古公亶父为周太王,泰伯、仲雍、季历之父,而正是因为周太王的这一次从豳地到周原的迁徙,造就了周的繁荣。周太王到王季季历,再到文王,三代人奠定了周族的兴盛基础。泰伯奔吴本质上是周族的一次分裂,但是这样的分裂,并没有使周衰落。
《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 生昌,有圣瑞。”《史记》的记载,并没有说泰伯仲雍是太姜所生,季历得立,决定性的因素是母族太姜有台氏的帮助。
周太王是因为躲避戎狄才迁居周原,到季历时期,周族随后对西方戎狄展开了大规模的征伐。
武乙三十五年(前1113年),季历“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文丁时,又先后攻伐燕京之戎、余无之戎。
由于季历战功卓著,受到商王文丁的信任和封赏。文丁四年(前1109年),被任命为“牧师”,取得对西方诸侯的号令与征伐之权。周族邦日渐坐大,引起商王朝的戒惧,结果季历被文丁囚杀。
《诗经·大雅·大明》中周人盛赞先妣挚仲氏太任与先祖季历的婚事: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太任有身,生此文王。王季之妻、文王之母太任是从挚仲氏娶来,来自殷商,季历因妻而显赫,文王昌因母而显贵,因他是“大邑”商族的外孙。
按照周的传统,嫡子都是显贵,如文王之弟虢仲、虢叔是周的卿士,世代为周天子的执政官。
再如太姒之子,太姒与姬昌生下十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等都先后分封为大国诸侯之发主。
再如武王后邑姜之子,成王之弟叔虞。周成王幼冲即位后,周公旦摄政,带兵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政绩斐然可观,成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同姓的诸侯,都是文、武、周公的后裔。《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成,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耼、郜、雍、曹、腾、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凡此种种,相传文王有百子,而周初封建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武王和周公两次大的分封,姬姓加起来也不足百数,其中还有文王孙辈,可见母族不是显贵的,地位也并不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