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提到周公旦,很多人的反应是周公解梦、周公制礼乐、周公吐哺等等,但是很多人忽略掉的是周公的武德其实是很充沛的。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钺,姬奭手持小钺(一说毕公高持小钺,召公奭赞采),左右夹辅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责。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建立周朝政权,史称西周。钺是权利和武德的象征,管叔鲜是老三,没有资格持大钺,持大钺的是周公,其余诸嫡子都没有资格持小钺护持武王左右。武王死后,辅政的同样是老四周公旦,老三管叔鲜、老五蔡叔度、老八霍叔处作为“三监”,分封为诸侯,监视殷商遗民。可见在武德这方面,周公旦是姬周宗室公认的。
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国(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
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都是在二年时间里全部完成的。
诸侯都宗顺周王朝。
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七十一个封国,把武王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奠定了西周统治架构和版图的基本面。
除秦之外,后世的王朝在上升期,都会对外开疆拓土,如西汉征匈奴,东汉讨先零羌,隋唐征高丽,蒙古诸子西征,明征北元,清讨准噶尔。而带着立藩以屏王室的目的,只有周公东征和蒙古的诸子西征。
长子西征(1235年~1242年)是大蒙古国的第二次西征。以成吉思汗之孙拔都(术赤次子)任统帅,诸王子贵由(窝阔台汗长子)、蒙哥(拖雷长子)等从征,因为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率军队,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从征,所以被称为“长子西征”或“诸子西征”。蒙古大军实际指挥掌握在前军主将速不台手中,蒙古大军兵锋主要指向钦察和斡罗思等地。这里的长子,意思是年长的儿子,而不是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第一个儿子。
诸子西征的目的非常简单,根据蒙古人的传统,每个黄金家族的成员,都理所应当的拥有一块“份地”,而蒙古统治区域内的地基本都分完了,这些年长的儿子们,不得不为自己的份地而战斗,当然最迫切的需要份地的是术赤一系,而诸子西征也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术赤后裔的察钦汗国就是这一次建立起来的。
第三次蒙古西征是旭烈兀统帅的,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第三次西征的主要成功是建立了伊利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