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金融茶如同一个美丽的泡沫,梦境一般,难道梦中人真的不会醒吗?
为什么会投资金融茶?
将普洱茶作为投资的现象,自2006年开始出现苗头,到2013年左右达到顶峰,作为普洱茶消费大省及普洱茶集散地的广东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当时曾有一句流行语,“存钱不如存普洱茶”,一时间,“存茶”变成金融投资的一种手段,吸引大量人员与资金的参与。同一年就推出过一款可抵押式茶票——平西唐汉典藏茶票,发行价为2万元/套,限量发行17500套,茶与茶票同步发行,一茶一票,采用证券化的交易形式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交易,随时通过银行兑现现金,还可按揭购买。
所谓普洱“金融茶”,是以极个别品牌为首的、以普洱茶为介质的类金融模式的炒作,只要有货单,就可以找茶客缴纳定金,但不做实际交易,等茶叶价格攀升后,由上一个茶客再卖给下一个茶客,如此循环往复、“击鼓传花”。
“存茶”变成金融投资”
看看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怎么玩?
在厂家放出发布新茶的消息后,市场的核心圈,也就是一直在玩期货的几个大盘商之间就会碰撞出期货。比如我认为这款茶值10万一件,你认为不值10万一件,双方就会进行交易,然后商定一个交割期。这时候我们两个就已经产生了交易价,随后陆陆续续会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个游戏里来。这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操作,“赚与亏”就在一念之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玩这么疯狂的游戏?
了解这个游戏的发起者和操盘手——吴远之。
吴远之 大益系金融茶的发起者和操盘手
吴远之(1966年7月-2021年12月19日),海南海口人,1988年大学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修飞机设计,随后前往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涉足金融领域,先后在海南省经济研究中心、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海南清澜视野股份有限公司、香港海信投资有限公司任职,并担任上市公司博闻科技的董事。
就是这样一个设计飞机、玩金融的高级知识分子,前半生和茶叶无关,2004年,掌舵勐海茶厂,改名为“大益集团”,将濒临倒闭的勐海茶厂“起死回生”,这一年大益集团建起库容2.5万吨的毛茶仓库群和两座年产上万吨的发酵大楼。
1940年,勐海茶厂(原名佛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
2005年,大益产品首批通过QS认证;2007年,大益集团成立“云南省普洱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生产能力达到一万吨,“大益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大益”经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大益”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吴先生就用了几年时间,大益茶旗下产品涨幅达上千倍,品牌溢价明显。
倡导古董、金融、茶三大核心价值的大益茶系
此后,吴远之开始尝试自己的“老本行”,通过一系列包装和营销手段,利用强大的经销渠道和门店推动,助推普洱茶成为具有投资性质的产品。
2017年,大益茶发布首款“号级茶”轩辕号(只有百年前易武顶级茶叶才叫号级茶)。在轩辕号后,大益茶每年都会发布一款号级茶,如千羽孔雀、沧海、仓颉等。
3年时间身价翻了60多倍的轩辕号
值得一提的轩辕号,发售价3万元/件,实际拿货价6万元/件,在发布后半年内就涨到了20万元,2021年到达顶峰190万元/件,小编认识的一个大益经销商,当年靠两件轩辕号就挣了一辆奔驰ML450和一套昆明的3居室商品房。
一款2003年的“班章六星孔雀青饼”价格最高达到6500万元/件,一款2000年的“班章珍藏青饼”价格达到3900万元/件。难道真的只有赚钱没有风险存在吗?
比黄金还贵5倍的班章六星孔雀青饼
疯狂的背后究竟到底有什么风险?
金融茶如同期货,而“期货”风险主要是先付钱,然后在规定的日期里提货。就是这个“空档”,成为了无数炒家的博弈窗口期。由于“期货”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大家套现、做空单、卖现补期等各种交易操作层出不穷,在此一旦有一环出现问题,例如像现金流断裂就会导致连锁反应。
茶叶是农副产品和消费品,而“炒茶”让茶叶具有了某种金融属性,这已偏离了茶叶交易的正轨。在“击鼓传花”中,价格逐渐炒高,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市场规模都有限,最终恐怕难免会像“郁金香泡沫”一样破灭,到那时,这杯“苦茶”谁会喝下?
400年前欧洲强国荷兰被一支郁金香拉下马,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虽然“金融茶”的玩家尚局限于小圈子内,但高端普洱茶价格越炒越高,作为一般消费品的中低端普洱茶也就容易水涨船高。如此,最终埋单的可能还是消费者。
所以,对于“炒茶”现象,不宜只将其当成一种市场行为,有关部门有必要及时介入,依法惩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及恶意炒买炒卖等违法违规行为。
说白了,这种模式赌的是信誉,在利益面前或者在一种大的落差下,有些人可能就会跑路,导致对不了单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这种交易很多是口头承诺、电话截屏或者手写的收据,这些从合同法上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据了解每年,大益新产品刚发布还未上市时,便已在广东芳村等市场“虚空上市”,价格疯狂上涨。如今,这些普洱茶饼已经和股市一样,炒茶群体有自己专门的网站、小程序和App,在上面不仅可以观察市场热门的普洱茶饼升跌情况,还可以看到大盘指数、K线。在这些平台上,即使是今年刚刚推出来的普洱茶饼,也成了这些网站或小程序上的“金融茶”之一。
裁判文书网上有真实的案例:2014年4月左右,东莞市万江心叶茶叶商行经营者黄小燕经朋友介绍与谭英权相识,谭英权自称在东莞万江茶叶城从事大益品牌茶叶的生意。后心叶商行与谭英权进行茶叶生意往来。经统计,截至2020年1月16日,谭英权尚未向心叶商行交付的茶叶实物数量巨大。2020年1月18日左右,谭英权忽然失去联络,心叶商行多次联系谭英权无果。经心叶商行初步估算,心叶商行损失高达4000万元。
今年6月17日,又爆出茶商炒金融茶损失5000万的新闻。
写到最后: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中,很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不管什么茶,不能偏离了其最核心的价值——健康和品饮。即便茶叶因为气候、产地、产量等因素的影响,价格会有一定的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有些茶叶被炒成“期货”“股票”,玩着“击鼓传花”的游戏,就严重偏离了其基本价值,偏离了正常茶叶交易的轨道,扭曲了茶叶的消费品本质,一旦没有了接盘者,市场最终会崩盘,结局只能是一地鸡毛。
其实,在茶圈子里待久了,会发现,很多做茶的人,每天都在店里与茶叶、茶杯、客人打着交道,蹭茶也好、买茶的也罢,迎来送往,实实在在,用时间和口碑,换取柴米油盐,茶叶是做茶的人赖以生存的依靠,当茶叶赋予金融性,钱挣得不踏实,仿佛一切都不真实了。
再美的泡沫也有被戳破的一天,“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擦亮我们的眼睛,你看中的是茶叶升值后的利润,操盘手看中的是你的本金,看好自己的钱袋子,这场梦早该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