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养老金的“公平性”,更当看到制度的“进步性”

社保从业胡海军 2025-04-15 04:22:20

近年来,关于养老金制度“公平性”争议的问题越来越激烈。农民的养老金水平过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过高,成为舆论中“公平性缺失”的焦点。然而,在激烈的批评声中,我们更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制度变革的进步——农民养老金从“无”到“有”的突破、机关事业养老金从“双轨”到“并轨”,这这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制度进步。

一、农民养老金从零到覆盖十亿人意义非凡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养老长期依赖家庭与土地,农民退休后的经济保障近乎空白。2009年新农保试点启动,农民首次被纳入国家整个的养老保障体系。201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后,覆盖人群迅速扩大。截至2024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2亿,基础养老金从最初的每月55元逐步提升至180元(部分地区超过300元)。尽管当前水平与城镇职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一制度实现了从“零保障”到“全覆盖”的历史性跨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多地试点“缴费档次动态调整”和“长缴多得”激励机制,农民养老金已从“兜底生存”向“梯度保障”转型。应该说,在不久的将来,农民的养老金水平会有一个较大增长。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现了养老金并轨

过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无需缴纳社保即可享受很高替代率的退休费,这一“双轨制”长期被诟病。人们总是抱怨:机关事业人员,不缴社保费,退休待遇却高;企业人员缴社保费,退休待遇反而低。2014年《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后,终结了持续60余年的特殊待遇,公职人员开始按月缴纳养老保险,建立个人账户,并实施与企业职工相同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尽管改革初期存在待遇“保低限高”的过渡政策,但制度并轨已为长远公平奠定基础。数据显示,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调整与企业养老金调整执行相同政策,与企业职工待遇差距逐步缩小。

三、制度改革优化让我们离养老金公平更加靠近

除了上述显性进步,养老金制度还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其一,城乡统筹加速推进,2022年起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系统上线,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调剂规模突破2400亿元,缓解了区域失衡。其二,建立了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连续19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年均增幅超5%。其三,多层次养老体系逐步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一年内开户数突破5000万,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覆盖近1亿人,减轻了单一支柱的压力。

当前的争议本质上是公众对“更高质量公平”的期待,但若因现实差距否定制度进步,无异于否定改革本身的渐进性。农民养老金虽低,但制度框架的建立为后续提标扩面提供了可能;机关事业单位待遇虽高,但并轨改革已撕开突破口。历史证明,养老金制度从“普惠”到“公平”需要过程。中国的改革既需回应民生焦虑,也需遵循制度演进规律。

养老金制度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发展阶段与利益调整的复杂性。批评与监督是推动制度完善的动力,但若只聚焦裂痕而忽视修补裂痕的努力,则可能陷入情绪化的认知陷阱。站在新农保实施15周年与机关事业单位改革1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既要正视差距,更需看到进步——这些进步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制度文明向“老有所养、养有所衡”迈出的坚实脚步。唯有在改革中完善,在发展中平衡,才能让养老金制度真正成为社会公平的稳定器。

0 阅读:237
评论列表
  • 2025-04-15 17:17

    有较大增长吗?每年20元增加就是十年才200元。上海农民1500多。

社保从业胡海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