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米还安全吗?大米生虫不用怕,教你几招轻松搞定!

寻琴观看商业 2025-02-20 04:47:40

在我们日常储存的大米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小的身影,这种小虫子叫做米象,也叫米虫、谷牛。是一种特别喜欢吃谷物的虫子,尤其是喜欢两到三年的陈年谷物。

人们与米象的 “邂逅” 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人是在满心欢喜准备享用煮熟的米饭时,突然发现其中有这些不速之客,瞬间食欲大减。

有的人则是在打开米袋子或者米缸准备取米做饭时,不经意间瞥见了它们在米粒间穿梭、蠕动的身影。袋子和缸都密封得严严实实的,这些小虫子到底是怎么爬进去的呢?

其实米象根本不需要 “爬进去”。早在粮食还在地里茁壮成长的时候,米粒里就已经被米象悄悄埋下了 “伏笔”—— 塞入了虫卵。

在粮食的加工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保留谷物的营养成分,加工工艺通常不会过于复杂和精细。在这个过程中,成虫虽然被成功消灭,但米粒里那些微小的虫卵却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等到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达到了适宜的程度,这些虫卵就孵化成了幼虫,最后成为一只成年米象。

幼虫时期的米象还比较 “爱干净”,它们会把排泄物拉在米粒外面,似乎在努力保持自己 “居住环境” 的整洁。

米象是全变态昆虫,和许多昆虫一样,它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它们有强烈的负趋光性,不喜欢明亮的光线,总是偏爱那些温暖又潮湿的阴暗角落。

雌米象产卵的时候,会先在米粒上花几十分钟钻个洞,把卵塞进去,然后再用一种胶水一样的分泌物把洞口封上。

米象一般只会在一粒米里,塞下一颗卵。因为塞下两颗以上的话,等它们长成幼虫后,就会因为资源有限而互相残杀,最终也只有一只能够幸运地活着走出大米。

米象还有一个有趣的 “保命技能”—— 装死。当它们察觉到周围有危险靠近时,就会迅速做出反应,两腿一蹬,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地 “挺尸”。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它们已经一命呜呼,可等过了一会,当它们感觉危险已经解除,便会立马 “复活”。

米象还有两位亲戚,谷象和玉米象,它们几个长得很像。特别是米象和玉米象,不过它俩“私密”处区分比较明显。

米象虽然会给我们的储粮带来一些困扰,但它不会攻击人,也不会传播疾病。即使不小心把它们吃进肚子里,也不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顶多就是让人心里感觉不太舒服,毕竟谁也不想在吃饭的时候和这些小虫子 “亲密接触”。

其实,大米生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现象。被米象啃过的米粒中间是空的,所以看起来有点发暗,在淘洗的过程中还会漂浮上来,这时候直接把漂浮起来的倒掉就好,剩下的还是可以吃的。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大米已经发霉,那就千万不能再吃了。因为霉变的大米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这可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物质,长期摄入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有些人在发现大米里有米象后,会习惯性地把米放在太阳下面暴晒,试图用高温把米象赶走。

但实际上,这个方法并不太可取。暴晒后的大米吸潮能力会变得更强,更容易再次受潮生虫,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大米的口感

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对付这些米象呢?比较好用的办法是把大米,放进冰箱冷冻室里24小时,冻死它们。

取出来后的大米,要记得密封起来,不给外面的米象混进去的机会,同时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保存。

另外,你还可以利用米象的 “弱点”,在大米里放入一些它们害怕的东西,比如花椒、大蒜、八角、辣椒等等。研究证明,这些东西对米象都有驱逐作用。

对于家庭储米,建议采用"三三制"原则:购买量不超过三个月消耗 ;存储容器每三周清洁检查 ;每三月轮换储粮位置。

当发现少量虫害时,可采用分级筛除法:将大米平铺在黑色桌布上,利用米象趋暗性收集成虫;配制5%食盐水溶液,漂浮法去除空壳米粒;微波中火处理30秒(每500g米),灭杀残余虫卵。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米象的知识,以后再遇到大米生虫的情况,你是不是就知道该如何应对了呢?

【本文来源@画渣花小烙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

寻琴观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