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为王,算法让我们在信息茧房里越陷越深?

寻琴观看商业 2025-02-14 03:18:46

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算法已然成为无处不在的“幕后推手”。从日常刷的短视频、浏览的新闻资讯,到社交平台的内容呈现,算法推荐如影随形。然而,Facebook曾经因算法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产品经理向美国国会提供内部文件,指控其产品伤害儿童、煽动族群对立、迫害民主。

为追求高额利润,Facebook利用算法推送极端内容,激发用户愤怒与仇恨。数据显示,原Facebook在2024年的总收入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其市值在2025年2月12日收盘时高达1.84万亿美元,惊人的数字背后是算法带来的社会隐患。

与此同时,Instagram算法向青少年推送不良内容,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据研究表明,孩子3岁前每天观看电子屏幕时间超过1小时,到6岁时,孩子智商可能会降低7-8分;儿童每天“盯”屏幕超1小时,心理健康风险会大增。这一系列事件引发大众对算法的深度思考:算法推荐究竟产生了哪些问题?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算法之殇:问题与根源

曾几何时,张一鸣坚称算法没有价值观,扎克伯格也反驳媒体称不对平台内容负责。但事实是,算法背后是人的价值观,在资本家眼中,算法是流量至上、压榨剩余价值的工具。枪支发明为杀人,算法也遵循着背后操控者的利益导向,这使得娱乐化、通俗化内容被优先推荐,深度内容被淹没。

创作者为迎合流量,生产更多猎奇、娱乐化内容,如短视频平台上靠低俗内容博眼球的现象屡见不鲜。尼尔・波兹曼笔下“娱乐至死”的场景在算法时代愈演愈烈,大众注意力被娱乐内容占据,深度思考和专注能力逐渐丧失。

算法推荐虽打着个性化旗号,实则不然。新用户冷启动时,平台为降低试错成本,多推荐热门内容,如好看的小姐姐、萌宠视频。用户点赞后,平台持续推送类似内容,导致用户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陷入恶性循环。

以Facebook旗下平台为例,其月活用户近30亿,庞大的用户基数下,平台倾向于“开采”用户已知兴趣,而非“探索”新兴趣,内容多样性消失,发掘新兴趣的偶然性也被磨灭。

社会中的偏见在算法中可能被无限放大。亚马逊人工智能招聘系统存在性别歧视算法,对含女性相关词汇的简历降权;英国达勒姆警方犯罪预测系统将黑人是罪犯的概率定为白人两倍;谷歌照片识别曾将黑种人打上猩猩标签。这些都反映出算法在原始数据或工程师环节可能存在偏见问题。

破局之思:应对与变革

算法推荐初衷是精准匹配用户需求,降低搜索成本。谷歌新闻排序算法评估多方面指标,不单纯依赖点击率,为算法优化提供了方向。我们应让算法更具社会价值,将更多元的因素纳入考量,使信息分发更精准、更有益。

一些公司开始减少算法掌控,回归人工。YouTube提供不看推荐和清除历史观看数据选项,儿童频道改用纯人工筛选内容;日本新闻产品用算法分析文章,只推荐权威内容,获得成功;B站采用编辑筛选加算法推荐,增加人工筛选比例,让优质内容有机会被看见。人工筛选虽效率低,但对内容平台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科技公司利用算法损害用户利益的行为,监管必不可少。国外有美国国会对Facebook算法的审查,欧盟委员会也启动了对Meta公司的正式调查,以审查其是否违反了新颁布的《数字服务法》(DSA),主要针对Meta旗下社交平台Facebook和Instagram对未成年用户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潜在的成瘾风险以及安全和隐私问题。在国内有市监局对美团的巨额罚款。未来,监管与规范会越来越多,促使科技公司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重视公共利益。

驾驭算法,共创未来

算法是信息时代的双刃剑,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拒绝算法,而应积极探索如何驾驭它。从Facebook的算法风波中,我们看到了算法失控带来的危害,但也从谷歌、YouTube、B站等的尝试中,看到了算法变革的希望。

科技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应忘记最初的使命,要在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间找到平衡。大众也需保持清醒,不被算法完全左右。在未来,随着监管的完善、技术的进步以及科技公司的自我反思,算法有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助力,而非破坏社会稳定的隐患。

文字来源:差评的视频内容

0 阅读:3

寻琴观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