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了克拉科夫,这座波兰的中世纪古都。
前一晚建初陪我又看了一遍《辛德勒的名单》,没错,电影里的辛德勒确有其人,他的工厂仍在克拉科夫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这部黑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5分,也是被现在很多国内年轻人恶评“屁股坐歪了”的电影。这篇文想说的不是政治立场,不讨论犹太人是不是救错了的话题,只针对那一场战争和屠杀,继而引发的:我们究竟应该在黑色的世界里寻找什么?
重申:这篇文不谈黑色,只谈我们在黑色里寻找什么。
在讲克拉科夫的美丽和浪漫之前,我不得不承认它的压抑和肃杀,它们是同时存在的。而我们骑到这里的时候,正巧在下雨,哪都灰蒙蒙的,那些在辛德勒工厂前排队参观的人,也大多穿着灰色的衣服。
我不知道他们其中有没有犹太人,只知道我们的公寓楼下住着两个以色列游客。
《辛德勒的名单》讲了一个纳粹党商人在二战期间雇佣犹太工人的故事,起初因为犹太人价格低廉,他做的是军火生意,初心只为发场战争财。可在情节的发展中,辛德勒目睹了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尤其因为那些屠杀是发生在自己工人身上,那些近在眼前的暴行一点点萌生了辛德勒的转变:他从起初只想着从犹太工人和这场屠杀里捞钱,到最后用自己的钱挽救了上千条犹太工人的性命,甚至让自己倾家荡产。
现在很多人因为犹太人在加沙的恶行而反这部电影,以一句电影反应的都是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而无视其中对“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的呼喊,他们也是被冲昏头脑的。
日本在中国有过屠杀,现在多少人要炸平那个岛呢,以及更远的世界军火商。所以换位思考一下,世间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你我皆凡人,从没有绝对的善与恶,电影只是让人看到最大的善与恶,它起的是反思作用,反思的是自我。
是让自我的身上尽量出现善不是恶,而不是去痛骂别人身上的恶,同时又强化了自己的恶。
恶是容易的,善却是一道太难出现的彩虹,这才是这部影片的立意。现在为了加沙而大骂这部电影的人,不小心也应了前半句:恶是容易的。
这世界太黑暗了,我们才得尽可能发光。
不是从黑里寻找黑,而是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
是的,这里还有犹太区,犹太教堂,要知道波兰先前是欧洲犹太人最多的地方,二战之后,350万犹太人只剩下7万。
最出名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就在克拉科夫城外,就在那里,上百万犹太人遭受屠杀。
我从上小学就知道这个地方,就看了很多关于这个地方的文学作品,因为在生活里根本见不到这样的恶,可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这种暴行居然就存在于几十年前,就存在于文明社会,就存在于有血有肉的每一个人身上。
我和建初又看了钢琴家这部电影,我们没人有资格审判对与错,我们该审判自身。
这不是谈论对与错的地方,堆积成堆的鞋、衣服、水缸、长发,放毒气的浴室,犹太人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在这里哭,我们要做的不是审判,而是谴责所有的战争,不是谴责以色列的同时站苏联老大哥,不是谴责俄罗斯的同时要求武力收复或者复仇,我只想谴责所有的战争和战争国,因为在另一个地方,同样的鞋子、衣服、水缸、长发也在堆积如山。
集中营入口的铁栅栏写着:劳动带来自由。
讲解的最后一句是:“历史的重要是让人警醒,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们邻居挑起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魔鬼,包括你和我。”
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更没有永远的受害者和加害者,有的只是无休止的欺骗,无休止的恶,无休止的战争,善只是螳臂当车,辛德勒的名单里才会在最后说出: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无论怎么看这部电影的政治立场和犹太人的对与错,不可不说的是,辛德勒是一个伟人,但可惜他最后没有一个像上半生一样优越的后半生,所以很多人说这个电影本身就是农夫与蛇的故事。
我们该感恩于享受的和平,我们该谴责所有无论以任何理由,首先挑起战争的人。我想骂的不是以色列,不是俄罗斯,我想骂人类经过这么多场战争却毫无进步,造了这么多纪念馆,却让一切反复发生,然后再去纪念。
想来娜娜是对的:“多赚些钱吧,管什么世界,至少钱能在战争来时,先救自己或孩子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