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上虞,是虞舜的诞生地,也是有虞氏的“虞”发源地。
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就说:
“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
今天我们来详细说一说上虞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最晚在商代已经被记载在甲骨文上的地名。
1933年,郭沫若在《卜辞通纂》(1933年初版)中提出:
“上*,当是国名,其地距殷京颇远,由下片推之,相距之路程在40日以上,当在3000里内外。以声类求之,疑即上虞,上虞之名颇古……当自殷周以来所旧有矣。”
下图就是记载着上虞地名的商代甲骨和郭沫若的考证原文:

2023年上虞博物馆新馆序厅展出刻有甲骨文“上虞”的展石,如下图所示:

郭沫若首次通过音韵学(“声类求之”)和地理方位推断甲骨文中的“上*”即后世的“上虞”,将上虞这个地名的历史追溯至商代。
郭沫若的观点得到学界广泛认同,比如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第4章“甲骨文与历史地理研究”就肯定了郭沫若的观点:
“郭氏以声类求之,将甲骨文‘上*’与‘上虞’联系,开商代地理研究新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页)。
朱歧祥《甲骨四堂论文集》中有《郭沫若甲骨地理考释述评》,文中评价:
“《卜辞通纂》对上虞的考证,突破了传统文献附会之说,为商代方国体系研究提供实证”(第217页)。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编《浙江古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章也引用郭沫若观点。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2期刊载《商代“上虞国”考》一文,以甲骨文、考古遗址双重证据支持郭沫若结论。
这些证据都表明,上虞作为一个地名,至少在商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问题是,这个地名究竟是在商代以前多久就存在了呢?上虞作为虞舜的诞生地,这个地名究竟是什么时候就有了?
答案是:至少一万年以前,更精准地说,是1.1万年以前。
有虞氏的虞舜,诞生在上虞的虞舜,是距今1.1万年以前的人。
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距离上虞不远,就是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6000年。
就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不远处,就是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
就在距离上虞同样不远处的金华,发现了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一大批上山文化遗址群,距今1.1万年—8500年。

浙江上虞及其周边地区,在商代之前几千年已有密集的人类活动,印证了郭沫若“上虞之名当自殷周以来所旧有”的推论。
只不过,郭沫若没有料到的是,上虞的历史远远比商周早了七千年!
最晚1.1万年以前,有虞氏的虞舜,虞朝的最后一位天子,就是在上虞一带接受了尧帝的禅让,这一切被记录在《尚书.尧典》中。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尚书》
抱雪斋已经把《尧典》的天象确凿无疑地锁定在距今1.1万年以前,与上山文化的起始时间完全吻合!
夏朝的大禹,同样是在上虞一带接受了虞舜的禅让,开创了夏朝!时间至少是在距今一万年以前!
大禹死后所葬的会稽山,就在上虞边上!越国后来就在这一带定都,越王勾践正是大禹的嫡系后人。

《水经注》中记载了上虞这个地名的由来,皆与虞舜有关:
“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
《路史》与《越中杂识》也说舜的后裔封地就在上虞:
“舜之支庶或食上虞。”“虞舜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
也就是说,不论是夏朝早期还是夏朝之前的虞朝,一万年以前的上虞都是最靠近王朝都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