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夏朝第一都!夏都阳城距今一万年,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永卓学周易 2025-03-26 03:30:02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在2024年度的考古评选中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以及“浙江十大考古重要发现”,并在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入围初评候选名单。

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指出:

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就是夏朝早期都城,大禹所居的阳城!

下汤遗址地处灵江流域,区域位置相对独立,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分布在最南的遗址。遗址四面环山,东西邻水,南面约2公里为浙江第三大河灵江的上游永安溪,位置俯瞰图如下图所示:

下汤遗址坐落在盆地中央一处台地上,高出周边农田1~2米,台地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外围存在环壕。遗址中心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自下而上分属上山文化中期(距今10000~8500年)、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好川文化(距今4500~4000年)四个阶段,纵贯整个新石器时代,以上山文化遗存为主。同时,遗址上还发现了商周、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遗存。遗址地层剖面如下图所示,仿佛一部厚厚的中华文明史,真正让你“一眼万年”:

下汤遗址的考古负责人仲召兵表示:

“下汤遗址是目前已发掘的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聚落要素最为完备、结构最为清晰、内涵最为丰富的遗址,年代跨度长、文化序列全、保存很完整,是浙江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绵延发展的生动范例。”

然而,这样的评价还不足以揭示下汤遗址的真正意义。

要知道,这就是一万年以前夏朝真正的首都!大禹居住过的都城——阳城!

“禹都阳城”的记载散见于先秦至汉晋文献,比如《古本竹书纪年》就说:

“禹居阳城。”

《孟子·万章上》也说:

“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史记·夏本纪》及《世本》也说:

“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

“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

皇甫谧《帝王世纪》亦云:

“夏后居阳城。”

由此可见,夏禹以阳城为都是明确的,但是历来对于阳城究竟在哪里,历来却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

有的说在颍川(登封)。

有的说在晋南(山西)。

有的说在陈留浚仪(开封)。

……

全部都是后人的猜测。

抱雪斋敢说上述的阳城都不是真阳城,因为真正的夏朝始于一万年以前,按照《尧典》天象的推算,尧舜禹这几个人都是1.1万年以前的人。

所以,禹都的阳城,一定是一个一万年以前的地名,绝不是后世那些阳城。

考古发现的唯一吻合这个时间条件的地方,有且只有浙江,有且只有浙江的上山文化(距今11000—8500年)。

浙江这里也是大禹陵的所在。而且,大禹陵,就在距离下汤遗址不远处!

如果这些证据还不够的话,下汤遗址不远处的上虞,就是虞舜的诞生地,也是虞舜避丹朱的地方。

《水经注·渐江水》就说:

“江水东径上虞县南……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

何等相似的剧本!

虞舜居住在上虞,是为了避开尧帝的儿子丹朱。

大禹居住在阳城,则是为了避开虞舜的儿子商均。

上虞和阳城,距离当然不会远!

事实上,上虞、大禹陵、和下汤遗址,都在很近的地方,下汤遗址距离虞舜所居的上虞不到200公里!

下汤遗址,难道不可能是阳城?

我们来看看“下汤”这个地名的由来。

一说是因为该地是汤姓的居民,一说是因为此地有一个名为“汤墩”的台地——后来的考古证明,这个“汤墩”就是下汤遗址。

不管哪一个说法,这个地名都因“汤”而得名。

巧的是,在上古音中,汤和阳是同音通假字。

古文汤写作“湯”,古文阳写作“陽”,二字均含有声旁“昜”字,皆为阳部韵,《山海经》中的“汤谷”在《尧典》中就写作“旸(暘)谷”,本字都写是“昜”!

而且,抱雪斋已经证明:下汤的下,和夏朝的夏,原本就是同一个字,同一个发音!

也就是说,“下汤”这个名称,实际上就是“夏阳”,是夏禹的阳城!

如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正在进行中。

抱雪斋敢赌一毛钱,下汤(夏阳)遗址,身为夏都阳城所在,一定会入选。

要不然,天理何在?

0 阅读:19

永卓学周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