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越”字证实《史记》说法:夏朝不在中原!

永卓学周易 2025-03-17 04:18:03

历来说夏朝的人,从来没有一个人把《史记》当真。

因为《史记》早就明确说过,越王勾践世家,是夏后氏少康的王族后裔,是守护大禹陵的正宗血脉。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这也意味着着,开创了夏朝的大禹是一个越国人,生在浙江,葬在浙江。

一堆被中原中心论洗脑的学姐砖家们,官科民科们,文盲数盲们,对这个《史记》的记载视而不见,没头苍蝇地在中原到处找什么夏朝。

抱雪斋早就说过,最早的夏都不在中原,而是在浙江。

夏朝始于一万年以前,大禹是一万年以前的浙江人,浙江上山文化就是夏朝的早期文化,一万年以前夏朝早期的都城就在浙江金华,五千年以前的良渚古城则是夏朝中期都城!

今日,再加一条文字和文物方面的铁证。

这个铁证,就是越国的“越”字。

按照抱雪斋独步天下的文字考古学,中国最早的文字就是1.1万年以前的上山文化有虞氏使用的成熟文字,商代甲骨文就是全盘承袭了这个文字系统。

包括这个“越”字的写法。

“越”的本字是“戉”,是斧钺之意,字形本身就是一把斧钺的样子。

戉,斧也。《司馬法》曰:“夏執玄戉,殷執白戚,周左杖黃戉,右秉白髦。”凡戉之屬皆从戉。”——《说文》

商代甲骨文里的“戉”字如下图所示,很显然是一块石头绑在一根木棍上的石斧样子。

这个“戉”字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有了,下图就是江苏澄湖出土的良渚文化黑陶罐,上面四个字中的第二个字就是一个标准的“戉”字,国学大师饶宗颐把这个字正确地释为“越”,越王勾践的越。

有图有真相,商代甲骨文里的这个“越(戉)”字和五千年前良渚文化的“越”字一模一样!

你以为这就完了?

图样图森破!

抱雪斋还说过,五千年以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是夏朝中期的少康中兴时期,良渚文化的文字早就扩散到了全中国各地,尤其是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大口尊上,都发现了一模一样的“昚(昊)”字。如下图所示,五千年前,三个一模一样的“昚(昊)”字,出现在三个一模一样的大口尊上!

就在这一模一样的同款大口尊上,我们还发现了同样的一个“越(戉)”字!

下图就是出土了五千年前“昚”字的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另一个刻着“越(戉)”字的大口尊,看看下图这个大口尊上显眼的标准的“越(戉)”字!

有杠精文盲说,这只是一幅图画,不是文字。

抱雪斋让这等文盲睁大狗眼看看这是不是文字。

下图是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现的陶制斧钺,距今五千年,和山东这个五千年前的“越”字不能说十分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你以为就这一件?

图样图森破。

下图是江苏金坛三星村遗址发现的玉钺,钺身中间同样有一个圆圆的洞,和山东大口尊上的“越”字写法一模一样,时间更早了一千年,距今六千年!

这是山东滕州前掌大遗址发现的商代玉钺,同样是钺身正中间一个圆圆的洞,和莒县大口尊上的“越”字一模一样,跨越三千年造型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你以为这就完了?

图样图森破!

以上考古发现的大量文物和文字都已经铁证如山地表明,长江下游地区,也就是后来的越国范围内,是我国史前玉 (石) 钺发现最早、出土数量最多的地区,没有之一。

石钺是玉钺的最初形态, 在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6000年)的遗存中就已经出现了石钺。进入崧泽文化时期,石钺的应用相当广泛, 大部分高等级的墓葬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到了崧泽文化晚期, 玉钺开始问世, 并在墓葬礼器群中占据主要地位。

马家浜文化 (或大崧泽文化) 的玉 (石) 钺在灵宝西坡、伊川伊阙城等遗址中都有发现。灵宝西坡遗址墓葬发现的玉钺形态近似早期的石质工具, 属于玉钺的早期形态。但它却从多种生产工具中脱颖而出, 率先成为黄河中游地区比较固定的具有礼仪性质的器物, 很可能标志着该地区以玉钺为主体用玉习俗的出现。

除此之外, 河南虞城马庄遗址也发现了5件马家浜文化 (或大崧泽文化) 的玉 (石) 钺,这些石钺与鼎、豆、觚等礼器一道出现于墓葬中, 构成了马庄随葬器物的组合。因此, 玉 (石) 钺的传播之路也是一条礼乐的引进之路, 通过这条通道, 长江下游的礼乐制度被逐渐传播到中原地区, 并深刻影响了中原地区社会的变化, 文明的兴起。

越(钺)文化进入并深刻影响到中原地区的铁证,就是这件河南发现的禁止出国的文物,上面有所谓的“鹳鱼石斧图”。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遗址,距今约6000年。该陶缸为夹砂红陶质地,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其腹部外壁绘有大幅彩绘《鹳鱼石斧图》,画面高37厘米、宽44厘米,占缸体表面积近一半,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陶画,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并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抱雪斋指出:这个陶瓮上面的所谓“石斧”,就是一个标准的“越(戉)”字!而且,这个陶瓮本身就是一个瓮棺,是来自越国的有虞氏人用来埋葬死者的独有葬具!《礼记》中记录的“有虞氏瓦棺”,说的正是有虞氏这种独有葬俗!

直到今天,我国南方的百越之地,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仍然在流行着这种有虞氏古老的瓮棺葬!

而抱雪斋早就说过,地球上最早掌握了文字的,就是1.1万年以前生活在浙江的有虞氏人!

抱雪斋断言:有瓮棺的地方,必是有虞氏人居住之地,必然也会有文字出现!

安徽蒙城那个刻着“昚”字的大口尊,同样也是被用来当成瓮棺的,里面埋葬的必然也是一个有虞氏人。如下图所示。

你以为这就完了?

图样图森破!

越国的越,“戉”的左半边是一个“夭”加“止”,而这个“夭”的古文,其实正是由有虞氏的“虞”字!

也就是说,有虞氏的“虞”,原本就是越国的越!

越国的上虞,很可能就是有虞氏的起源地,虞舜的诞生地。

上虞这个地名的由来,正是来自虞舜。

8 阅读:1365
评论列表
  • 2025-03-18 09:21

    很多遗址只开发极少一部分,比如二里头仅开发千分之二,甲骨文仅破解已出土文字的30%,史记“昔三代居于河洛之间”意思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国都在洛阳一带的河洛地区。史记有记载且已挖掘到遗址的夏都有很多,比如:夏禹定都颍川阳翟(见史记夏本纪),阳翟为今河南禹州,对应有禹州瓦店遗址,后迁都至阳城(见史记夏本纪),阳城为今河南登封,对应有登封王城岗遗址,夏禹的孙子太康迁都斟鄩(见史记夏本纪),之后夏又迁都数次,最后夏桀又迁回斟鄩(见史记夏本纪)。史记等史书认为斟鄩在伊洛河地区的巩义回郭镇罗庄或与巩义相邻的洛阳偃师县二里头,巩义的夏朝遗址较少,二里头C14测年代符合斟鄩。登封、巩义古代也属洛阳。巩义发现的有距今5300年的双槐树遗址,为三皇五帝时期国都。偃师除了二里头,还有个商都遗址,偃师商都遗址为商都西毫,商汤灭夏定都毫,汉书记载商汤的毫都位于偃师。史记记载商汤以毫为国都是因其先祖帝喾(五帝之一)也以毫为国都。陕西地区在秦之前都属于边远地区,比如秦国被中原各国称作西戎(西方蛮夷),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灭商后即已与周公商定定都洛阳。周灭商类似清军入关,正式迁都前的丰、镐相当于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前的东北老家

    天涯微星 回复:
    河南巩义是三皇五帝国都??楼上可读过这首“斑竹珠,斑竹珠,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说的就是尧舜时代的尧禅位于舜,考察舜的德行的事。舜娶两个老婆是姐妹二人,叫做娥皇,女英。娥皇女英是在楚地的地盘上生活的。这首歌词写的就是娥皇女英思念舜的事情。如果尧舜禹是在河南省境内,那么舜又是怎样在原始时代那个时候到楚地长江范围内娶到了两个姐妹做妻子呢??可见楼上在这里所有说的与历史文脉传说记载的不符。再者,什么史记“昔三代居于河洛之间”,这个三代,并不会是夏商周的三代。而是周文王发明的河图洛书的地方叫做河洛。这是属于陕西山西一代的。商朝灭朝时前兆,凤鸣西岐。这里的西岐是山西一带,不是河南的河洛一带。河南的河洛是后世才出现的地名名称。所以三代居于河洛是缪传的不现实的不是历史史实的地方。
    好名出不来 回复:
    夏朝时是部落转换城池时期吧,出现各类聚集式城池也没什么奇怪的吧
  • 考古 10
    2025-03-17 19:26

    胡说八道,虽然我是绍兴人,绝对不可能大禹大舜尧王都在绍兴地区,越就是拿着斧头走路的人,就是王权守护者。应该是夏朝灭亡,一个王的直系亲属跑到绍兴,带着祭祀宗庙过来,和三星堆一样的

  • 2025-03-17 13:30

    你说了那么多,也不能从时间线索上证明大禹就是浙江人,为什么不能是中原人因治水到了江浙呢?现在还有考古线索猜测夏朝后来转到了三星堆,甚至是越过亚进入埃及了呢。你就省省劲儿吧。

  • 2025-03-17 13:28

    怪不得越南人说自己是炎帝后裔

  • 2025-04-12 18:29

    正确.再结合汉语言和百越语言(主要为布依语)的历史,就能佐证。

  • baba 6
    2025-03-18 10:34

    四川都还有大离墓呢?当时四川水患成灾,据老一辈人传说是当初西陵峡峡就是大禹变化成一尊神猪拱开的,传说而已

  • 2025-03-17 19:14

    先看看绍兴的河网水系,然后再到良渚这边的河网水系,然后是良渚古城。这无疑是大禹治水的最早发源地。

    用户10xxx03 回复: 燕山寒雪
    你觉得事实能发出去吗,我来解闷的,没让你回复
    燕山寒雪 回复:
    如果是事实,接受不了又怎么样?那你把证据拿出来嘛。如果你能自证,写个论文,一发表,中国历史研究的地位,你绝对能排前十。你也就没必要跟我这个评论区混迹的对聊了
  • 2025-03-17 14:26

    理解个东西还插头去尾,同样是史记,也说明了少康复国之后,怕太康失国之事重演,派少子无馀去浙江建立了越国。禹致群神于会稽(国语)和东巡而崩于会稽(史记)的会稽也不在浙红绍兴,而是山东日照。名随族迁,越人把祭祀大禹的地方命名为会稽,是很自然的事。后世绍兴会稽名声日隆,日照会稽则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故而以讹传讹。绍兴会稽说有两处硬伤,一来禹会会稽,绍兴的话浙江湖州的防风氏反而是最近的,不可能迟到还给禹杀他的理由。大禹也不可能傻到在后路被断的情况下杀人家的首领。二来东巡而崩于会稽,对于当时华夏族群,绍兴应是南巡,日照的方位正好很好解释东巡一词。

    天涯微星 回复: 宋辉
    你说的这个《尚书.尧典》,里面内容已经出现了五行划分。五行是在宋朝时期发展健全的。从0到10的划分按位排列。那么这本书的实际时间在宋朝或者宋朝后。之所以说的上古时代是这样一回事,那就是搞个牵强附会的历史文字史实。把数学数字文字等书写形成牵扯到远古时期。但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很会造假假冒的上层阶级。《烟波钓叟赋》也是说的黄帝命仓颉造字,造八卦排演推演。但是远古时代确实是文字书写都处于蛮荒阶段。所以这《烟波钓叟赋》的书体出自宋朝或宋以后时期。因为这体例八卦推演排列数据太多太健全反而成了伪造的缺陷。这就是好事者后来后世在编造的。以混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史实而已。
    宋辉 回复:
    你也太小看上古先民的智慧了,《尚书.尧典》:“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山海经说義和生十日,实际上是義和部落有十个部候 掌管日象的观测,常義十二月族,掌管月象。日象月象综合,乃为夏历。所以中国农历,不是阳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阳阳合历。
  • 2025-04-14 11:54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必是上游被淹了才要治水。要是下游被淹,直接搬家到上游就完事了。

    啥事 回复:
    上游被淹?青海的三江源被淹了?
  • 2025-04-11 21:22

    中国人爱想象而不以考古为依据!浙江古越蛮夷之地,当然我楚也是!夏为什么找不到大型都城?因为夏民是游牧部落,逐草而居,所以史记认为匈奴也是夏后氏一部,固定居住的在二里头!河洛之间!

  • 2025-03-17 19:07

    写篇文字咋就像骂街似的……喝多了?[吃瓜]

  • 2025-03-18 12:38

    墓在哪就是哪里人?狗屁不通的逻辑

  • 2025-03-17 20:10

    照这意思,非洲发现了郑和船队后裔,所以郑和是非洲人?

  • 2025-03-17 17:00

    有道理[点赞]

    蓝色 回复:
    狗屁道理
  • 2025-03-17 17:04

    [点赞]

  • 2025-04-10 19:43

    单凭那段话,能说死于越,不能说生于越。

  • 2025-03-17 12:26

    怪不得我看见大禹的墓在浙江的呢?![呲牙笑]

    baba 回复:
    皿川北川都还有大禹墓昵?有啥奇怪的
    用户10xxx03 回复:
    他也可以说在他那里,她也可以说在她那里,它也可以说在它那里。各种反质

永卓学周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