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在网上讨论的没完没了,赵构和秦桧那个是主谋,岳飞罪名到底是不是“莫须有”等等,甚至八百破十万的可行性都有人争论不休,反复论证,岳飞案真的那么复杂吗?
其实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去看南宋历史,就不难看出:岳飞案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就是皇帝要岳飞交出兵权,还希望岳飞配合整编岳家军,岳飞不配合,还老是想重回岳家军,重掌兵权,最后遭到赵构的猜忌而被杀!
这种事历朝历代都有,汉朝刘邦、明朝的朱元璋都以杀功臣名将多而出名;赵构采取的是比较温和的方式,学了祖先赵匡胤,也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同时解除了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的兵权。
收回兵权并不代表朝廷能掌控军队,因为这些军队都带些私军的性质,就像袁世凯训练的新军一样,眼中只有大帅,不知有朝廷。
朝廷要想掌控军队还要借各大帅的协助,要大帅亲自做部下的工作,打乱重组,更换将官,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听从朝廷调遣。
不然保持原来的建制,随时都有反叛的可能。
各家军的将官们长期在一起出生入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愿分开,再者统一归朝廷指挥后,很多的小团体利益受损,如果朝廷再找后账,那随时都能找到把柄治罪。
南宋朝廷解除三大帅兵权后,也是极力安抚,张俊、韩世忠授予了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就连赋闲在家的老帅刘光世也赋予了枢密使的荣誉职位。
很多人不明白,刘光世也授予枢密使,为什么?
其实这正好体现赵构重感情、念旧情。
刘光世的部队虽然大部分哗变投敌,但责任不在刘光世,因为朝廷交给刘光世的就是些招降但不愿接受改编的部队,类似于北宋的梁山义军。
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枢密使一直由文官担任,北宋只有狄青短时间的担任过枢密使,授予中兴四将这种职务其实就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也表明朝廷对三大将的认可。
因为下来整编军队还要仰仗三大将的配合,整编军队的过程其实是危机四伏,淮西兵变其实就是一次不成功的整军收兵权的尝试,结果损失了几万部队。
张俊是主动配合朝廷整编军队的,因为张俊一直是赵构的嫡系,也一直负责守卫京城的门户,禁军将领杨沂中就曾是张俊的部下和义子,赵构也一直告诫张俊,要学郭子仪不要学李光弼。
韩世忠的部队是张俊和岳飞两个大将前去整编的,韩世忠起初也有情绪,但通过整军,清点人数,查经济账,韩世忠的很多问题暴露出来了,如和朝廷对抗,死罪的罪名很好找,韩世忠幡然悔悟,及时找赵构请罪,主动协作朝廷韩家军的工作,得到了赵构的谅解,以前的事一笔勾销,继续享受高官厚禄,颐养天年。
岳家军的整编放在最后其实是很有深意的,其实就是向岳飞表明,只要配合朝廷,不管以前有什么错,朝廷一概不追究: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找后账。
这次整军接受了淮西兵变的教训,淮西兵变其实就是文官意气用事,对军人过于苛刻,造成军头担心找后账,被清算才铤而走险的。
岳家军在三大将中,其实是朝廷最不放心的,因为当年淮西兵变时,岳飞曾因刘光世的部队归属问题和朝廷闹翻,岳飞赌气辞职,其实就是要挟朝廷。
面对岳飞的桀骜不驯,宰相张浚很气愤,派张宗元任宣抚判官,监督岳飞的军队;岳家军担心朝廷趁机整合岳家军,军队躁乱闹事。
当时,刘家军一头虱子没挠清,这边岳家军再出事,那南宋朝廷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
此时,朝廷是焦头烂额,急招岳飞回部队,以下是《宋史·岳飞传》的记载:
“高宗多次下诏催促岳飞回军复职,岳飞极力推辞,高宗下令岳飞的幕僚前往岳飞守丧的居处,以死恳求他回来,用了六天时间,岳飞才赶往朝廷等待处罚,高宗安慰他后派他回部队。”
这样只听将帅,不服朝廷的军队,朝廷怎么放心。
岳飞这样意气用事的将帅,朝廷更是忌惮,所以,朝廷一直对岳飞小心翼翼,希望岳飞能认清形势,主动配合朝廷,做岳家军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但朝廷对岳飞的表现一直是失望,岳飞对解除自己的兵权耿耿于怀,和张俊视察楚州防务和张俊闹得不愉快,整编韩家军又给韩世忠通风报信。
见岳飞迟迟不配合,言官开始弹劾岳飞,希望岳飞能明白朝廷的意思,但岳飞仍是故伎重演,以退为进,以辞职应对,但这次已不是当年的形势了,岳飞职务一降再降,其和朝廷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最后张宪案成了岳飞案的导火索。
如果按照评书,岳飞是被十二道金牌从抗金前线调回,然后被秦桧收买的岳飞的部下王俊诬告而下狱,岳飞是坚持抗金而死,可以说的通。
但历史上,岳飞那场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另一场淮西之战,战争结束后,岳飞是和张俊、韩世忠一同召入京城,一同被解除兵权,一同授予枢密使职务。
其实这时,三大将的命运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以前的功过,朝廷已经总结,枢密使、枢密副使的职务就是对以前功过是非的了结,以后的路怎么走,就看三大帅在整合军队中的表现,也是表明对朝廷的忠诚度。
站在朝廷和岳飞的立场上,此时都对对方失望。
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认为对岳飞非常包容了,岳飞蔑视皇权、对抗朝廷不是一次了,比如:前几年淮西兵变时的辞职要挟,刚结束的淮西之战的坐观胜负等等,虽然张俊、韩世忠也有此类的“劣迹”,但人家现在悔悟了,那一页就翻过去了。
再说朝廷必须有统一指挥的军队,军队要一切听从皇帝的指挥,只有这样才会无往而不胜。
站在岳飞的立场上,肯定也是非常委屈,当初我们可是“封节”的,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而且按说可以传给子孙,现在你说作废就作废,一句话军队没了、地盘没了,虽然成了朝廷高官,职位是不低,俸禄也很高,但却成了吃死工资的笼中鸟。
关键是岳飞不是鸟啊!
岳飞是猛虎,而且正当年,正是成就事业的大好年华,怎么也不愿意蹲办公室啊!
而且在政府上班规矩特别多,夏天穿短裤、拖鞋都不许,中午还不能喝酒,哪像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由自在。。。总之,反正是哪里都觉得不得劲!
按历史记载:王俊告发张宪企图制造军队异动,认为这样朝廷就会派岳飞回来安抚,岳飞就可以重掌岳家军。
其实淮西兵变那次岳飞辞职,岳家军就是这样的操作,所以张宪做出这样的举动也可以理解。
王俊告发张宪时是这样说的:
。。。“张太尉道:“更说与你,我相公处有人来交我救他!”
俊道:“如何救他?”
张太尉道:“我这人马动,则便是救他也!”
俊道:“动后甚意思?”
张太尉道:“这里将人马老小尽底移去襄阳府,不动,只在那驻劄!朝廷知必使我相公来弹压抚谕!”
从上面可以看出,王俊其实是张宪的嫡系,是非常信得过的人,因为张宪找王俊,张宪交代王俊明早去试探下姚政、王刚、张应、李璋等将领的态度。
但将领都不同意,岳飞的表兄弟姚政说:看在国家患难的面上,不可叫岳家军乱了。
这次行动由于张宪要到镇江枢密行府述职而暂时搁置,但王俊越想越害怕,如果此事败露,自己可是主要罪犯,那可是“谋反”,而且由于做工作的人数太多,很难保密,尤其是王俊感觉岳家军中有朝廷的耳目。。。为了自保,王俊向主持岳家军工作的,刚从镇江述职回来的王贵告发了张宪,王贵也不敢隐瞒,赶快向主持军队工作的张俊汇报,张俊直接把来述职的张宪扣押了。
张宪交代了经过,岳飞和岳云也受牵连被捕入狱。
此时,岳飞和赵构算是彻底的翻脸了,也注定了岳飞的死。
“君疑臣必诛,臣疑君必反”封建社会的制度就是这样,没有回旋的余地。
岳飞冤吗?肯定是冤的,岳飞没有谋反的确切证据,只是部下为了希望老领导能重新回来领导自己,而进行的骚操作而已,起码罪不至死。
但君疑臣,罪名其实不重要,朱元璋杀功臣,一个企图谋反可以株连九族,况且岳飞的罪名也不少,比如:指斥乘舆、不愿淮西等,只是这些都是秋后算账而已,这些罪名其实可以不追究,但如果追究则死罪无疑。
为什么说三大将对待解除兵权的态度,决定了三人以后的命运走向?
三大将解除兵权后处境是一样的,对待军改的态度决定了最终命运。
历史上岳飞案并不复杂,都是人为的搞复杂了,只要能正视岳飞案,评书是评书,历史是历史,南宋那段历史其实并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