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之“农村的根本出路只能是集体化”,“只能”是荒唐的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3-09-22 22:26:01

接着谈对《农村的根本出路只能是集体化,农民要富必须得有个娘家。》这篇文章的感想。

很多人总喜欢把集体与个人对立起来,认为集体的就是先进的,个人的就是落后的!

具体到农业生产,总认为人民公社生产队就是先进的,包产到户就是落后的。

其实人民公社生产队和包产单干只是两种生产方式,本没有什么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

单干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的生产方式,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根据生产的需要,农民自愿、自由组合,自然形成。

从这一点说,包产到户分田后,农民有了土地使用权,也是给了农民选择权,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以后不管采取那种生产方式,都是农民自愿的选择。

社会是系统工程,谁也无法预知和设计未来,老子也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意思是要慢慢来,不能有太大的动作,改革开放后,“摸着石头过河”和烹小鲜是一样的道理,要慢慢的一步步来。

其实我们搞的人民公社生产队就是预先设计一套生产方式,一刀切的生搬硬套,结果“这挂马车”,二十多年,用了多少方式修修补补,始终无法正常前行。

为什么?马车和道路不适应!

集体有很多种方式,不是集体就是好的,有利的!

包产到户实际上就是不再干涉农民,不再指手画脚的要求农民“应该”怎么走,而是自己感觉怎么走合适怎么走!

对此!有的人阴阳怪气的说什么:包产到户就是放手不管了!

是这样又怎么啦!

管不到点上,尽出馊主意,关系到农民切实利益,温饱的事不让农民自己做主,这好吗?

看看放手后,温饱很快解决了,农业机械化实现了,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还省心、省力,双赢!

何乐而不为!

下面截图中这位网友说,“农村的根本出路只能是集体化”。

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是振兴原来的乡村,而是要接受以前的农村必然消亡的事实。

农业的特点就是投入产出比较低,要集约规模种植才能出效益,耕地少、效益低,农民必然要从事多种经营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农民逐渐走进城市、定居城市,不再依赖土地,从而使耕地逐渐集约化是发展趋势。

至于如何集约,那要自然发展,车到山前必有路,谁集约?

必然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到时候一些懂技术、爱种地的新型农民自然出现;开始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到一定阶段,可能会飞跃式的发展。

农业大田作物的种植,实现全面机械化,近十年是一个飞速发展阶段。

什么原因?

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最主要的是有了市场需求!

劳动力成本提高,农民就业或者说从事其他行业挣钱的机会多了,通过购买服务,让“别人”用机械替自己种地,能获取更多的收入。

有钱了、能挣钱的农民有购买服务的需求,这是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有的人幻想农业恢复集体化,农业生产实行机械化,富余的劳动力办企业。

其实这种想法的根本经不起推敲!

试想农村都这样干,一个几百人、千把人的村子能办什么像样的企业,能有多少像样的人才,如果说像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办个砖瓦厂、磨面厂、香油坊还可以,但都办这样的企业卖给谁,自我服务、方便自己可以,挣钱就难了。

都知道南街村是靠原来的村办企业的底子,靠面蛋蛋(面粉厂)、泥蛋蛋(砖瓦厂)起家,但真正挣到钱的开始是方便面厂,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大环境,南街村也没有将这些做大做强的环境。

一些人说,南街村是人民公社大集体,其实只是披着个外衣而已,试想:人民公社农民能流动吗?南街村能有做大的劳动力资源吗?

别的不说,单就劳动力这个因素来说,农村如果都搞集体化,然后集体办企业,绝大多数都难以办成,可能又会像六、七十年代,运动式的办村办、社办企业那样,会出现“几种几养几加工,那样赚钱也稀松”的局面,到时候都是自产自销,方便自己。

为什么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后,农村私营企业能够迅速发展,而村办社办企业难以发展?

抛开其他因素,但就是人力资源,人民公社时期,没有竞争,人员不能流动,劳动力资源平均,就决定了形成不了什么规模企业。

单就这一点来说,那些幻想村村办企业的做法也是荒唐的,不切实际。

再说,即使以后走集体化的模式,也是农民自发、自愿组合的!

强制组成的任何集体都不是真正的集体,而是“被集体”!

如果违背人的意愿,强制组织到一起的就叫集体,那奥斯维辛集中营算不算集体。

总之,农业采取那种生产方式最好,农民心里最清楚,因为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只有自愿组成的集体,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才是最牢固,对成员和社会最有利的。

以后农村的根本出路是怎样的,谁谁也说不准,但有一条,只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怎样走都不会太差!

0 阅读:1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