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之战在南宋的历史上是一场重要的战事,因为此次战役中三大将的表现,让南宋朝廷彻底失望,才痛下决心实行军改,收回三大将兵权,将三大将半独立的军队,打破原有的建制,改变成统一的中央军。
淮西之战与解散“家军”与岳飞之死有密切的关系。
淮西之战的发生在金兀术收复河南陕西后半年,也就是评书所说,岳飞取得朱仙镇大捷、八百破十万、大破连环马铁浮屠等眼花缭乱的胜仗,把金兀术打残打怕,要不是秦桧蛊惑高宗赵构用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岳飞就可以直捣黄龙府,即评书所说岳飞的最后一次北伐结束后半年后,金兀术又举兵南侵史称淮西之战。
淮西之战大体结果是王德、刘琦、杨杨沂中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在随后的追击中被伏击,败的非常惨,损失了几万禁军,使得南宋在谈判桌上完全没了底气和提更高条件的底气。
所谓的初步胜利是指,宋金双方在一个叫柘皋的地方,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宋军取得了胜利,史称柘皋大捷。
柘皋大捷时,张俊、刘琦、杨沂中三路大军联合行动。
这场大捷结束后,宋军并没有乘胜追击;而金军随后就攻克了濠州。
从中我们透露出这样的消息:
第一、金军可能看到难以取胜而选择的主动撤退的,可能是诱敌之计,先败后胜,诱敌深入,杀回马枪是金军惯用的计策。
当时宋金军事力量悬殊,宋军一般不敢主动和金军主力硬碰硬的决战,金军一般都是采用围城打援、引诱伏击等方式歼灭或重创南宋军队,而南宋军队取得的胜利,大多数防御战和骚扰战。
比如刘锜的顺昌大捷,金军围攻顺昌,目的是歼灭来解围的宋军,达不到目的撤军了,于是顺昌保卫战就取得大捷。虽然《宋史·刘锜传》写的精彩纷呈,但一场城市保卫战,人家撤军又不敢追,战果能有多大。
第二、宋军并无力趁胜追击金军。可能骑兵不足或是担心有诈。
第三、金军撤退到淮河时,竟然还大举围攻濠州,宋军竟然一时不能前去救援,于是濠州很快沦陷了。
这样我们就好理解,为什么宋军不敢趁胜追击金军,当然也好理解金军撤军途中围攻濠州时,宋军不能及时救援了。
面对金军攻取濠州的事实,南宋中央政府把张俊、杨沂中、刘琦、韩世忠、岳飞各军都调动了。
目的不单单是救援、收复濠州,而是希望以优势的兵力合围重创金军,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
这是南宋开国以来,阵容最豪华的一次大战,是赵构设想的主动的决战,如果各军配合默契一些,如果张俊、韩世忠、岳飞、杨沂中、刘琦都按计划到达濠州城下,宋军不是没有重创金军的可能。
但随后的发展,却实在有点莫名其妙了。
先是刘琦率军南撤;随后是王德、杨沂中孤军冒进损失惨重;
再后来是韩世忠跑到濠州城下,于是不战而退;
而岳飞呢,直到整个战役结束,也距濠州还有二三百里。
战争以南宋惨败、损失几万禁军,金军从容撤走而结束,金军的目的达到了,半年前,顺昌围城打援,白白表演了一番,人家援兵没来,回军河南希望围歼岳家军,目的也没有达到,岳飞撤走了。
高宗已经失去了继续打下去的信心,其根本原因就是高宗看到了部队内存在的严重问题,他根本不能有效的调动部队,缺乏对战场和整个战局的控制能力.
淮西之战失败的谁是谁非,是永远扯不清的话题,但各军之间不能相互配合、赵构不能有效的掌控军队是公认的主要原因。
各地军事力量应该服从于朝廷统一指挥,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整个战局。南宋实际情况是各大主力相互倾轧,各自为战,对违抗朝廷命令根本不当回事。
下面是《宋史。岳飞传》中的记载:
…绍兴十一年(1141),间谍报告金军分路渡过淮河南侵,岳飞请求会合各位将帅的部队打破敌人的进攻。
兀..、韩常和龙虎大王率军迅速来到庐州,高宗催促岳飞率部应援,前后写了十七封信。
岳飞估计金人集中全国兵力南犯,巢穴必然空虚,如果长驱直入汴京、洛阳,金军必然疲于奔命,可以坐待敌人困毙。当时岳飞正患风寒咳嗽,竭力支撑病体行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宗前后写了十七封信催促岳飞求援壕州,而岳飞不愿直接面对金军,又想避实就虚。
半年前是岳飞拒绝援助顺昌被围的刘琦,选择乘虚北上,贪功冒进,在颖昌被全力回缩的金军主力分割,首尾不能相顾。虽然在遭遇战中没有吃太大亏,但在战局上十分的被动。
下面是《宋史。岳飞传》中的记载:
岳飞大军既已撤归,原来所收复的州县,立即又全部丧失。岳飞极力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高宗没有批准,自庐山入朝觐见高宗,高宗问他,除了拜谢之外别无他言。
从中可以看出,岳飞并没有像评书中记载的那样,十二道金牌调回后,逮捕入狱,而是先回到防区,自庐山入朝觐见高宗,高宗问他,除了拜谢之外别无他言。
高宗除了拜谢之外,别无他言。什么意思,如果真有朱仙镇大捷,那不仅仅是拜谢,而是大力表彰;而从岳飞极力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来看,岳飞在河南的表现并不好,别无他言可能就是没有怪罪的意思。
在这种情形之下,宋高宗选择在战争中互有胜败,金国也有和谈需求的时机谈和。这是高宗在无法控制几大军阀的情况下采取的无奈办法。
和谈定下来后,高宗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北宋军队制度,把兵权牢牢抓在朝廷之中。
淮西之战一结束,赵构马上以为柘皋大捷庆功为名,召三大将入朝。不只是岳飞,张俊和韩世忠比岳飞还早到达京城,以宴请为名被软件,等待岳飞的到来。
岳飞到来后,在一片欢乐、友好的宴请歌舞过后,朝廷宣布诏书 ,三大将从自己的部队调离,到枢密院任职。
官职高了,但被解除了兵权,不能再直接指挥部队。
明升暗降,张俊和韩世忠接受了现实,交出了兵权,南宋没有了韩家军和张家军,他们成了南宋禁军,彻底的赵家军。
不过岳飞对现实状况表现出极大的不满,表现出很大的抵抗情绪。岳飞的岳家军对自己被同化成赵家军也很抗拒,甚至企图采取制造混乱的办法,以此胁迫朝廷放岳飞回部队安定军心,从而让老领导回部队,这种方式,淮西兵变那一年取得了成功,那次赵构连着写了几封信请岳飞回部队安抚闹事的岳家军,最后甚至让岳飞的幕僚李若虚和二把手王贵带着诏书亲自去请!
但时过境迁,岳家军这此行动直接促成了岳飞的死。
宋高宗本来就对部队听命主将蔑视朝廷非常不满,这个行动无疑使高宗更加肯定自己采取行动是非常必要的。而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控制军队不会哗变的情况下,杀掉岳飞,从某种意义上说,岳家军的行动直接促成了岳飞的死,如果岳飞也学韩世忠交出兵权,岳家军顺利整编,岳飞绝不会死。
评书《岳飞传》刻意略去淮西之战,强化岳飞为抗金而死的高大形象,是为了故事精彩和更具有悲剧色彩,更引人入胜;淮西之战岳飞不但毫无建树,而且淮西之战中岳飞的表现成了岳飞之死的一大罪名,即坐观胜负、不援淮西,如果照实写下去,岳飞因为抗金而被陷害致死的情节就很难成立。
岳飞之死是制度和历史的悲剧,即使岳飞死于赵构的猜忌,岳飞的成长经历也无愧于抗金名将和民族英雄的称呼。
现在的岳武穆已被神化,很多人已经不能客观的看待这个历史名人。
是岳飞的孙子弄虚作假,孙子伪君子,岳飞必定不会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