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和岳飞矛盾的引发和激化过程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3-09-22 22:25:09

历史上,岳飞是赵构一手培养起来的爱将。伪齐建立后,宋金之间处于暂时的和平时期,南宋朝廷才得以腾出手来整顿江南的秩序,平定整合南方遍地的义军、盗寇。

当时,张俊的力量最强,为了防止张俊尾大不掉,赵构将岳飞和杨沂中从张俊的部队中划出,作为制衡其他大将的力量重点栽培,这两个人,一个成了方面军司令,一个成了禁军首领。

以前的岳飞,绝对是模范军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深得赵构的器重,但随着岳飞的羽翼丰满,就开始显露出军阀气息了,对朝廷不再那么言听计从,岳飞与皇帝赵构开始产生矛盾了,这矛盾一直延续到岳飞被杀。

一、两人的矛盾主要源自于绍兴六年(1137年),岳飞争抢刘光世军队的领导权。

矛盾的引发:岳飞对朝廷反悔,拒绝把刘光世的部队交给他,非常不爽,和宰相张浚闹翻辞职。

下面是《宋史。岳飞传》中的记载:

“当天便上奏请求解除兵权,服满丧期,让张宪代理指挥军队,自己步行归去,在母亲墓旁搭建一座小屋。张浚恼羞成怒,奏明朝廷让张宗元任宣抚判官,监督岳飞的军队。”

岳飞撂挑子走人时,到底是怎么想的,没有人知道。不管怎么说,岳飞突然撂挑子出走的举动,让岳飞与赵构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不如意就撂挑子走人,其实就是蔑视皇权。

张浚是一个强势和雷厉风行的宰相,对这些带兵大将的跋扈行为不能容忍,想趁机把岳飞给免职了,于是派参议官张宗元去掌管岳飞的军队,但遭到了岳飞部将张宪的拒绝。

朝廷接管不了岳飞的军队,肯定对岳飞的猜忌又增加一分。

赵构没有办法,史书记载:高宗多次下诏催促岳飞回军复职。

岳飞是什么态度:极力推辞

赵构只好派岳飞的下属去请:

“上命参议官李若虚、统制官王贵诣江州,敦请飞依旧管军。如违,并行军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二》

《宋史。岳飞传》的记载:

高宗多次下诏催促岳飞回军复职,岳飞极力推辞,高宗下令岳飞的幕僚前往岳飞守丧的居处,以死恳求他回来,用了六天时间,岳飞才赶往朝廷等待处罚,高宗安慰他后派他回部队。

《《宋史·岳飞传》》照抄孙子岳珂的资料,高宗亲自写信召不回岳飞是可信的。

“如违,并行军法,”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如果李若虚、王贵请不回岳飞,就不要活着回来;

另一种解释是说,如果岳飞不回来,就对岳飞实行军法。

不管哪种解释,都说明朝廷与岳飞矛盾十分激烈,只不过当时朝廷没办法接管岳飞部队,暂时隐忍。

但皇帝赵构对岳飞委婉地提出了警告:“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

二、从此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变了。赵构对岳飞由扶持变成了限制,表现在:

1、限制岳飞军队数量的扩张。

如绍兴八年二月,岳飞请增兵扩大队伍,遭到皇帝赵构的拒绝。

“绍兴八年二月壬戌,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乞増兵,上曰:‘上流地分,诚阔远,宁与减地分,不可添兵。今日诸将之兵已患难于分合,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岳飞在淮西要求掌管刘光世军队之前,他曾提出由他的亲信任邓州、襄阳等地的地方官,赵构基本上满足他的要求,情况是岳飞向朝廷申请一下,朝廷也就同意了,但此之后就不一样了,皇帝赵构不同意他提出任地方官的请求。

3、给岳飞的部下封官,收买他们。

“绍兴九年二月己巳,诏韩世忠、张俊、岳飞所部统制统领将官八百十三员,各进秩一等(淮东统制十一统领、十三正副、准备将一百八十九;淮西统制十统领、十四正副、准备将二百九十七;京湖统制二十二统领、五正副、准备将二百五十二),用讲和赦书推恩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皇帝赵构采取了收买岳飞部下,给以封官等手段逐渐分化瓦解岳家军。

三、岳飞军团淮西逗留,积蓄矛盾终于爆发

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国重兵入侵淮西,声言消灭南宋王朝,其实是想以打促谈。

同时,南宋也是把全国能调动的重兵全调入淮西战场抗金。

当时大将张俊、刘锜、王德、杨沂中等都到了,后来韩世忠军队也到了。但岳飞军队迟迟没有投入到淮西战场,赵构一次又一次催促,岳飞全然不顾。

后来,金军被张俊军队在柘皋打退了,金军撤退到濠州。过了二个月,岳飞军队听说金军撤退了,也勉强起兵来了,但仅走了几十里地,其军队移到舒州一带地方,此时金军已从淮西退走了。(详见孟子邹撰《岳飞淮西逗留》)

《宋史。岳飞传》记载:)“(兀..、韩常和龙虎大王率军迅速来到庐州,高宗催促岳飞率部应援,前后写了十七封信。岳飞估计金人集中全国兵力南犯,巢穴必然空虚,如果长驱直入汴京、洛阳,金军必然疲于奔命,可以坐待敌人困毙。当时岳飞正患风寒咳嗽,竭力支撑病体行动。”

这次岳飞出兵迟缓的理由是,又想避实就虚,出兵河南。

按照评书和一般人的认识,岳飞是在朱仙镇大捷后,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然后被诬陷入狱。

其实岳飞那次撤兵后,什么事也没有,以下是《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大军既已撤归,原来所收复的州县,立即又全部丧失。岳飞极力请求解除自己的兵权,高宗没有批准,自庐山入朝觐见高宗,高宗问他,除了拜谢之外别无他言。

这次淮西之战是在那次战事结束后半年后发生的,这次赵构真的是十分气愤了,赵构与岳飞之间的矛盾终于激化了。

王次翁的《叙纪》中说: 绍兴辛酉,虏人有饮马大江之谋。大将张俊、韩世忠欲先事深入,惟岳飞驻兵淮西不肯动。 以亲札趣其行者凡十有七,飞偃蹇如故。最后又降亲札曰:“社稷存亡,在卿此举。”飞奉诏移军 三十里而止。上始有诛飞意。

赵构对岳飞动了杀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非要杀岳飞。

四、岳飞被解除兵权后的表现,使赵构联想到了淮西兵变,对岳飞痛下杀手。

淮西之战各方面军的表现使赵构非常失望,下决心收各大军的指挥权于朝廷。

淮西之战结束后不到一个月,朝廷以奖柘皋之捷名义召张俊,韩世忠,岳飞进京,解除兵权,明升暗降,张俊、韩世忠任枢密使,岳飞任枢密副使,三支部队都改为御前军,由朝廷直接控制。

本来如果岳飞安心在枢密院上班,他和赵构的矛盾就应该化解。

由于岳飞本身对收兵权抵触情绪较大,六月份,岳飞陪同张俊到楚州视察校阅韩世忠部队,期间说了一些非常不恰当的话,高宗与许多朝廷官员很生气,朝廷的纪检监察部门于是弹劾岳飞,按规定被弹劾就要自动辞职,于是,八月初,岳飞就被免职靠边站了。

岳飞被靠边站,安安生生过日子也算了,可是没过几天(应当不超过十日),岳飞居然让人给鄂州的老部下张宪写了封信,派人送去,让张宪在鄂州搞点动作,说是金军有活动,八月下旬,张宪接到信,马上找副手王俊商量,王俊也答应做其他将领的工作,但结果不理想,其它将领不合作。

张宪这时到张俊那里去述职,王俊想起张宪讲如果事情闹大了就去投靠金国,事情一旦败露,是杀头的大罪,况且,由于牵扯的人太多,保密很难,越想越怕,于是就向鄂州主管王贵举报了张宪,王贵上报张俊,张俊立即逮捕了张宪,张俊严审张宪,张宪供出了岳飞派人送信的事,张俊上报朝廷,朝廷立即逮捕岳飞。

岳飞被捕后,皇帝定为“诏案”,即皇帝亲自过问的案件。岳飞涉嫌谋反的来历大体如此。

正常的话,岳飞被免职后,不写那封给张宪的信,应该不会死的,一个大将,只要涉嫌造反(不管是否真实),在帝制时代,难逃一死。

皇帝只要觉得大将对自己有不满,又有指挥能力,是潜在的造反因素,一般都会杀掉,防患于未然。

所以对岳飞这样的高官来说,罪名真的不重要,只要是皇帝让皇帝不“放心”了,这就是罪名。

岳飞的罪名,不援淮西、指斥乘舆放在韩世忠身上同样适用,而且岳飞、张俊整编韩世忠的部队发现吃空饷的问题很严重,但赵构选择了原谅韩世忠,为什么?

因为韩世忠态度,彻底的臣服,断绝和部下一切来往,让赵构放心!

也许张宪的事,让赵构想起来当年淮西兵变!

0 阅读:54
评论列表
  • 2023-09-24 03:28

    感觉赵构是机缘巧合下建立南宋,论能力真没有,就如地方割据 闹独立的、地方政权的领导者,没啥大局观、大胸怀、大志向,与开国君王相对比,他能力上不值一提,还不如他的义子 孝宗,他早死10来年 可能南宋国土都没那么小

  • 2023-09-29 23:51

    第一件事的起因在于张浚想把手伸到岳飞的一亩三分地。之前赵构就是让岳飞负责王德郦琼部,而张浚想要提拔王德,让王夜叉统领刘光世的旧部,明显是张浚不地道,但岳飞的反应过激了。岳飞总以为自己才是对的,领导的话都不听,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

    少时风流老亦狂 回复:
    张浚张德远没错,张俊哪够资格和岳飞掰手腕。
    11xxx62 回复: 少时风流老亦狂
    没毛病,岳飞本身也不能跟张浚掰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