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好还是包产到户好,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3-11-03 06:52:04

小时候,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人民公社生产队的优越性,虽然那时生活也很艰辛,因为那时我们都是接受的正能量的信息。

那个时候,村里显眼位置的墙上,都有人民公社万岁!或人民公社好!的大幅标语!

有线广播小喇叭和大队部大喇叭上,经常可以听到“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这首歌。

那时几乎人人会唱,不用学,天天听,虽然有时调皮的小伙伴跟着唱时,把“地位高”,改成了“吃不饱”。

但吃不饱,也比万恶的旧社会好!

那个时候经常开会,请老贫农忆苦思甜,让我们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来体会新社会的甜!

再就是横着比, 有一个阶段,我们说北边的某个企业虚假宣传,他说他们做的“土豆加牛肉”好!

我们反驳它,说它“放屁”,意思是不可信,虚假宣传。

我们都相信这是“放屁”,因为有一年元旦,播放元旦社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不需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再说,吃土豆还能说的过去,加牛肉谁信!

私自屠宰耕牛,那是要坐牢的!

小时候,我见过一个挂着牌子游街的,牌子上写的罪名是屠宰耕牛,我记得游街到我们村,一帮人跟着看,随着一声锣响,他喊:“都别跟我学,我宰牛来!”

旁边看热闹的妇女哈哈笑着说:放心吧!不跟你学,允许宰,我们也不敢!

连游街的都逗笑了 !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包产到户以前,我从没见过土豆。

一个城里有亲戚,见多识广小伙伴狗剩说:土豆他去城里走亲戚的时候吃过,和地瓜类似,不甜,烤土豆肯定不如烤地瓜好吃!

我们和西边的企业也对比:小的时候学的学过一篇课文,反映的是一位老人和小孙子在寒冷的冬天,蜷缩在屋里的墙角里,冻得瑟瑟发抖, 孙子问爷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 爷爷说:没钱买煤! 孙子问爷爷,为什么我们没钱买煤? 爷爷说:因为我们挖的煤太多了!

虽然没有完全明白对话的意思,但我对寒冷却是深有体会,因为我们鲁西北的冬天也很冷。

那个时候,十冬腊月来个亲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抱点棉花柴烤烤火,这是招待亲戚的待遇,平时自己可不敢这样奢侈,那时从外面拾柴回来,手冻木了,也就是把手伸到被子里捂一会儿。

棉花柴放在屋中央,点着火,大家围着火,把手伸出来烤着,一会儿浑身就暖洋洋的,不过一会儿,有冻疮的手和耳朵、甚至脚就开始痒了,那种痒是钻心的,没有经历过的不会知道那种滋味, 那个时候很多农民的小孩,耳朵手上不少血饹馇,都是挠破了流血结的痂,痒了挠,挠破了又结,一个冬天也好不了,一些小孩挠的露着鲜肉。

我心软,心想我们冬天虽然也冷,还有碎柴火炕,那爷孙俩是连碎柴火也没有,那屋里多么清冷。

这样一对比,我们就觉得生活还是蛮幸福的!

再说,什么样的生活好?

真的想象不到,那时追求的幸福生活就是窝头(纯玉米面不掺杂面)能敞开肚皮吃,就咸菜就行,要求不高,其实现在想想不是要求不高,是你的见识和经历限制了你的想象。

小伙伴狗剩有次从城里走亲戚回来,说他亲戚家用蜂窝煤取暖,还给我们描述、甚至画图,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不相信!

我老家离县城六十多里地,去县城的机会极少,在城里人面前也是很自卑,当然那时也没有想过这辈子会成为城里人,那时很多人只是把希望寄托到来世投个好胎,因为那时农村人要变成城里人太难了。

那时我们都坚信人民公社好!

我们坚信生产队“按劳分配”这种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那时生产队是按“人七劳三”分配。按公分、按劳动分配的比例很少,而且,地里收的越少,按劳动分配的比例越少,甚至有的地方变成了彻底的平均分配,因为地里收的太少,不按人头分,不少人家就揭不开锅!

包产到户后,各户收的庄稼,国家是按亩数要公粮,你家地里的庄稼长得好,收的多,你自己就剩的多,这才想到,这种和生产队比落后的生产方式,更能体现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因为每个人的地亩数是一样的,相当于生产队的“人七”,保证基本口粮, 每家的管理水平不一样,投入不一样,每亩地收的不一样多,这就体现了“劳三”,相当于劳动所得,比较准确的体现了付出劳动的多少、质量的孬好。

这种方式和生产队比,不用监督、不用督促,省事、省心,农民还有积极性,把我都搞糊涂了,包产到户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怎么反而更有效!

我们也没有怀疑过,生产队“各尽所能”是不是实现过!

因为那时除了在生产队干活,其他能干的也就是拔草、积肥、拾麦穗一类的,也用不着什么文化和技术,也看不出大家能力上有什么差别。

倒是我母亲经常叮嘱我,虽然现在不兴考试了,也要好好学习,将来让你舅舅给你找个临时工的活,你体格弱,在生产队下地干活,挖河打堤,凭体力你“过不过”人家!

小时候身体不好,拔草、拾柴一类的活总是不如别人,虽然学习比其他人好点,但那时不兴考试了,凭手上老茧就能上大学,文化水平是只要认字就行(电影《决裂》),所以我那时很自卑,看不到努力的方向。

直到包产到户后,没有生产队管着了,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了,干完地里的活,也能干别的挣钱,没有人再给你扣“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干点副业也不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尾巴了,我才发觉我们这个五六百人的小村子,“能人”还不少。

比如:有人会做鞭炮、有人会打烧饼做豆腐脑、有人会磨香油,有人办起来养猪场、养鸡场、有人会打家具等等;

还有,我们村喜欢种韭菜的不少,每家种上一亩半亩的,头天割了韭菜,第二天起个早,用自行车驮着跑到城里批出去,不耽误种其他庄稼,虽然辛苦、还要受菜霸的气,但村民也很高兴,因为这项收入也不少。

八六年我参加工作,领的工资是每月78.9元,有天回家,正好前街的大哥在我家玩。

大哥问我:一个月领多少钱啊! 我说:78.9元。

我满以为他会羡慕,没想到他说:不多!还不如我一茬韭菜挣得多!

这使我意识到,农民挣钱的机会多了,改变命运不再单靠考学这条路了,有钱了才会自信。

我想包产到户是不是更能体现“各尽所能”的这种社会主义优越性!

因为包产到户,农民得到了“空前”的自由(和原来相比),才能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更能各尽所能。

说到包产到户,一些热衷大集体的人,总喜欢说,包产到户使土地分散,阻碍了机械化的实现,而且还精确的计算出,包产到户使农业机械化晚实现二十年。

是不是这样?

我们拿做烧饼做个比喻: 做烧饼(中式面包):有人说一家一户用炉子做效率低,用烤箱做快,机械化吗! 可是! 可但是! 但可是呢! 一家一户做,责任到人,做的仔细,质量好保障,好监督! 用烤箱,机械化程度是高,但是原料还是那些,不增加。 原料供不上,机械利用率低不说,因为用机械要用电、要维修,就要产生不少的费用,这些费用哪里出,在工人的工资里出,这样就降低了工人的工资,工人愿意吗?

工人不愿意!

干活的积极性就差!

加上人多活少,谁干的多,谁干的少,就会产生意见!

干活你干一会儿,他干一会儿,质量没法监督。

没法监督,质量就难以保证。

因为有原料限制,用机械也多加工不了烧饼,也增加不了效益,只增加成本,用烤箱的意义何在?

说起生产队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我问过我堂叔的看法。

堂叔说:在我们这里,机械化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粮食吃不了,钱花不清,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再就是有其他挣钱的门路,劳动力紧张才会买机器“帮忙”。

生产队,农民是专职农民,不能干别的,就那点地,不用机械,包产到户后用不了三个月就能干完全年的活,生产队农民分的粮食都不够吃的,那时候是想尽一切办法多分点粮食吃。

你说本来每个农民一年分300斤粮食就不够吃,再每人少分50斤粮食换钱用机械,农民饿着肚子看着机械干活,何苦来呐!

意义在哪里?

用机械又不能增产!多分粮食,吃的饱点!

实际上,包产到户后,农民打工或干其他副业挣钱的机会多了,劳动力紧张才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回到开始的话题:一些人说大集体好,其实只是停留在口号和想象上。

比如:“集体力量大”之说,“十双筷子一双筷子”之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之说等等。

我不想说服别人,我只是表明我的看法,我想起了多年以前的广告词:

一句是“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另一句“不看广告,看疗效”

哪个好,消费者的选择更有说服力!

哪个先进,要看那个能“人尽其能、 物尽其用 ”,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发展。

再一点,推广产品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不能搞强买强卖!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0 阅读:2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