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西方哲学家“借光”中华文化,还自以为高明

听光谈文化 2025-01-11 12:50:34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但是,在文化方面,并非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诗经楚辞被后人超越了吗?

唐诗宋词被后人超越了吗?

特别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并不一定会被后人所超越。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2500年前轴心时代的思想,直到20世纪也未被超越。

但是,后人们却可能自以为是,并不一定能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或者认为前人不过如此,或者以为可以比肩前人了;

或者自以为青出于蓝了,甚至以为自己完全“碾压”了前人的成果……

中华文化、西方文化都不乏此类个案,试以后者为例。

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历史上的交流和互鉴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两个时期比较突出:

一是启蒙主义时期,一是近代以来的时期。

对于中华文化,西方哲学家有推崇备至的,也有尖锐批评的。

其中黑格尔是一个持批判态度的代表性人物。

黑格尔主要有几个观点:

一是中国文化缺乏精神的独立;

二是从辩证法来看,中国文化缺乏否定之否定的绝对精神;

三是认为中国没有哲学,缺乏理性、思辨、抽象、概念、确定性等。

总体来讲,黑格尔的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西方机械理性主义,一个是初级的辩证法。

根本而言,是没有看懂中国文化的本质精髓。

在他的眼里,孔老的思想浅显、空泛,有些近似常识,有些虚头巴脑。

黑格尔看的中国经典虽然比较有限,但其实是有所钻研。

如果说其辩证法没有在中国文化中获得启发,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黑格尔在辩证法上“巧取”中国哲学,却反过来刻意贬低中国哲学。

其实,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文化,而且正是辩证法的鼻祖。

中国文化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加持力”,这种“加持力”体现在——

无论你是赞是弹,无论你是赞多还是弹多,也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中国文化的精髓都会对你产生深刻的作用。

作为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文化,中国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是真正身体力行的哲学,并不是单靠字面上的意思而能理解的。

比如中国文化中天人本一的宇宙观念,自由超越的内在天性,追求自在的精神世界,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中国的辩证法可上溯到伏羲演八卦的远古时代。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以及其中的“道”至简至易,无所不包。

对照阴、阳、道,黑格尔的正、反、合如出一辙。

但犹如沧海对一粟,因为其正反合更多只是一种思维方式。

黑格尔的三大规律固然高度概括化,但进一步来看——

对立统一其实是正、反、合换个说法换个具体马甲而已;

否定之否定其实无非是阴阳反向运动而已;

量变质变就是讲道的根本性发展变化,类似虎变豹变而已。

中国典籍中到处都是这种观点,而且形象生动,言简意赅。

仅从成语就可见一斑。比如自相矛盾,大智若愚,祸福相依,否极泰来……

可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其实是涵盖宇宙规律的大全论断。

黑格尔对此仍然是个门外汉,可谓不明所以,还自以为高明,犹如盲人摸象罢了。

人们并不否认黑格尔是个优秀理论家,其辩证法高度理论化、逻辑化、概念化。

但是,对于人类伟大的先贤,其境界和层次还差得很远。

就其辩证法而言,也只是一个后学者,无非转益多师,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借光”而已。

特别要指出的是,“借光”这是道脉传承或经典传承的常态效果。

所谓借光,多为一时借光,而且对原来之光有着潜在的“破坏力”。

这其实是极其深刻的现象,也正是黑格尔对中国哲学批评反对的根本原因。

后学可能常常觉得学得不错,但其实学的仍然是九牛一毛,甚至连一毛都不是。

绝大多数后学谈不上超越人类先行者的认知,就像孙悟空飞不出如来佛手掌心。

相比而言,牛顿的境界就显然更高一些。

因为牛顿说过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勇于超越前人,是必须的;但学习并致敬巨人,同样也是必须的。

对于天地人,对于无穷的宇宙,对于深奥的规律,需要保持一颗敬畏心,要上下求索,要仰望星空。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使用欢迎关注

0 阅读:3

听光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