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主义,主要起源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的作品。那首要的就是来分析下卡拉瓦乔的作品,他通过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技法,使得画面形成鲜明的戏剧性效果,从而开创了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暗色调主义。这种风格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戏剧性,还对社会批判和精神性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彼得受难》

《七善行》
上面两幅作品是卡拉瓦乔的一种非常典型的图像代表,代表文艺复兴向巴洛克过渡,意思就是,他不再像前人那样重视人物的整个外轮廓线,而是主动把人物的背光面连同背光面部分的外轮廓线融入到阴影中,以色块贯穿画面,从线描思路转变到涂绘思路。画面单一光源,注重明暗交界线的绘制,并强化受光面和背光面的黑白对比以突出画面光感和效果,以暗影衬强光。
更深一步来说,这种光使得画面形成了抽象式的平面色块,黑白色块之间相互构成了平面图像的美感。
除了卡拉瓦乔,还有其他几位画家也受到了卡拉瓦乔的影响,并在作品中采用了暗色调主义:
伦勃朗(Rembrandt):荷兰画家伦勃朗在其许多自画像和宗教作品中,也采用了暗色调主义,通过光影的对比表现出深刻的情感和故事性。

《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 扮成使徒保罗的自画像》
他用光非常谨慎,把光当做一种精神语言来使用。半调子、透明的暗部及连接着的阴影,犹如我们的“墨分五彩”。中国画以白为虚,伦勃朗以黑为虚,他的画面既有现实环境的真实性又不受狭隘的实在之物限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用光借鉴到摄影中,专门用于摄影人像。拍摄时,被拍摄者脸部阴影一侧对着相机,灯光照亮脸部的四分之三。以这种用光方法拍摄的人像酷似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画,“伦勃朗式用光”就是因此得名。
但伦勃朗的背光面不像卡拉瓦乔的那么黑,这得益于伦勃朗对颜料的精准把控,甚至可以说这是油画技法的极致,他用颜料的厚薄多少、透明与否,是否根据光影和空间来施展的,用透明深色薄涂背光面,运用亮颜料堆砌受光面,前面受光的画厚实,后面背光的画薄虚,厚薄与肌理乃至多层罩染的精准把控成就了伦勃朗的技法巅峰,而那包含情感的笔触则让他艺术地位更进一步。
更多相似的画家还有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竖起十字架》
鲁本斯利用光线以及光照在各种不同物体上效果,来创造一种呈现装饰效果的阴暗图形,画中所有人物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光区域,此起彼伏,跳跃于画面的每一处空间之中,显示出皮肤与衣物最富于变化的微妙质感。这种光影的变化不仅使画面构图显得更丰满,同时还充满着和谐的韵律与节奏感。
另外还有乔治·德·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17世纪法国画家,以其精湛的光影处理技巧和对宗教主题的描绘而闻名。

图源网络
《圣约瑟的梦》

图源网络
《圣家族》

图源网络
《女相面人》
他的《女相面人》画中的斜面、单纯化的对象,华丽的色彩,明快的光影效果,物象几何化的概括与空间的复合关系轻易地被创造出来。他是一个偏爱夜光的画家,他经常把作品营造在晚上,而且都以正在燃烧的蜡烛、火把等为画面的光源,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烛光画家”。
这些画家不仅在技术上继承了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技法,而且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深度上也有所发展,使得暗色调主义成为欧洲艺术史上一种重要且持久的艺术风格。
[赞][赞][赞][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