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无效内卷”,深挖抖音卖家转战TikTok内容裂变法则

兔克出海 2025-04-11 15:58:55

近年来,随着国内抖音用户增长趋缓,越来越多的商家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而TikTok凭借其在欧美、东南亚等地的高速增长,成为商家寻求增量的新战场。

但直接照搬国内模式往往行不通,同样的带货视频,不同地区用户就会有不同的反馈。那么,跨境卖家又该如何将国内经验与海外市场结合?

图源:网络

达人分销:TikTok生态的“流量放大器”

达人带货是TikTok生态的核心逻辑,与国内抖音不同,TikTok用户更依赖红人推荐,尤其是美国市场,头部品牌90%的销售额基本均通过达人合作实现。

例如,营养品牌Goli Nutrition通过4个月合作2.01万名达人,发布9.1万条带货视频,最终实现15.1亿次曝光,达人交易额占比超90%。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蚂蚁雄兵”策略,即初期筛选数千达人,通过逐步锁定高转化率的腰部及尾部红人,形成规模化效应。

这种“广撒网+精准收割”的策略,既降低了依赖头部达人的风险,又通过海量UGC内容积累品牌信任。

图源:Echotik

内容本土化:从“中国逻辑”到“本地叙事”

国内商家常陷入“内容平移”误区,直接将抖音爆款视频翻译后投放,却忽略文化差异。例如,Z世代用户偏爱游戏、音乐等娱乐内容,而X世代更关注家庭、宠物等生活场景。

义乌商家傅江燕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她利用AI工具DeepSeek生成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多语言视频,并搭配当地热门背景音乐,将袜子年销量做到2000万双,成功打入中东、南美市场。

图源:抖音

另一成功案例是家居品牌MyDepot,其通过8476名达人发布2.03万条视频,内容涵盖产品使用场景、本土化痛点解决(如小户型收纳技巧),最终实现3.91亿曝光。

从这也可以看出,品牌在内容创作时需贴合目标市场的用户习惯,针对不同市场精细化布局。比如,东南亚用户偏爱“价格刺激型”短视频,而欧美用户则更看重产品与生活方式的契合度,基于此在创作时就要注意当地的情感偏好,毕竟“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

图源:Echotik

打造“人设”,塑造形象引流

以典型案例张兰为例,在抖音因争议事件被封后,迅速转战TikTok的决策展现了其敏锐的商业嗅觉。

与国内“苦情营销”不同,她在TikTok上摒弃了悲情叙事,通过讲述俏江南创业史、家族传承故事,甚至分享60岁学习英语的日常,将国内“苦情营销”转化为海外“企业家IP”叙事,成功盘活品牌。

这种“人设+场景”的内容组合,可以让品牌更加自然的进入用户的视野,通过潜移默化的内容输出,触发用户的情感认同,最终实现种草转化率的阶梯式提升。

图源:TikTok

写在最后:回归本质,抓住增量

国内抖音卖家转战TikTok,本质是跳出“流量内卷”的思维惯性,转而抓住海外市场的新增量。达人分销、内容本土化、人设重塑并非孤立策略,而是层层递进的生态适配。

TikTok的终局不是流量争夺战,而是对本土化能力的长期深耕,谁能更快理解当地用户的真实痛点,将内容转化为信任,相信才能更好地在全球化市场中站稳脚跟。

(注:本文信息均来自公开报道以及各平台数据,实际情况以官方信息为准)

0 阅读:14

兔克出海

简介:专注中国企业的海外综合业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