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菲律宾环保组织生态废物联盟(Ecowaste Coalition),批评了含汞的泰国护肤化妆品在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的健康产品监管机构被标记后,继续在线销售的情况。
同时对在线购物巨头Lazada和Shopee可能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阻止第三方企业家使用他们的平台销售不合规产品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图源:Facebook
近年来,汞超标化妆品正成为东南亚跨境市场的"隐形雷区",据Ecowaste Coalition报道,这类产品轻则导致皮肤溃烂、色素沉积,重则会引发肾衰竭和神经损伤。
印尼消费者Nur Lenny Astia的遭遇,正是行业隐患的具象化。她因持续使用某款违规面霜两年,导致面部严重色素沉积并引发心理问题,而在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该产品早在2011年就被印尼列入禁售名单却依旧出现在了销售平台上。
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乱象,菲律宾政府已联合海关、卫生等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跨境卖家若触雷,将面临多重风险,就以印尼法律为参照,违法经营者最高可判12年监禁。
图源:Ecowaste Coalition
除汞超标危机外,假冒化妆品同样威胁着行业生态。越南河内警方去年6月查获近30吨假冒美妆产品,涉案金额达5.75亿越南盾(约合16.8万人民币);泰国消费者因使用劣质睫毛膏导致眼部感染;越南买家使用三无产品后引发过敏性皮炎住院等案例频发。
这些事件折射出跨境电商选品环节的供应链质量失控、跨境监管协作薄弱及知识产权侵权等系统性风险。
毕竟化妆品直接接触人体肌肤,任何成分问题(如非法添加激素、重金属或禁用原料)都可能引发健康危机及法律纠纷,因此需引起足够重视。
近1250箱约30吨的假货 图源:网络
面对假冒伪劣化妆品对消费者健康和市场秩序带来的严重问题,如今,各电商平台也纷纷达成共识,将严抓严查化妆品行业作为重要任务。
今年3月菲律宾化妆品行业商会(CCIP)联合18家头部企业,签署电子商务谅解备忘录(MOU),以此来应对假冒化妆品的流通。
图源:IPOPHL
当前,东南亚美妆市场正经历"合规大考"。
面对这一形式,建议卖家们立即自查,一是核查美白、祛斑类产品汞含量检测报告,二是下架FDA、东盟各国药监局黑名单产品,三是建立供应商成分溯源机制。
毕竟合规化经营才是长远之道,“顶风作案”害人又害己,实属不可取。
(注:本文信息均来自公开报道以及各平台数据,实际情况以官方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