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一家大型建筑类上市公司的财报,安徽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安徽建工)始建于1952年,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管理的大型现代化国有企业,AAA主体信用等级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位列中国企业500强、中国上市公司500强、ENR全球承包商250强、中国承包商100强。
安徽建工形成了“规划设计、工程检测及建筑技术服务板块,投资业务板块,建筑施工板块,建材商贸板块,建筑工业化板块,房地产板块,智能制造板块,新能源板块,产业链金融板块,社会服务业板块”等涵盖建筑业全产业链的十大业务板块;拥有安徽建工集团高新技术研究院、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造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技术中心、19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0余项;拥有10项总承包特级资质、14项甲级设计资质、2项公路工程综合甲级检测资质、90余项一级资质。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建工的营收同比下跌了10%,这是在前几年较快增长下的“突然”下跌,不是市场变化了,而是前几年安徽建工比同行们更抗跌一些。
安徽建工的主要业务是占比四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占比三分之一的“房屋建筑及安装”,占比近一成的“商品房销售”。近85%的营收都是在安徽省内实现的,其他地区的业务相对要少很多。
2024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跌了9.6%,略低于同期营收跌幅,这也是最近四年多来首次出现明显下跌的情况。虽然仍在下跌的过程中,但安徽建工的盈利表现比很多同行的表现要好得多,有些同行已经在亏损了。
分季度来看,2023年四季度以前还是形势一片大好地增长,2024年开始就突然转为下跌,而且是持续三个季度都在下跌。虽然二、三季度的下跌幅度没有一季度那么大,但似乎看不出来有恢复增长的趋势。净利润相较同期的营收来说偏低,是由建筑行业的特点决定的,安徽建工的特点是每个季度的盈利能力相对稳定,波动较小,而且每个季度都没出现过亏损。
安徽建工的毛利率是稳中有升的,2024年前三季度也只是有微幅下滑,但仍然比2023年以前的年份高。这就保证了在营收下跌时,净利润没有加速下跌,甚至销售净利率还略高于2023年;只是“年化净资产收益率”还是下滑了,这当然是因为营收和净利润下跌,以及净资产还略有增长共同造成的。
营收下跌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那就是期间费用占营收比上升了1.5个百分点,再加上营业成本占比上升0.2个百分点(实际上就是毛利率下滑了0.2个百分点),税金及附加也增长了0.1个百分点,三重因素共同导致2024年前三季度的主营业务盈利空间明显下滑。不过3.3个百分点的盈利空间在行业中并不算低,至少比有些已经在保本点附近徘徊的同行要好;何况安徽建工还有降低期间费用的较大空间,而很多同行已经用过了,这些措施不可能持续用。
和其他同行一样,安徽建工2024年前三季度的“信用减值损失”也是大幅下降的。看那几家的时候我们还说,可能在年底就会增长,但是全行业都这样,有可能是在前期发生大额损失的情况之后,建工类企业接项目时的风险考虑更多了,“信用减值损失”可能真的是在下降。但是,究竟哪种判断是正确的呢?还需要后续这些企业发布年报的时候才有结论。
主要就是其他收益方面的净损失比2023年大幅下降,才让安徽建工在主营业务盈利空间大幅下降后,净利润的下跌幅度还略低于同期营收跌幅的。
分季度的毛利率表现是四季度的毛利率一般要高于其他几个季度,2024年四季度会不会也这样呢?如果不出意外,应该会的,那么2024年全年的毛利率可能还会略有增长,那么全年的业绩表现就看营收下跌的程度和“信用减值损失”大小等具体情况了。
“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表现一直都不好,除了2023年之外,每年都在大量净流出,不断地赚钱,但款却没有收回来,赚的全是账。要命的是2022年以来的固定资产类投资规模还在增长,这就导致了每年都在较大规模地净融资。
资产负债率比较高,这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安徽建工的短期偿债能力还是相当强的,短期内的债务清偿等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业务上的相互欠款的规模越来越大,2024年三季度末发生了一些变化,那就是应收类的业务款项还在增长,并没有因为营收的下跌而下降,这当然不太正常。但“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却明显下降,供应商和分包商们的垫款“热情”不高,是全行业都遇到的问题,安徽建工也不例外。
不过也有好消息,那就是“合同负债”有所增长,这说明后续的工程项目等体量不小,其营收规模还是有保障的,姑且不说重新恢复增长,就算是下跌,速度也会比同行们慢。安徽建工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规模越来越大的有息负债,通过“长期借款”这种方式,只能延后偿债压力,无法真正降低。后续不转换成“赚到钱,还要安全收回来”的经营模式,还会继续扩大有息负债;如果强行转换,可能又会导致营收下跌,何况这类企业有些项目可能还不是可以自主选择不做的。安徽建工的业绩表现良好,2024年前三季度的下跌也比较温和,好于大多数同行。最大的麻烦是现金流量表现不好,加上“供应链融资”能力下降,有息负债大幅增长,这些变化不仅会带来坏账风险,还会明显带来财务成本的增长。
声明:以上为个人分析,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