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年一度的节日,年复一年,却不厌倦,为什么呢?期待家和万事兴。如今,春节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意味着,春节的传承与价值和意义已被世界性文化权威机构所认同,它的影响已遍布全球。
春节作为文化遗产,必然和其传统性活动紧密结合,这些风俗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称为“遗产”。
章太炎先生认为,“历史、语言、民俗”是国性三要素(“国性”即民族性,太炎先生在他《国学讲座》中说,《春秋》的作用是,述行事,存“国性”),可见,“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风俗既有阖家团圆之喜,也有祈福禳灾之愿,是现实欢乐与未来期许的结合。于是,便有各种丰富多彩的祝福活动。而其中许多项目是通过道学文化传播至今的。
白云观李信军道长指出,春节期间,如腊月二十三送灶,二十四扫除,二十五接玉皇驾,三十换门神、贴春联、夜半迎诸神(上供等祭拜仪式),大年初一接神、拜年、放鞭炮,初二祭财神,初三培土、扫墓,初五接财神,初八礼拜顺星,初九玉皇圣诞,十三祭刘猛将军,十四迎紫姑,十五上元天官圣诞(即上元节、元宵节)等等活动。
想必现代社会难以参与全部活动,这些活动恰因远离世俗的人们认真执行,才能保存至今。寻常百姓家则只要践行其中更为重要的内容就可以了,毕竟在世间,不能求全责备,但如果需要时,老祖宗早已备好方案了。

敕建白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