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纵横家”在国际间声名鹊起,苏秦、张仪施展“合纵连横”之能事,在列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们似乎依靠“三寸不烂之舌”便令诸侯闻风而动,其实,他们都是饱学之士,了解天下大势、人文地理,因此其谋略才能得到诸侯王的接受,以期保国甚至争霸。
至秦国一统天下,纵横家已无用武之地,实际上已经没落。如西汉初年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谈所著《论六家要旨》中,只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
不过,一时的风气难以彻底熄灭,况且,汉初,刘邦为加强家族的统治力量而大封刘家子弟为王,至文帝时已经有“养虎为患”之势。于是,便又有不得志的“高才生”希望游走于诸侯,巧言令色以得宠信进而成富贵之人。
主父偃便是著名的一位。
主父先生生于山东,学成后在当地不得施展,又在燕赵大地碰壁,他索性跳龙门,直奔长安,“货卖帝王家”。
他以文章高论终于得到汉武帝的欢心与接纳。于是,他尽心为主而谋,第一计便是“削藩”。
汉武帝即位时,诸侯王的势力虽经景帝“七王之乱”而略有收敛,但仍是尾大不掉的态势。武帝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自己的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势力。
主父偃献“推恩令”一策,令诸侯王行“父慈”之道,把原来嫡长子继承邦国的体制改变为分封给包括长子及其他子孙的制度,这样,现任诸侯的地盘没变,而他的后代们又能有多人被封侯,岂不是一桩乐事。
因而,汉武帝根据主父偃此计策,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目的,对主父偃刮目相看,并因其他体国经野的谋略,而在一年内四次提拔主父偃的官位,一时权倾朝野。
尽管功高盖世,但主父偃终究不改古之“纵横家”的习气——醉心名利——并引发诸侯与朝臣的忌恨。最终,因受贿被检举,以致身亡族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