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争,斗智斗勇,向来以金戈铁马、权谋机变为后世称颂。最终,三国归晋,是非成败转头空。
三国几多事,已付笑谈中。至今不灭的,是对历史人物所敬仰的精神。
赵云本是刘备的“侍卫长”,并没有重大战役的经历,而经罗贯中先生之大手笔,长坂坡七进七出,呈现出中华民族忠君爱国的高贵品格,从此,常山赵子龙留名千古。
再一个令人景仰的事迹便是“羊陆之交”的美谈。西晋羊祜与东吴陆抗皆一时名将,两军对垒,各为其主。但是,二人都是有德君子,彼此不以暗算伤人,崇尚“以德服人”,并在行动中彰显了“信义”。
影响后世的精神通过历史记载得以发扬,史书的价值在此,民族性格也因此得以塑造,所以说“诗书传家”。
孙权知此义。他在战事之余,不忘劝学。他对大将军吕蒙说,应读书,不可只知攻伐。进而,劝吕蒙专注于几本书,如《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三史”即《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吕蒙受教后,醉心经典,运用之妙得之在“知”与“行”。此后,吕蒙有陆逊“接班”,陆逊传之其子陆抗。以此为基础,东吴在“魏、蜀、吴”三国中存续时间最长。相对来说,刘备与诸葛武侯最重“法家”思想,却落得国运最短的结果。
章太炎先生说,运用于经世济民,莫过于史家。知国家历史,才能生爱国心。有此心,众志成城,国家永不倒,国威自强盛。

章太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