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奇才、国学大师章太炎毕生学术以传统经学为根本,以佛学襄助儒学——太炎先生深入研究了佛学哲理,尤其是法相唯识宗,但他的目的是用释家精神激发国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斗争。
在学术上,太炎先生的经典作品《齐物论释》是一部用佛学解释庄子思想的哲学著作,历来为学者所尊重。
他还把释家与《老子》进行会通,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太炎先生说,“德者,得也”,因此,“不德”即是“无所得”。这样,在太炎先生的学说中,《老子》与《心经》发生了联系。
且看弘一法师对《心经》中“无所得”的分析如下。
佛法说“空”,并非一无所有,只是这个“有”无以言表,佛法所谓“真如”、“自性”。
但是通过正面的概念解释什么是“真如自性”的话,多少经卷也难以说清。因为,文字的产生是应对有形象的物质,虽然逐渐衍生出抽象的词语,但仍局限于人类的思想情感之领域。企图用这样的文字来说明“形而上”的宇宙本原,可谓缘木求鱼。即便以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只能达“道可道,非常道”的境界,而后就难以向上了。
于是,以东方智慧,“遮诠法”便产生了,它对某事物的本质描述不是从正面解释,而是用“它不是什么”的方法来揭露真相。
佛法中的“有”,不是真有一个“造物主”的如神一般的“佛”存在,而是那个包藏万有的“天地之根”。
到这里就再也无法言表了,所以从反面说“空”,能“空”,那个“有”便可显露出来
弘一法师开示,《心经》所言“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便是菩萨之“所得”。所得者何?常乐我净?
再看《老子》,所谓“不德,是以有德”,几乎是相同的逻辑,“无所得”,而又有所得。如果“以经解经”的话,老子之言——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或是极好的注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