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行囊,拎起枪杆……咱们得往祖国最需要的地儿赶。
1983年最后一天,铁道兵们都穿上了军装,大伙一块儿最后一次唱起了《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为啥呢?因为打明儿起,他们就得脱下这身军装,离开部队,不再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份子了。
一年前,当收到要把铁道兵全部解散的通知时,大家伙儿都愣住了,心里直嘀咕,觉得这做法是不是有点太狠心了,毕竟就这么全裁了,让人难以接受。
但就算面对所有人的困惑和反对,邓小平还是果断地说:“铁道兵得全裁了,一个都不能留。”
后来,不管谁来求情,邓小平只简单说了一句,大家就都没话说了,没再有任何反对意见。
邓小平到底说了啥话?为啥他铁了心要解散整个铁道兵呢?铁道兵到底有啥特别之处,让大伙都想着为他们说好话?
【战争时期的“铁道兵”】
1946年5月25号,苏进刚炸完松花江大桥,任务艰巨啊,一回到哈尔滨车站,就收到了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的消息,说让他当铁道司令部的头儿。
那时候,铁道司令部手下也就一个连左右的兵马,他们主要负责搞定铁道运输的各种事情,还有保障铁道周边的安全不出乱子。
可后来,战场越打越大,铁道司令部的队伍也跟着壮大了不少。他们手头的事儿,也从一开始的巡查纠察,变成了啥都得管,抢修抢建各种设施,确保大军能一路畅通无阻地往前推进。
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铁道部的战士们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得赶紧修补铁路,保证运输线一路畅通无阻,安安全全的。而且啊,他们还得时刻准备着,万一打起仗来,能立马顶上。
“不管哪儿需要,我们就把路建到哪儿”,这句话常挂在当年铁道部士兵们的嘴边。
桥塌了,他们二话不说,直接跳下水去修。铁路被炸了,他们顶着敌人的炮火,硬是让战友们安全通过那片区域。运输线受阻,他们二话不说,抄起铁锨就开出一条路来……
这些铁路英雄们,他们豁出性命,流血流汗,就是为了能让全国解放行动得到快速支援,实现军队的迅速调动,他们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
1950年,铁道兵团作为志愿军,踏上了朝鲜战场的征途。虽然他们早有准备,但战场的真实情况还是比预想的要棘手得多。朝鲜北部那几条至关重要的铁路线,竟然全都不能用了。
铁道兵团的战士们不顾被美军空袭的危险,连天加夜地忙着修复所有的铁路线。可那时候,美国掌握着天空的绝对控制权。一瞅见铁道兵们在忙活,美军立马就派出一大堆轰炸机来捣乱。
就这样,咱俩像是在玩你拆我建、我建你拆的游戏,铁道兵团在短短不到一年的工夫里,不光火速修好了59座大桥,还把后方的铁路运输全给恢复了。哪怕遇到朝鲜那大水泛滥的时候,他们也硬是挺着往前线送了三千多车皮的物资,给志愿军在前线的给养保障工作帮了大忙。
1951年夏天,美军对驻守京义线的铁路兵团发起了猛烈的“绞杀”攻势,他们出动大堆轰炸机,没日没夜地轰炸京义线那个“三角地带”。
就短短三个月,他们在这片地方狂轰滥炸了六万多颗炸弹,算下来差不多每平方米都有一颗。
但就算情况再紧急,铁道兵团的战士们也没一个人退缩。在铁道兵团2师的指挥下,他们大声喊着:“只要我们在,钢铁运输线就在!”不顾敌人的炮火猛烈攻击,硬是把火车护送了317公里的危险路程。
在抗美援朝那会儿,铁道兵团的战士们个个都挺聪明勇敢,他们跟敌人斗智斗勇。他们不怕死,豁出去跟敌人拼命,最后在朝鲜战场上愣是修出了一条“铁打的运输大道”。这条大道对赢得朝鲜战争可是立了大功。
【和平时期的“铁道兵”】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下令,把铁道军团改头换面,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他们还让王震当上了铁道兵的司令员。从此以后,铁道兵就成了咱们军队里的一个单独兵种。
抗美援朝打完仗后,中央又把注意力转回了东南那边。蒋介石老时不时派飞机来骚扰我们东南沿海,这可不行。于是,中央决定动手修鹰厦铁路,顺便也为跟蒋介石干一架做好准备。
这个重担交给了新成立的铁道兵队伍。他们刚接到任务,就立马行动了,这些刚从朝鲜战场返回的铁道兵,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就直接奔向了东南地区,开始忙着修铁路。
但福建那复杂多变的地形,早就预示着这将是个特别不容易的活儿。
这次,王震带着所有的铁道兵接到了一个任务,那就是修建鹰厦铁路。他们不仅要应对福建那里山多地势险峻的挑战,更要跨越一个巨大的障碍——厦门海峡横亘在前。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会儿,厦门就只是个孤零零的小岛,跟大陆还没连上呢。
望着那深不见底的海峡,考虑到那会儿技术还远远不够先进,铁道兵们想了个最实在的办法。他们就像古代的愚公一样,动起手来,干起了人工造陆的大活儿。
不顾敌军飞机的轰炸和海上狂风巨浪的阻挠,他们花了一年多工夫,在厦门海峡造出了一条宽19米、长达5公里的海上大道,火车和汽车都能在上面顺畅行驶。
铁道兵兄弟们背井离乡,辛辛苦苦干了22个月,还提前搞定了任务,修好了福建头一条铁路。这下子,东南沿海和内地就连上了,交通也顺畅了。
后来,铁道兵们又一头扎进了国家的各项建设中,他们不断创造奇迹,比如成昆铁路、贵昆铁路、青藏铁路这些大工程,都是他们的杰作。他们用双手把祖国的四面八方紧紧相连,是和平年代始终坚守在一线的战士,是那些默默无闻却功勋卓著的英雄。
【面临裁员的铁道兵】
1982年1月31号那天,铁道军司令员陈再道急急忙忙走进杨得志的办公室,开口就问起了自己一直放心不下的那件事。
大家都在外面传,说铁道兵的所有战士都要被裁撤,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啊?
瞧着陈再道一脸着急,杨得志勉强应了一声,点了点头。
这时候,陈再道实在撑不住了,身子一软就坐在了沙发上,过好一会儿才慢慢抬起头,问了一句:“是不是全都没了?”
听杨得志一说,邓小平同志现在是这样打算的,这位历经战场烽火、枪林弹雨的硬汉,也不禁眼眶泛红。
陈再道心里其实有点预感,觉得铁道兵可能很快就会来一次大的人员调整,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调整居然是要把所有人都裁掉,一个也不留。
七年前就有人琢磨着要把铁道兵的人数缩减一下,但那时候咱们国家还在大力搞建设呢,再加上好多同志都不赞同这个想法,所以这事儿就没能办成。
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咱们国家的重点就转到了搞经济上,同时国际上那阵子也大体上安稳下来了。虽说还有些小风浪,但多数国家心里都琢磨着和平发展这套路子。
那时候,中国军队的人手真不够用,每年光军队的花费就得占国家总开销的差不多五分之一。所以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后,他头一件事就是给军队“瘦身”,不让那些不干活的人占着位置。要进行大规模裁军,铁道兵部队肯定也是重点被裁的对象之一。
然而,虽说心里早有预感,但当确切的消息真的传来时,陈再道还是忍不住伤心起来,心里头那叫一个难受。
陈再道一回到铁道军司令部,立马召集大家开了个会。会上,他直截了当地讲了铁道部即将碰到的问题,整个会议室里都透着股压抑的气氛。
要是国家是因为军费花太多才想着裁军,那咱们要是能自己搞定开销,不拖国家经济的后腿,咋样呢?
突然,有人蹦出个主意,这主意立马就被大家伙儿拍手叫好,看来这就是他们眼下能想到的留住铁道军的唯一辙了。
【永远存在的“铁道兵”】
1982年2月16号那天,陈再道接到了张震打来的电话,说想跟他见个面。他心里明白,这事儿的关键时刻终于到了。
第二天,吕正操和旷伏兆陪着一起到了张震的办公室。张震含蓄地告知他们,铁道部门可能很快就要解散了。一听这话,陈再道按捺不住,直接跟张震提议,说他们可以试着自己赚钱养活自己。
最后,陈再道他们费了好大劲劝说张震,张震这才松口,说会在接下来的会议上,把他们的想法带给邓小平同志。
听说铁道兵主动提出自负盈亏,军委的好多同志都挺支持这主意。这样一来,既能保住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铁道兵,又能大大减轻中央在经费上的负担。
听到下面人的闲聊,邓小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既然说自负盈亏,那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踏入市场的大门了,那以后他们到底是算军人呢,还是算工人啊?”
邓小平的一句话,直接把会议室里越来越热闹的氛围给按了下去。
撤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资金上遇到了难题,二是想让铁道兵这群出色的战士投身市场,靠他们的那股子革命干劲,给市场添把火,让它热起来。
现在这个自己负责盈亏的点子,跟他们现在的目标挺合拍的。但这样一来,铁道兵就不只是铁道兵那么简单了,他们的身份变得有点模糊,既像军人又像工人,以后说不定会带来些不必要的乱子。
在这挺安静的会议室里,有人突然开口说:“要是以后真打起仗来,铁道军还是得上。要不咱们把一部分铁道兵解散,剩下的合并到其他队伍里去吧。”
听完这话,邓小平立马回应说:“要是真开打了,那铁道部的所有人都得当铁道兵上。”
讲完之后,邓小平又一次郑重地说:“铁道兵得全解散,一个都不能留。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社会和老百姓比国家更需要他们的力量,得让他们全都去参与国家当前的发展政策。”
邓小平力挺之下,中央军委发了通知:铁道兵的那些编号取消了,全体铁道兵都要转到铁道部去干活。
1984年新年那天,铁道兵们在办完一场热闹的告别晚会后,就都离开了老部队,转身加入了铁道部新成立的这个生产单位。
铁道兵们的辛勤付出,让中国铁建部门发展得飞快。他们不光让中国的铁路、地铁建设突飞猛进,还主动挑起了国家建设的重担。如今,好多商业大楼、居民住房都是中国铁建打造的。
现在,大伙儿心里头,中国铁建那就是质量的代名词,只要有中国铁建参与的地方,咱们心里就踏实了。
到现在,中国铁建还经常搞些“学习铁道兵精神”的活动。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记住那些给了他们很多帮助的铁道兵老前辈。铁道兵精神,就是他们发展前进的那股子内在劲儿。
铁道兵这个队伍虽然没了,但他们那股子精神,却一直留在咱们每个人心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