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世纪80年代头几年,是我军战略方向大变样的重要时候。那时候,邓小平是这场大变革的领头人,他开了好多次会议。挺有意思的是,每次开会他都会叫上徐向前元帅一起来,这到底是为啥呢?
【新中国最年长的国防部长】
在1977年,邓小平经历了三次挫折后又一次复出,回到了他的工作岗位。此时,他与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几位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同肩负起了灾后整军、建军的重任。
1977年那会儿,有了国防部长叶剑英元帅的鼎力支持,军委很快搞起了好几个委员会,分别去处理不同方面的问题。徐向前元帅呢,就被挑中当了军委战略委员会的头儿。转眼到了1978年3月,叶帅从国防部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这时候,徐向前元帅二话不说,接过了新中国第四任国防部长的担子,成了咱们新中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国防部长,那时候他已经77岁高龄了。
徐向前是邓公的得力助手之一,在引领军队迈向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比邓小平年长两岁,两人都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虽说性格上可能各有千秋,但在正直无畏、不信邪这一点上,他们却出奇地一致。
早在抗日战争那会儿,徐向前在129师和晋冀鲁豫军区,长时间给刘、邓两位领导当帮手。他们合作得特别顺溜,关系也好得很。徐向前特别佩服邓小平的眼光和智慧,觉得他特别聪明。而邓小平心里也清楚,徐向前是个爱琢磨事儿,心里有数的人,所以他特别敬重、信任徐向前,还多次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1979年冬天,12月份那会儿,外面冷得直哆嗦,但邓小平还是顶着大风,亲自跑到徐向前那儿去,俩人一块儿商量起了军委的大事情。说起来,1976年那时候,邓小平又遭了回难,全国老百姓心里都挂念着他,徐向前也是,特别关心邓小平的情况。
年底那会儿,邓小平身体出了状况。尽管局势已经慢慢稳住,但批评他的声音还是没停。徐向前心里头很是着急,直接给负责军委工作的陈锡联打了个电话,催他赶紧给邓小平安排住院治疗。
陈锡联是徐向前元帅的老战友了,他对徐帅特别敬重。陈锡联跟徐帅说,叶帅已经打电话来过,并且都做了妥善安排,徐向前这才安心了。邓小平做完手术后,徐向前不顾自己身体不好,还是去医院看望了他。这两位经历过无数风雨的老朋友,心与心的距离,因为这次事情变得更近了。
如今,徐帅接掌了国防部长的大旗,对邓小平的工作那是全力支持。他特别认同叶剑英元帅的那句话,说邓小平虽没挂军衔,但绝对是老帅们的领头羊。
现在徐帅虽然上了年纪,但他心里那份神圣的使命感还是让他干劲十足。徐帅根本不顾自己年迈体弱,身上还有一堆毛病,一门心思扑在我军国防现代化的建设上。
1978年10月,中越边境起了冲突,咱们国家发起了自卫反击战。那时候,徐向前国防部长可没少忙活,他好几次参与了打仗计划的制定,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那些方案。战斗一开始,他就老听着前线战士们的汇报,眼睛紧盯着战场上的形势,心里还惦记着咱们的队伍走到哪里了。他还经常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呢。
对越自卫反击战持续了整整18天,徐帅每天都把自己的日程排得紧锣密鼓,结果导致他老毛病头疼又犯了。以前打仗时,徐帅头疼得厉害就会拿枪柄敲敲脑门,现在他没这办法了,只能在脑门上贴个止疼膏来缓解。
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家人,一看他贴上止痛贴,就知道他的老问题又来了,于是都想办法减轻他的工作负担。到了开会的时候,家里人劝他请个假,徐帅一听这话,脸一下子就拉下来了,喊道:“请啥假啊?”话音未落,他就一把扯下头上的止痛贴,出门去工作了。家人了解他的脾气,见状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徐帅和邓公配合,百万大裁军】
到了这一年的岁末,中共中央举办了两个重要会议:一个是工作会议,另一个就是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党中央作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大决定:要把全党的工作重点,从别的事情上转到搞经济建设上来,这标志着咱们国家开始迈入振兴中华的新篇章。
参加会议的高级军官们,聊起了我军怎么进行战略调整,还有怎么改进军委的工作。副参谋长杨勇跟徐帅提议,说底下有些不同的看法,要不组织个会,让大家都来说说。徐帅也正有此意,立马就跟邓小平报告了这事儿。邓小平一听,立刻点头同意,还吩咐说会议就让徐帅来当主持人。
12月20号,座谈会热热闹闹地开始了,邓小平爷爷亲自到场。聊到部队里机构太多太杂的问题时,邓小平爷爷鼓励大家有啥说啥,多出点好主意。他还风趣地讲:“我就盼着你们能大胆地‘放炮’,不管咋放,只要能放出个大响炮,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咱们就推他当大将军!”
徐向前和邓小平都是身经百战的军事领导人,说到给军队减轻负担,他们俩的看法挺合拍。邓小平觉得得精简兵力,而徐向前呢,他眼光更犀利,一下子就瞅出了部队编制里头的不合理。
那时候,咱们军队里人数差不多有四百多万,可官兵配比有点不合理。基层连队人手不够,反倒是各级机关人员过剩,还出现了像“团级保密专员”“营级打字文员”这些不太正常的职位。
根据那时候的记录,咱们来看看几个国家军队里军官和士兵的比例咋样:苏联那边是军官1个对士兵4.56个,美国呢是1个军官管6.15个士兵,联邦德国更宽松,1个军官带10个士兵。可你猜怎么着,咱们中国那时候的比例挺特别,1个军官得管差不多两个半士兵,就是1:2.45的比例!
而且啊,咱们军队有个问题,就是“头重脚轻”,总部、军区、各军兵种机关都太多了。徐向前元帅的想法是,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的总部都给撤了,都并进总参谋部去,不再给它们单独的兵种身份了;铁道兵呢,就和铁道部合一块儿;各个军区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也都合并到军区司令部去。徐帅的这主意,跟邓小平的想法又一次撞到一起了。
这两位元帅级的老前辈可不怕得罪谁。就说撤销兵种这事儿吧,它可不是简单地把几个部门并到一起,而是直接砸了某些人的饭碗,减少了军队里的官职。你想啊,一个单独的兵种,不光得有司令员、政委这些大头头,还得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这些部门,每个部门都得有领导管着。这一撤销合并,那肯定就得有人得转行,有人得丢官。
说裁军啊裁军,其实真正的绊脚石,从来不是那些普通的士兵兄弟,也不是下面的战斗队伍,而是军队里那一大堆军官。他们啊,也不是说就是这场“大变革”的带头大哥,但都是这其中的一份子。不过呢,随着时代往前发展,改革势在必行,这一路上,注定得有不少人得付出代价。
每当一个机构被撤销,总会有人欢喜有人忧。而对于那些被视为无用之官、无用之体制的情况,邓小平与徐向前两位伟人展现出了深远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他们深知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对于必须撤掉的机构和职位,绝不手软。
在那些商量事儿、讨论看法的关键会议里,邓小平经常会把徐向前元帅请来,让他到场讲话。一来是因为徐帅威望高,大家都敬重他;二来呢,徐帅的想法和他自己挺合拍。多亏了徐帅和邓公的默契配合,80年代那次大规模的裁军行动,就像一场漂亮的“消肿大行动”,才能那么顺畅地搞定。
【徐帅与邓公再一次不谋而合】
徐帅在当国防部长那会儿,给军队建设出了不少好主意。不论是大战略还是小战术,从书本理论到实地操作,还有军事、政治、后勤这些方面,再到部队的编制、装备和人才培养,徐帅都深思熟虑,提出了很多见解。他还写了一些书,这些都给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添了不少新东西。
1982年,已经退休的徐向前元帅,再次展现了他战略家的独到见解。在一次军队的重要集会上,他大胆提议:咱们先缓一缓60年代初就开始紧锣密鼓进行的那些大型国防建设项目。
徐帅一提出这个建议,立马就在全党和全军里炸了锅,好多人都提出了疑问。他们说,国家得时刻准备着,战争也是说来就来,哪能放松警惕呢?更别提那些已经搞了20多年的工程,哪能说停手就停手啊?
没多久,这些议论就传到了邓小平那里,他对徐帅提出的这个点子也是相当认可,两位历经无数战斗的老将再次想到一块去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那会儿,美苏俩大国正冷战着呢,全球都在搞军备竞赛,乱糟糟的。再加上咱们跟苏联的关系也闹僵了,为了咱老百姓的安全着想,毛主席就琢磨着得建点防御工程,提前做好准备,以防万一。
那时候,国际上都在瞎猜哪个国家会跟中国动手,国内也是议论纷纷。后来,情况慢慢清楚了,毛主席就说了:“要打中国,英国佬肯定不会来,法国佬也不会,德国人更别提了。最有可能的就是日本人、美国人,还有那个蒋介石,印度人也说不定。反正就是这几个。”
毛主席给了定论后,咱们国家就开始计划建防御工事了。还提出了个战略方针,就是“要早点准备,准备大打,还得防着核战争”。这样万一真打起来了,这些东西都能用上。
而且啊,那时候咱们国家赶紧进行了大规模的军队扩充。到了1960年,民兵组织嗖的一下子就有了五千多个,民兵人数更是不得了,达到了2.2亿。你想象一下,那时候苏联全国才2.12亿人,美国呢,也就1.81亿。咱们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民兵人数竟然超过了全国人口的35%,真是让人惊叹。
不过,随着战争变得越来越依赖机械化,特别是美国和苏联的装甲部队与空军力量日渐强大,单纯的人数优势就显得不那么管用了。珍宝岛事件发生后,毛主席立刻决定采取行动,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大三线”计划,要把咱们国家的军工大厂和重工业挪到“三线”地区去。
那时候,兵工厂啊、国防科研单位,还有重工业都搬到了西南地区,主要是云贵川三省,还有大西北地区,像陕甘宁青这些地方。这么做是为了防止敌人打过来时,一下子就被破坏了。另外,还有所谓的“小三线”,就是一些省里头,地形挺不错,又挺隐蔽的山沟沟,这些地方主要用来放些重要的军事设备。
早些时候咱们聊过的重庆白涛镇的816工程,就是那时候建起来的。那时候,总共有6万多战士投入到这个工程的建设里。这个巨大的地下工程啊,一直到2001年才公开露面。虽说它后来没用上,但这也是毛主席根据当时的世界形势,做出的一个既及时又管用的战略决策,算是那个时代历史的一个见证。
同时,这些建设项目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60年代初,咱们国家弄了个“三五计划”,主要就是想先把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点,这个计划还挺接地气的,被叫做“吃穿住用”计划。但没办法,那时候国际形势太紧张了,咱们只能先把“吃穿住用”计划放一放,全力去应对外头的威胁,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啊。
到了80年代初,国际局势有了大变动。以前那些大国,特别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闹得挺凶。但咱们中国呢,既没站队美国,也没跟苏联混。美苏两国对中国那是又恨又没辙。这种情况下,徐向前元帅很有魄力地说了一句:大规模战争啊,打不起来!
徐帅的那次讲话,基本上给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要来了”的说法泼了盆冷水。从那之后,他在不少场合都表明了立场,说要叫停那些搞了二十多年的大三线建设、大规模扩军等战备项目。
邓小平特别认可徐帅的提议。
新时代里,全球都在拼经济,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大军师,心里明白得很,这次机会千载难逢,咱们得紧紧抓住,才能让国家的经济腾飞。要是错过了这个村,等那些防御工事都建好了,再想搞经济,那可能就只是白日做梦了。
因此,当徐帅提出那个建议时,邓小平非常支持。到了1985年,在军委的一次大型会议上,已经卸任所有职务的徐向前元帅再次出席。会上,军委主席邓小平郑重其事地说:
战争的风险确实在那儿摆着,但话说回来,和平的力量现在可是比战争的力量强多了。基于这些考虑,我们之前觉得战争快来了的想法,现在已经变了。我们心里盼着,能有个长久的太平日子,至少在这个世纪里,别让世界大战打起来。这不是瞎扯,是真的有可能。
之后,备受尊敬的徐向前元帅亲自到中央指挥,全力挺总参谋长杨得志。就这样,那场拖了二十多年,涉及军工、重工业、交通、征兵等众多方面的庞大国防建设项目,逐渐放慢了脚步。军队、、经济三方面一起使劲,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推动改革开放,这才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积极退下来的徐帅】
徐帅担任国防部长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到了1980年,中央提出要让干部年轻化,不再搞职务终身制。徐帅知道后,很快就主动跟中央说,想辞去自己所有的职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大家做了个榜样,真心实意地让位给更年轻的人,为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出了份大力。
退休后的徐帅,很少在公众场合现身,除非是那些必要的、形式上的活动。他平时不怎么露面,但心里还是惦记着军队里的事儿。徐帅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让大家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除此之外,别的事情他都不太操心了,大部分时间都过着简单平凡的日子。
比如说徐帅住的那个北京柳荫街,除了按规定得在门口站岗的警卫,其他地方跟普通老百姓家没啥两样。周围的邻居们根本感觉不到这是“元帅府”,反倒经常能看到一个稍显圆润的老大爷出来遛弯儿,还不停地跟街坊四邻点头问好。
徐向前元帅一辈子都没搞过特殊,但到了晚年,在柳荫街那地儿,他破例了一回。那时候,柳荫街的卫生状况真是一言难尽,附近的居民们抱怨连连,可问题愣是一直没得到解决。徐帅看不下去了,就主动跟说了这事儿,还时常拉着居委会主任一起想办法改善。听说街道要建幼儿园,徐帅二话不说,直接让人送去了500块钱。
有了徐帅的关心和推动,柳荫街慢慢摆脱了以前的脏乱差,摇身一变成了北京市里的模范街道。居委会也因此风光了不少,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状。不过,最受益的还是老百姓。二十多个以前不走正道的小年轻改邪归正了,孤寡老人都被安排进了街道的敬老院,还有七成家庭都评上了“五好家庭”。
徐帅到了晚年,最上心的事儿就是那些日常琐碎。对于那些得站到台前的活动,他大都是能躲就躲,能不参加就不去凑那个热闹。
1981年,泰国的一位大元帅跑到中国来串门。跟中国的头头脑脑们见过面后,泰国那边就说,他们特别崇拜中国人民解放军里的几位元帅,特别是那些老元帅指挥大军打仗的传奇故事,让他们特别向往。他们很想见见这些元帅真人,亲眼瞧瞧他们的风采。
那时候,还活着的老一辈元帅就剩四位了,他们是89岁的刘伯承、84岁的叶剑英、82岁的聂荣臻,还有80岁的徐向前。要说打仗这事儿,刘伯承和徐向前两位元帅那可是顶呱呱。不过呢,刘伯承元帅身体不太好,眼睛也看不见了,没法见外国的客人。所以,最后只能是徐向前元帅出面,跟泰国的那位元帅见了个面。
看看这些照片,你就能发现,徐帅晚年时候跟战争年代那会儿比,简直是判若两人。那时候他瘦得皮包骨,但现在却壮实多了,脸蛋也圆乎乎的。想想以前他总是被重病缠身,现在却是越来越硬朗,这真的是徐帅的福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