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轮战揭幕】
1984年春天,中越边界的战火又在高山深谷中重新燃起。那片有着奇特喀斯特地形的地带,正悄悄准备着一场会影响南疆形势的军事行动。
4月28日早上5点56分,天边突然出现了三颗红色的信号弹,标志着老山主攻战开始了。在炮火的掩护之下,14军的40师118团突击队就像锋利的钢刀一样,猛地冲进了越军花了五年时间建起的防线。
打了五个多小时的硬仗后,这支先头部队牺牲了500多名战士,但也干掉了900多名越军,打破了他们“让中国军队慢慢攻上老山”的狂妄计划,把满是鲜血的旗帜插上了1422米高的老山山顶。
同时,在东边战场上,11军的31师在廖锡龙师长的带领下,凭借出色的战场预见能力,在者阴山战役中打造了一个经典的战斗范例。
4月30日天刚亮,这个师用了“围住三面,留一面出路”的打法,只用了5个小时就拿下了者阴山上的几个高地,而且伤亡人数不到一百人。过了两周,到了5月15日,14军的41师122团趁着暴雨突袭了八里河东山,成功地把越军的东西战线给切断了。
到现在,我们军队分成三路一起行动,在28公里宽的前线建起了多层次的防线。
我军接连收复了老山和者阴山,这让越军高层大吃一惊。5月中旬以后,他们开始调动兵马,一次次地想夺回这两片山地。其中,7月12日在松毛岭662.6高地发生的那场大战最为出名,给越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场仗打完,越军损失惨重,只好先停下对我军的大举进攻,不过小规模的骚扰还是一直没停,而且看起来越来越厉害了。
【轮战序幕下的暗流涌动】
那时候谁也没能料到,老山和松毛岭那两场打得惊天动地的仗,仅仅是后来持续了十年之久的两山轮战的一个开头。
七月份的雨天给战场带来了灰暗,这时,中央军委做了个重要的战略变动:开始实行轮流作战。11军的32师成了第一支轮战的队伍,他们接到命令,要去接替14军的40师,在老山进行防守。
这支来自云南西部高地的强队,以前可是抗日战争时期立下大功的滇军中的精英。7月25号一大早,下着倾盆大雨,他们开始执行换防任务,这一忙就是十天。
32师的师长刘玉尊亲自带着参谋们去查看地形,他们发现越军的阵地离我们军的哨所特别近,只有30米远。到了晚上,甚至都能听到对面士兵的咳嗽动静。
在曼棍洞指挥所举行的交接典礼上,40师的参谋长王继堂看着沙盘上满满当当的红点,严肃地说:“越军的特工特别嚣张,上个月他们晚上偷偷摸了进来7次。”
拿起指挥棒的刘玉尊发现,沙盘边上写着越军新换防的356师和313师的名字,这两个在抗法战争里打出名堂的精英部队,此刻正紧紧盯着老山那边,准备随时动手。
不过32师可不含糊:根据11军上级的规划,从1983年9月起,32师就接连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丛林山地实战演练,对在老山一带打响真枪实弹的战斗已经做了些基础准备。
等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团长们这才吃惊地看到:演练里安排的好多项目,竟然跟老山的地形和战斗场景特别像。
【进退维谷的战略困局】
8月4日一开始,32师在指挥权交接完毕后,发现自己遇到了以前从没碰到过的战术难题,这让师里的领导们都感到十分为难。
现在战场上的情况悄悄有了些新变化:经过“7.12”松毛岭那场大战,越军虽然用掉了好几万发炮弹,但他们炮兵的观察和校正射击本事却变强了不少。
更麻烦的是,上面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让前线必须做到“三个不”——不打第一炮、不先动手、不自己宣传,生怕事情会闹大。
这条指令在前线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些中层领导直接表达不满:“我们的122毫米榴弹炮能打27公里远,现在却被束缚住,只能干瞪眼!”
现在刘玉尊收到的上级命令是:师里要用炮火攻击时,必须先打个报告请示一下。32师每天用的85mm以下的炮弹不能超过200发,要是想用85mm以上的大炮,得提前跟军区炮兵指挥所申请,等他们批准了才能开炮。
这还怎么打仗嘛?就连小兵都明白,敌人一炮轰过来,我们想反击还得先等上面的命令,等命令下来,敌人早跑没影了,挨了炸也是白挨。
根据观察数据,32师刚接手防守的第一周,越南军队的炮火攻击次数就猛涨了40%,而我军反击的炮弹数量却一下子降到了每天平均200发,连之前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看着前线伤亡人数一天天往上涨,刘玉尊在师部作战室里整晚都睡不着。这位1955年就加入军队,从北京军事学院毕业,还打过1979年自卫反击战的老将,清楚地记得8月12日那天被越军炮轰后的悲惨场面。
那天,越军调来了6个炮兵连,对146高地进行了猛烈的炮火覆盖。7连的战士们躲在土坯工事里,这些工事根本挡不住炮火,他们硬生生地承受了两个小时的狂轰滥炸。
等支援队伍到达前线,战场上保存得还算完好的遗体,是那位躲在猫耳洞里的通讯兵,他一直到死都紧紧抓着那台已经被炸得不成样子的884电台。
“战士们在前线流的是鲜血,不是汗水!”9月4日,刘玉尊在给军区副司令员黄德懋做报告时,情绪激动。他列出的数据让人心惊:执行“三不主动”策略仅仅20天,全师就有129人牺牲受伤,而这其中,89%的人都是因为被炮火攻击而伤亡的。
聊起有个哨所的士兵,为了守着弹药箱,直接用身子挡住了飞来的弹片,那位坚强的师长说着说着就哽咽了。作战参谋注意到,师长手里的笔记本上,全是他因为太使劲而掐出的手印。
刘玉尊好几次跳过层级往上头说,他说炮弹要是打多了,责任他担着,上军事法庭他也愿意打头阵,可就是没收到回音,这让他怎能不急得上火?
经过多次较量,军炮兵处终于传来了新消息。简单来说,就是85mm口径以上的大炮还得打报告申请才能用,而且每天最多只能用二百发;但85mm以下的小炮,师里就可以自己决定了。
【绝地反击的智慧博弈】
在重压之下,32师开始尝试一种“受限中的灵活作战”新策略。负责炮兵的黎德富副师长决定给大炮装上“刺刀”:你说不让用85毫米以下的小炮是吧?行,那我们就偏偏用这些85毫米以下的小口径炮!
32师把85毫米加农炮和37毫米高射炮拆散后搬到前线,他们用了个“打一枪换一个窝”的法子,因为咱们的小炮干不过越军122毫米榴弹炮,所以只能打一阵就赶紧撤,免得被敌人的炮火给端了老窝。
10月3号那天,这个战术第一次用上就赢了:炮兵观测小组连着藏了三个白天黑夜,终于发现了越军的122毫米榴弹炮阵地。接着,两门藏在山坡另一面的加农炮突然开炮,只打了12发炮弹,就准确地打掉了敌人的4门大炮。
这时候,刘玉尊自己动手搞了个“灵活防守”法子:他在关键地方摆了假阵地,好让敌人把火力都往那儿使,而真正的火力点呢,就像梅花那样散开藏着;他还把以前的“一条线往前冲”的打法改成了“一层层往里打”,每个高地上都留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作为灵活增援的部队。
这些临时想出来的战斗新方法在11月的防守战中立了大功。在那之前,越军对我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火攻击,但我军没有立即反击,这让越军误以为我们不想打仗了,于是他们就安排了大规模的进攻。
当越军两个步兵团趁着大雾偷袭时,本以为没啥人的前线阵地,突然间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再加上师里炮兵团的准确炮击,一天之内就干掉了800多名敌人,战绩相当辉煌。
1984年12月7号,在146高地的那场反击战斗,算是32师轮战时候最出彩的打法榜样。那会儿,越南军队的一个特工小队悄悄摸上了我们的阵地,但被我们打了回去,他们就躲进了一个山洞里。
团长拿起电话给师部,想问能不能去打敌人,刘玉尊直接就说:“都到这份上了,还等什么命令?赶紧上,最好能逮个活的!”
于是,我军迅速采用了早就准备好的“紧急战斗计划”:拿40mm火箭筒把洞口堵上,再用定向雷和手榴弹一起构成了个全方位的火力网。经过15分钟的激战,洞里留下了14个越军的尸体,我们这边一个人都没受伤。
但战争的规律总是残忍无情。11月28号那天,968高地的争抢战,成了刘玉尊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心结。虽然96团的4连用巧妙的打法攻下了高地,但因为撤退的命令来得晚了,29名战士在越军的疯狂炮轰中不幸受伤或牺牲。
战后总结会上,那位从来不掉眼泪的师长,看着牺牲战士的名单,弯下腰深深鞠了一躬,说:“要是那时候我早十分钟下令撤退就好了……”
【铸剑为犁的历史回响】
12月9日,32师把防务交给了南京军区第1军,他们可是轮战的呢。他们不仅仅交出了用命守住的72个地方,还留下了136天防守战斗中的宝贵经验。
在这136天的时间里,他们成功击退了越军17次小规模的进攻和偷袭,抵挡住了敌人4万多发炮弹的猛烈轰炸,守住了自己的阵地,一寸土地都没让敌人夺去。
经过好几个月的激烈战斗,32师总共打死了1698名敌人,还俘虏了1名敌人的少尉排长。他们打坏了84门敌军大炮和38辆汽车,并且收获了好多枪支弹药和其他东西。在这场战斗中,32师有73位英雄壮烈牺牲,348位同志光荣负伤。
轮战那会儿,他们采用的“悄悄放炮”、“小队多路进攻”等打法,后来成了全军边防学习的经典例子。那些拿炮弹壳焊的阵地牌子、猫耳洞墙上写的战地诗歌、还有用降落伞布做的简单地图,都讲着中国军人在那段特别日子里的聪明和顽强。
这些长满锈的东西,正在默默讲述那个既有斗争和痛苦,也有荣耀和伤痕的时代,告诉后人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多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