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的时候,在辽宁省有个叫法库县的地方,那里面有个挺小的小镇,名字叫做秀水河子。
在一个挺普通的厢房里,住着位不平凡的人物,那就是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头头林彪。
这天,林彪突然把警卫员马金奎和郭德富叫了过来。
你们出去打听打听,镇上谁家有上中学的孩子,帮我找一本中学化学书来瞅瞅。
马金奎和郭德富心里直犯嘀咕,林总咋突然要看起中学课本来了?不过他俩还是遵照命令,赶紧出门去找。经过一番努力,最后总算是从一个中学生那里借到了一本化学课本。
拿到化学书后,林彪非常高兴,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就一门心思扑在这本初中化学书上,用笔不停地勾画重点,好像打仗的事都被他抛到脑后了。
那时候,国共两党在东北争斗,敌人势力大,我们力量小,军队一直在后退,战场情况对我们很不利。可林彪不去专心琢磨怎么打仗,倒琢磨起化学书来了,他这究竟打的啥主意?再往后,林彪翻过的那本化学书又去哪儿了呢?
面对众多疑问,林彪沉着冷静,心里早有打算。
过了五天,秀水河那边开打了,林彪带着子打死了1600多个敌人,这是咱们在东北战场上头一回把敌人全歼的大胜仗。
这一本中学化学课本里,到底有啥秘密呢?林彪是不是从这里面得到了打败敌人的好主意,还是他有别的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方法?所有这些好奇,都会在这篇文章里找到答案。
1945年8月15日,日本说他们要投降了,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看到了完全胜利的希望。
打败了外来侵略者后,国家内部急需实现和平,建立民主国家就成了最紧要的事情,因此就有了重庆和谈。
当然,蒋介石压根儿没真心,他假装谈判不过是做做样子,好向国内老百姓交代,同时给打内战铺路。幸亏,毛主席早就看透了蒋介石的心思,也准备了两个对策。
1945年9月,中央决定让林彪去山东当军区司令员,他随后就前往山东走马上任了。
没想到,在林彪带着萧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这些得力的助手,正往山东赴任的路上,他们突然收到了中央发来的“十万火急”的电令:先别去山东了,赶紧改道去东北。
事情很急,林彪接到电话后,马上改变路线,连夜赶路,直奔东北。
到了10月底,林彪他们到了沈阳,当上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总头头。
其实,当蒋介石忙着调动军队争夺地盘时,毛主席也在悄悄地规划着大计。蒋介石一心盯着大城市,而毛主席则把目光投向了更辽阔的地方——东北。
东北这个地方战略位置特别关键,尤其是近几百年来更加明显。以前,清朝就是在白山黑水那地方崛起,先搞定东北,然后才打进中原,统一了整个国家。后来,日本也是先占了东北,接着往南打,侵占了半个中国。
毛主席特别有远见,在抗战快结束的那几个月,他就从全国调了11万军队和2万干部去东北,林彪是他安排去东北的关键人物。
很显然,在争取和管理东北这件事上,共产党比国民党更胜一筹,占了上风。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和蒋介石比起来,简直高出了好几个档次。
蒋介石好像发现自己反应慢了半拍,于是赶紧想办法补救,往东北派了好多好多的高级党政领导,还把东北原来的3个省改成了9个省,每个新省都选了省长。
1945年10月16日,蒋介石让杜聿明当上了东北保安部的老大,由他一个人来管东北战场上的所有指挥。
11月刚开始的时候,杜聿明带着军队在秦皇岛上岸了。
杜聿明一亮相,中外记者就猜测国共两党要在东北干上一仗,规模还不小,说是世纪大战呢。美国那个《洛杉矶时报》还特地把杜聿明和林彪的照片放在一起,发在评论文章里头。这两位,可都是国共两边数一数二的军事大将,眼看就要在东北这块大地上,展开一连串紧张又刺激的对决了。
林彪和杜聿明真是势均力敌。他俩都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杜聿明比林彪年长3岁,也正好是林彪的学长,杜聿明是第一期的,林彪则是第四期的。两人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最后都成为了国共两边数一数二的军事大将。
蒋介石虽然出手晚了一点,但他仍然很有把握。
蒋介石觉得,国军用的全是美式装备,火力猛,机械化水平高,比共军强太多了。说到将领,杜聿明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能打胜仗,西方媒体都称他为“机械化作战的高手”。而共军那边,虽然林彪很厉害,但他一直在疗伤,没参加过多少大战。
战争的形势发展,好像也说明了这个情况。
我军原本是打算在山海关挡住敌军,不让它们进东北,可敌人太凶猛了,猛打猛冲,我们人少打不过,只好放弃了山海关。敌军特别厉害,接连攻下了绥中、兴城、锦西还有葫芦岛这些地方。
局势紧迫,林彪亲自跑到前线了解了一番,随后决定改变打法,先大步后退,保存好队伍的力量,再慢慢让自己变得更强,以后找机会跟敌人好好较量一番。
那时候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和后来的四野比起来差远了。他们手里头没啥好武器,也没有个安稳的地方扎根,官兵们整天到处跑,打得累得不行,心里头也不痛快,根本没法和那些装备好的敌人硬碰硬。
林彪赶紧跟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说了他的打算:先不管锦州北边那二三百里的地方,故意留给敌人,等他们战线拉长了,兵力不集中了,我们再找个薄弱的地方猛攻。
林彪提的建议挺到位,毛主席采纳了。
我军撤退后,敌人就更加嚣张了,一路穷追不舍地攻打,反动媒体还大肆宣扬“林彪已经输了”,喊着要“把共产党军队从东北赶走”。虽然这只是我们的战略撤退,但被敌人这样追着打,脸上肯定挂不住。
林彪老在想,咋样才能不输得那么惨,还能让大家伙儿精神振作起来呢?
1946年过完春节没多久的2月份,林彪带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来到了辽宁省一个叫“秀水河子”的小镇。这小镇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秀水河从这儿流过。
秀水河子这个地方挺小的,人也稀少,主要就一条街道,长度都不到200米。林彪他们几个人就住在了当地的一户人家里,而民主联军的总部也安置在了这儿。
房东两口子并不晓得林彪是谁,只是瞧见周围站了好多当兵的,还有警卫员时刻跟在林彪身边,心里琢磨着他肯定是个“大人物”。可当时他们也不清楚他具体是啥身份,后来才慢慢弄明白,原来这人就是民主联军的总司令林彪。
就在这时,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发来电报,告诉林彪不能老是后退防守,遇到敌人猛烈攻打时,得果断反击或者消灭他们一部分,挫挫他们的锐气。
林彪心里有点憋屈,毛主席说得在理,可问题是,手艺再高也得有材料啊,现在这支队伍战斗力太差,敌人又正嚣张,要打赢一仗可真不容易啊!
接下来的几天里,林彪一直在动脑筋,想办法,希望能找个好时机打一场胜仗。
林彪喜欢安静,他常常一个人琢磨事情,有时候会想上大半天,不吭一声,连吃饭都忘了,就一个劲儿地嚼着他最爱的炒黄豆,边吃边想。
瞧见司令员皱着眉头,因为打仗的事儿发愁,警卫员心里挺为他着急,但又不敢上前去扰他。
2月7号,早饭过后,林彪突然间把警卫员马金奎和郭德富给叫了过来。
“你俩出去逛逛,探探这镇子里有没有上中学的,帮我找本中学化学书回来瞅瞅。”林彪吩咐道。
警卫员有点懵,心想林总咋突然要化学课本了呢?他不是这几天都在那儿绞尽脑汁嘛?难道想了这么久,就想出这么个办法?
林彪瞧见警卫员还愣在那儿,便提高了嗓门说:“在想啥呢?赶紧去吧!”
两个人这才恍然大悟,赶紧掉头往外走。
“等等,”林彪嘱咐说,“借书的时候,记得给人家写张纸条,等还书的时候再把那张纸条拿回来。”
就这么一小块地方,上哪儿找化学书啊?要是借不到,回去可咋跟林总说呢?马金奎和郭德富一边小声商量,一边在镇上四处询问。
问了好多户人家后,才知道有个学生叫刘树华,在法库县的县立中学上学,现在放寒假在家呢。他俩一听,高兴坏了,立马就往刘树华家赶,想去借书。
听到有人想借化学课本,刘树华觉得有点意外。但一听说是东北民主联军的一位领导要看,他立马爽快地答应了,连借条都没让对方写。对于共产党的军队和干部,他是十分信任的。
马金奎和郭德富感激不尽,捧着书就回去交差了。
林彪瞧见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中学化学书,心里乐开了花,平时总是板着脸的他,竟然难得地笑了。俩警卫员看在眼里,觉得真是稀奇,这可是头一回见林总笑呢!
接下来的几天,林彪一门心思扑在了化学书上,只要不是特别忙的军务时间,他都会抽空翻开这本书看看,还不停地划线做标记,看起来特别认真。
看到这种情况,警卫员更加一头雾水。林总这究竟是在搞什么鬼名堂?
其实,林彪挺喜欢看书的。他9岁那年进了私塾,13岁开始上小学,到了15岁,他又去武汉的共进中学继续学习,而且成绩一直挺好。
上中学那会儿,林彪迷上了化学,他觉得化学课特别有意思。要不是后来参加了革命,说不定他会去当个教化学的老师,又或者成为化学工程师呢!
进了黄埔军校后,林彪学的课程都是军事、政治、历史这些,压根儿没多少时间碰化学。后来,他忙着打仗,东奔西走,就更没机会读化学书了。
化学成了林彪心中那个老是没能实现的“小时候的梦想”,时不时就在脑子里冒出来。
不过,林彪这时候却“心血来潮”,翻出了中学的化学课本,摆出一副刻苦钻研的架子认真看了起来。难道这只是因为他对化学感兴趣,想要完成小时候没达成的“梦想”吗?
当然不是这样啦。过了五天,等那场战斗胜利结束后,答案才水落石出。
2月10日一大早,情报头头苏静急急忙忙跑进了林彪的屋里。
林总,这儿有份紧急的消息!
“说吧。”林彪正埋头看着化学书,连头都没抬。
侦察兵刚得到消息,杜聿明已经派了8个师的兵力,分三条路朝北宁路两边打过去了。
其实,当林彪按照毛主席的吩咐,琢磨着怎么对付敌人的时候,杜聿明也在蒋介石的催促下,准备发动新一轮的攻势了。
1946年2月6日,生病的杜聿明在床上接到了蒋介石的命令,让他趁着东北民主联军人数少、还没站稳脚跟、战斗力不强的时候,赶紧发动大攻击,争取早点把他们打败。就算一下子打不败,也得让他们没法在东北待下去。
这次,蒋介石的分析还挺及时也挺准的。差不多就在那会儿,毛主席给林彪发了封电报,里面的指示跟蒋介石唱反调,说要对敌人的进攻进行反击或者干掉他们一部分,挫挫他们的锐气。打一场胜仗,好让我们军队在东北的地位更稳固。
收到蒋介石的电报,杜聿明丝毫不敢拖延,他马上琢磨起怎么打仗,并迅速下了命令。他决定把军队分成三股,分别朝着南、北、中三个方向,像扫地一样发起进攻。
这里面,第十三军的第八十九师负责走北路,他们向公主屯、秀水河子这些地方发起了进攻。这个师里的第二六六团,还带上二六五团的一个营,一共四个营的兵力,再加上师里的一个山炮连,作为先锋部队率先出发了。
敌人一开始行动,我军就搞清楚了他们的打仗计划。看敌人那行进速度,我们估摸着先锋部队大概11号前后会到秀水河子,这样我军总部可就危险了。
听完苏静的汇报后,林彪抬起头,眉头拧成了一团,脸上没啥表情。杜聿明这家伙的打算挺清楚,就是要一下子吃掉我军的主力,野心可真不小!
想了想,林彪突然有了主意,便叫来了警卫员马金奎。
“把书还给人家,顺便帮我跟刘树华说声谢谢!”林彪说。
“好嘞!”马金奎拿起课本,一溜烟跑到刘树华家把书还了。
还书那会儿,马金奎故意装神秘,小声说:“借给你书的那个人,可不同寻常哦。”
刘树华赶紧追问:“谁呀?”
马金奎又开始吞吞吐吐,刘树华紧接着问:“究竟是谁呢?”
马金奎小心翼翼地环顾了一圈四周,轻声说道:“东北民主联军的大头头,林彪。”
刘树华吓了一跳,他虽然还在上学,但在学校里早就听说过林彪的大名。老师也给他们分析过,说共产党带领的民主联军以后肯定会赢。
马金奎离开后,刘树华随手翻了翻课本,瞧见林彪只瞧了“原子”和“分子”这块儿,还留下了不少记号,后面的页数看起来没动过。他觉得林彪碰过的书挺有价值,就偷偷地把这本化学课本收起来,好好保存着,一直留到了60年代。
那么,刘树华收藏的那本中学化学书后来怎么样了?这个嘛,我们先暂时保密,留到最后再揭晓。现在,咱们还是先聊聊东北战场的事儿吧。
林彪叫人把化学课本还回去,是因为他机灵地发现了作战的好机会。他走到军事地图那里,用手指在地图上比划了几下。
根据敌人的走路快慢,先头部队的4个营已经离大部队100多公里远了,要走大概2到3天才能追上。这简直就是自己往危险里跳,要是碰到敌人拦截,后面的大部队根本来不及帮忙。
这不就是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可以消灭敌人的好机会吗?
林彪迅速做出决定:要趁这个机会,把这部分敌军消灭掉。
打定主意后,林彪马上让总部快点搬家,只留下一点点兵在镇子里拖着敌人,其他的部队都悄悄躲到镇子外面。等敌人进了我们的埋伏,就把他们团团围住,一举消灭。
这是一场地道的埋伏战,就像堵住门捉狗,诱敌深入再包围。
2月10号下午,林彪紧急召集大家开会,商量怎么打仗,最后决定把7个团的精兵强将集合起来,一股脑儿地消灭掉进到秀水河子的敌军4个营。
林彪环顾四周,最后把视线定在了第七旅的领头人彭明治和第一师的师长梁兴初身上。
“彭明治和梁兴初将担任这次战斗的正副指挥官,大家有没有不同看法?”
大家都没吭声,看来都没什么意见。
大战马上就要开始,林彪给大家加油打气,最后说道:“大家要勇敢冲锋!”
前段时间,蒋军攻势猛烈,我们不得不连连后退。一回到营地,大伙儿立马忙活着准备打仗,开了场振奋人心的战前会,让将士们都热血沸腾起来,誓要打赢进军东北的头一仗,还得打得漂亮,来个歼灭战,把那股冒进的敌人彻底消灭,好给党中央和毛主席送上个大好消息。
说完这句话,场上立马传来了热烈的掌声。
直到这会儿,警卫员和秘书们才明白林彪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其实,林彪拿起中学化学课本看,并不是为了重温什么“小时候的梦想”,也不是随便翻翻打发时间,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在工作和休息间找个平衡,一边放松一边等机会,好从中找到打仗的新点子。
其实,这几天,林彪一直在动脑筋,不停地琢磨怎么执行毛主席的命令,打一场漂亮仗。他还一直在想,怎样能把敌人引出来,找个机会用我们人数上的优势打败他们。
现在就是动手的好时机,林彪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
林彪定的打仗计划是,把7个团兵分三路。其中一路3个团,负责打秀水河子西北、东北和北边的敌人;另一路2个团,去攻打秀水河子东边和南边的敌人;剩下的2个团,就作为这两路的后备力量。
2月11日下午,敌人朝着秀水河子那边进军,其中有个500多人的先头部队,最快到达秀水河子东边十几公里的团山子,并在那儿扎营过夜。
彭明治和梁兴初打算趁着敌人还没站稳脚跟,借着黑夜的掩护把他们一举消灭,林彪点头答应了,并吩咐说:“可以打,但得快点解决,别磨磨蹭蹭的。”
真遗憾,因为指挥的人判断错了,大家又没配合好,结果让他们给跑了。没过多久,敌人的另外三个营和一个山炮连就到了秀水河子,轻轻松松就把整个镇子给占了。
按照计划,彭和梁马上带兵把敌人给围了起来,可敌人也不是好惹的,他们一瞧见我军的动静,就立刻集中火力拼命反击,想冲出我们的包围。
咱们部队重火力不够,没法跟敌人硬碰硬,两边打来打去,好几个回合下来,敌人冲不出包围圈,咱们也赢不了,为了留住力量,只能先撤退了。
部队攻打时遇到了难题,连平时很镇定的林彪也开始焦急起来,要是不能尽快解决掉这个前锋队伍,敌人的大军可能就会加快脚步来帮忙,那样到手的胜利可就要溜走了。
林彪在司令部待不住了,赶忙跑到前线亲自指挥,并安排了新的作战计划。
战斗都到这份上了,咱们不光不能后退,还必须得赢,绝对不能让敌人溜了,不然咋跟毛主席和党中央交代呢?时间紧迫,各部队赶紧按计划集合人马,往一个地方使劲攻,找准突破口,争取今晚或者最晚明天12点前打完这场仗!
林彪一脸庄重,发出了命令,大家齐声答应,迅速执行。
夜幕降临后,我军四个团队趁着黑夜悄悄靠近敌人,突然从北、西北和南三个方向一块儿猛烈攻打,一下子冲破了敌人的外围防线,冲进了镇子里。
敌人不想认输,仗着火力猛,躲进了民房里,拼死抵抗,在街巷里跟我军打了起来。
在激烈的交火里,敌人的机枪不分轻重全都开了枪,让我军伤亡不小,进攻的步伐被挡住了。林彪知道这个情况后,想了个“老鼠偷袭”的法子,命令士兵挖地道、钻墙缝、爬房顶,躲过敌人的猛烈火力,悄悄攻打敌人的机枪阵地。
前线战士们按计划行动,效果出奇地好,敌人的一个个防守点被攻下。我军士气大振,喊着冲锋的口号,像潮水一样向敌人发起了总攻击。
战斗持续到14号早上,枪声炮火才慢慢没了动静。经过差不多两天的激战后,敌人的四个营和一个山炮连都被打光了,秀水河子又变回了以前那个安静的地方。
这次战斗,我们军队一共干掉了敌军500多人,打伤了200多人,还抓了900多名俘虏,总共歼灭了敌军1600多人,真是让人心里痛快了不少。
虽然仗打赢了,但真说不上完美,因为我们也损失惨重,快200人牺牲了,还有800多人受伤。比起之后的胜利,这次战斗的伤亡实在太大,简直就是一场惨烈的胜利。
事后,林彪直接说了,秀水河子那仗虽然是赢了,但我们这边牺牲的人也不少。主要是一开始的安排没抓住重点,出了点岔子。好在后来我们赶紧改了,把兵力都集中到一块儿,攻打主要的地方,这才好不容易赢了。各部门得好好吸取这次的教训,想办法把打仗的水平再往上提一提。
但是,从全局战略来看,秀水河子战斗是我军在东北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把敌人的部队全歼了。这场胜利让我军士气大涨,信心倍增,它的意义特别重大,根本没法用数字来计算。
相反,这一仗给杜聿明和蒋介石带来了非常大的打击。
之后,杜聿明在自己的回忆里说起,秀水河子那一仗让他觉得林彪打仗真有一套。他这个黄埔军校里的“老大哥”,在东北战场上,说不定还真斗不过林彪这个“小师弟”。
结果证明,杜聿明小看林彪了。
在之后的东北战场上,林彪把黄埔军校出身的好几位国民党厉害将领都打败了,像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廖耀湘、郑庭笈、侯镜如等等,就连教过他的教官陈诚也没放过。这让黄埔军校的老校长蒋介石气得不行,直骂自己手下的人都是废物。
秀水河子一战结束后,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很高兴你们在秀水河子干掉了敌人五个营。要是面对顽固的敌人,咱们还能再打两场这样的胜仗,那国民党就不得不承认咱们在东北的地位了。
最后,我们来揭晓林彪曾经借过的那本中学化学课本到底去了哪里。
六十年代的时候,辽宁省委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这件事情,就派人去找刘树华,想要回那本林彪做过标记的化学课本。刘树华心里很不舍,但也明白留不住,最后只好咬着牙,心不甘情不愿地上交了。
从那以后,林彪翻阅并标记过的那本中学化学课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