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接到了两封信,是岳飞的后代写来的,信里话说得很真诚,希望毛主席能给他们找份工作。毛主席看了心里挺不是滋味,马上就回了信,简单写了五个字:“可以给他们些帮助。”
那么,为啥民族大英雄岳飞的后人会落到这个地步呢?为啥毛主席这位大公无私的人会写下这五个字的批示呢?快来下,咱们一起接着瞧!
【后人的生不逢时】
宋朝时候,民族大英雄岳飞带着他的岳家军,在战场上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无人能敌。可这么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却因为卷进了朝廷的权力斗争,被坏蛋秦桧给害了,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惨遭不幸。
就算面临死亡,他也从未屈服,始终铭记着背上刻着的“精忠报国”四个字。
从那以后,岳飞的后代一直牢记着祖宗的教诲,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岳昌烈呢,他是岳飞第三个儿子岳霖的后人,也就是岳飞的第二十七代子孙。
1890年,岳昌烈来到了这个动荡不安的晚清时代。他一落地,家里长辈的教诲就刻进了他心里,他勤奋读书,盼望着有朝一日能考中功名。
幸运的是,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结果,岳昌烈因为八股文学得好,很快就通过了考试,拿到了秀才的资格,这对当时年轻有朝气的他来说,意味着未来一片光明。
但那时候,大清帝国正忙着搞改革变法,而他是个守旧的人,想都没想就站到了守旧派那边。因为他从小到大读的书、受的教育,都让他觉得改革没法扭转清朝的局面。
他就认定,既然自己考中了功名,那就得当官,干出一番大事业,像他的祖先岳飞那样,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大英雄。
可是没多久,晚清时局就变得动荡不安,大清王朝崩塌了,封建制度也被完全打破。
时代大变样了,岳昌烈心里再不乐意,也得迈进这个天翻地覆的新社会。那时候,大家都流行剪辫子,他一遍遍地把自己的长辫子剪掉,可心里的那份落差感,却是怎么也剪不掉。
他在那混乱的世道里一个人摸索着前行的道路,可他不过是个只读圣贤书的穷书生,他那倔强的脾气让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
结果他到处不顺利,最后只能在一个不起眼的民国学校里,当个教书的小老师。
但在那个已经告别封建思想的时代,学校不再看重清朝时期的八股文写作和四书五经,学生们也不再会去追求考取官职。
学生们渴望的是新颖、前卫的观念,可他教给学生的,仍旧是他以前学的那套老方法。而且,他心里有套自己的独特信念,对自己要求特别高。
因此,他对学生的标准特别高,硬要学生按照他的老方法来做,而对于新的、进步的想法,他却只是简单提一下就算了。
因此,在那个时候,因为学生们反对,校长没办法只能把他开除,他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他教书的工作遇到难题后,生活慢慢变得没指望了,又冷又饿,没办法只能卖掉家里的东西,从大房子搬到了个破房子里住。
对他来说,屋里头最值钱的宝贝就是上学那会儿攒下的书,那一摞摞沉甸甸的书就是他心灵的依靠。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候真觉得自己没啥奔头了。
他朋友听到这事儿后,心里挺不是滋味儿,就劝他说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他也得跟上变化,去试着接受新思想、新理念。
但岳昌烈仍旧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肯尝试新事物,而且时代变迁给他带来的冲击太大,他没法接受现在的生活状态。
面对生活的难关和时代的变化,他从未低头,倔强而顽强地跟生活的困难较劲,慢慢变得强大,挫折越多反而越勇敢。
在他人生最坎坷的日子里,岳昌烈没有因为生活的重担就放弃努力学习。生活虽然对他很苛刻,但也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知识的热情。
在混乱的时代里,他坚持做自己,自学了日语和英语,可他却变得越来越倔强,不愿意和人打交道,因此到了该结婚的岁数,他还是单身一人。
他因为性格孤僻又倔强,最后身边没了朋友,只能整天和书打交道。结果,他虽然生活穷困,但在日语和英语上却有了很深的学问。
【后人的铁骨铮铮】
时光匆匆流逝,岳昌烈日子虽过得穷困,但他也算是躲开了尘世的纷扰,不去管外面的事情。
但是,日本军队发动了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岳昌烈所在的浙江地区也被占领了。岳昌烈的生活在战争中变得愈发艰难,穷困到了极点。就在这时,他开始为中国的前途感到忧虑,内心深处的忠诚和正义感仿佛要喷薄而出。
日军占领浙江以后,就在那儿建了好多学校,想拿日本文化来影响咱们中国人的想法,好让咱们从心底里听他们的。
因此,他们打着办学的旗号,招收了很多中国学生。但那时候,中国人民都不愿意屈服于日本的侵略,都想着跟日本人抗争,所以只有极少数中国人在日本人办的学校里读书。
日本鬼子为了达成他们坏透了的占领计划,到处搜罗会说日语的中国人,让他们去日本人的学校里当老师,搞文化渗透。
这时候,岳昌烈被日军盯上了。岳昌烈呢,会说日语,但又过得挺落魄。在日军看来,这种人是最好控制的,只要给点儿钱,就能让他听话。于是,他们就走到了岳昌烈那扇破旧的门前,敲了敲门。
可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岳昌烈家里虽然穷,但他可是岳飞的后人呐!岳飞那种忠心报国的精神,早就成了他们家的家训,一辈又一辈的子孙都铭记于心!
岳飞的后代们,没有一个会因为钱财这种不重要的东西而背叛国家的!因此,当岳昌烈听说日军想用很多钱请他去做学堂老师,帮忙传播日本文化时,他感到非常痛恨,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不仅心里牢记着要为国家尽忠的家族教导,还带着一股文人特有的骨气!他心里明白得很,这是在给敌人帮忙,是对不起国家,也是对不起祖宗的事情!因此,他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坚决不当日本人的傀儡!
然后,他坚决地说:“我宁可死,也不会做卖国贼!”
不过很明显,他一拒绝,日本人就彻底火了!之后,日本人就一直不停地纠缠着他。
于是,他没办法,只好开始流亡,到处流浪,无亲无故,只有这样,才能躲开日军的追捕和纠缠。
在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里,岳昌烈的心智又一次得到了锻炼。他开始琢磨,自己要不要去尝试接受点新东西,同时也在想,自己一直守着的老一套做法,到底值不值得。
1949年,日本鬼子投降走了,岳昌烈颠沛流离的日子终于到头。可他刚觉得能过上安稳日子了,蒋介石就当上了中国的头儿。
那时候,岳昌烈还没察觉到,蒋介石掌权会给他带来不小的冲击。岳昌烈心想,蒋介石一旦上台,自己总该能派上用场了吧。
于是,他去教育局申请当上了民国学校的老师,可亲身经历了蒋介石统治时期,社会和政治的糟糕透顶。
岳昌烈心里头火冒三丈,可又没办法,毕竟头一回碰上教书这事儿,搞得跟封建时候卖官鬻爵似的,民国都烂到根儿上了!于是,他只能灰溜溜地回到自个儿那破屋子里,穷困潦倒地过着日子。
【对民族英雄的怜惜】
幸运的是,新中国很快成立了,全国也解放了。这时候,岳昌烈还没死心,又去尝试找教师的活儿干。但那时候新中国刚建立,找教师的工作主要还是党员和年轻有为的人,已经五十多岁的清朝老书生岳昌烈,职业生涯又狠狠地摔了一跤。
在心情十分低落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新中国的带头人,也就是毛主席。
他住在浙江那会儿,周围人都夸毛主席对老百姓特别好,他也被毛主席的故事打动了,心里琢磨着给毛主席写封信,求毛主席帮他摆脱眼前的困境。
但是一开始,他心里那股文人的傲气在作怪,觉得开口求人挺没面子的,所以就一直拖着没写求助信。
可是因为生活太难,岳昌烈在1951年给毛主席写了封信。信里,他先说了自己是岳飞的后人,接着讲了自己的困难,最后请求主席能帮帮他。
可巧的是,他写信那会儿,咱们国家正忙着抗美援朝的大事,全国人民都心系前线,结果岳昌烈的信在军报那儿被耽误了,毛主席也没能给他回上信。
岳昌烈在浙江盼了近一年,都没收到毛主席的回信,而他的日子却越过越艰难。所以,实在等不及的他,在1952年又匆匆写了第二封信。
1952年在北京,毛主席看到桌上有两封信,就认真地看了起来。
毛主席读完信,眼眶湿润了,心里感叹岳飞的后代竟落到了这般田地。他了解到岳昌烈的经历,还有信末附上的岳飞那首《满江红》,都让他深感唏嘘。
毛主席一直很尊敬民族英雄岳飞,不仅因为岳飞有着高尚的民族精神,还因为他有着出色的打仗本事。
因此,毛主席写《论持久战》时也受到了岳飞的影响。所以,他马上就想给岳昌烈送上一大笔钱作为慰问。
但他琢磨着,岳昌烈可不是一般人,他既不看重日本人的钱财诱惑,也不愿趟蒋介石那混乱社会的浑水。他内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照岳昌烈的脾气秉性,他肯定不会乐意收下这笔钱,反倒会觉得自己没本事,好像被国家给看低了。
而且,给人鱼吃不如教人捕鱼,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最好还是帮岳昌烈找份合适的工作。
然后,毛主席想了想,简单地回复说:可以关照下。
就在这时,当地的文史馆喊话说他们缺人手了。他们想让后人永远记住战争的可怕和历史,所以需要一些懂历史的人来记下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从1840年开始经历的风风雨雨。岳昌烈呢,就是文史馆心里最合适的那个人。
岳昌烈既经历过封建王朝到民国的动荡岁月,又没有犯过什么政治错误,还传承着岳飞的精神,所以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去了文史馆,负责整理书籍和做规划。对于历史,他有自己的独特看法。而且,这份工作挺清闲的,环境也安静,还能读到很多古今中外的书。对于岳昌烈这个既固执又爱学习的清朝老学者来说,真是太合适了。
他在工作和生活的日子里,慢慢开始接受新的想法,也渐渐学会了怎样在这个新时代生存下去。
当毛主席听到后面的故事时,心里特别有感触,他想着,新中国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落下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也不会让努力生活的人吃亏,更不会让民族英雄的后代受委屈!
«——【·结语·】——»
就算过了一百年,我们也不能忘掉那些民族英雄的高尚品格,更不能慢待了他们的后代。
岳昌烈百年后的精神和气概,跟他老祖宗岳飞一样让人钦佩,真是让人感动。这不只是岳家代代相传的东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品质。
我们要时刻记住,还得把这好品质传下去,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