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2日晨,釜山战俘营中,数名美军士兵闯入囚室,强行将志愿军60军180师代理政委吴成德拖至操场,用高压水枪反复喷射。吴成德屡被冲倒,却又屡次坚毅站起。
1951年4月22日,为阻止美军主导的“联合国军”及李承晚南朝鲜军侧后登陆协同攻势,中朝联军在“三八线”附近发起大规模反击,即“第5次战役”。
1951年4月28日,三登里作为“第5次战役”主要补给基地,90余节满载粮弹等物资的补给车皮遭美军轰炸机摧毁,前线补给大减,至5月中旬几近中断。
5月21日,中朝联合司令部因运输工具匮乏,前线补给匮乏,加之西线美军东援,攻势扩大受阻,遂决定结束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行动。
同日,彭德怀作为中朝联合司令部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向中国军队下达指令。
各兵团,包括3兵团、9兵团及19兵团,计划于23日晚起,陆续向涟川、铁原、金化及华川区域转移。
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于21日晚接到志愿军总部命令后,立即向12军、15军、60军传达了撤退指令。
60军军长韦杰收到的指令为:
60军负责本兵团阻击,部署于白逸里、白积山以南,东接9兵团界线,西连19兵团界线,依托华川西南山区逐次阻击敌军,22日晚转移至指定区域。
战前,第六十军的179师与181师被分别调配给第十二军和第十五军,以增强其战斗力,协同进行作战任务。
当前,60军负责掩护3兵团全体撤退,韦杰军长麾下仅剩军部直属队与180师可用。
5月23日凌晨3点,60军军长韦杰在阻击任务完成后欲撤退时,收到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下达的暂停撤退指令。
因运力不足,战地伤员滞留,12军5000余伤员未运,15军尚有2000名重伤员在水泗洞附近,你部也有千余伤员。故决定暂不撤守,前沿筑工事阻敌,待伤员运毕再撤。
60军军长韦杰接到命令后,瞬间感到头皮发麻……
此刻,180师右侧的友军19兵团63军,遵照司令员杨得志的指令,在6小时前已全体撤退至后方防线。
左翼3兵团15军,早于8小时前,已依计划全体撤离阵地。
180师两翼已空,15军与63军防线无人,使其孤立无援。正前方,美军第7师、第24师及南朝鲜第6师共8万余人紧追不舍。
180师作为防线最后撤退的部队,已处险境,现又接艰巨任务。韦杰深感担忧,为他们捏把汗!
然而,军令如山,不容迟疑。经过反复考量,韦杰于5月23日凌晨3时,毅然向180师发出了执行命令。
你部即刻中止北撤行动,继续在北汉江南岸负责全兵团伤员转运。同时,江南部队需努力固守,确保至少坚守五日。
180师源自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县大队、区小队等地方部队。1947年,这些地方武装整合为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24旅,后更名为华北军区8纵24旅。
1949年2月,全军实施番号统一,原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师,并归入60军的编制之下。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际,180师正于四川川西剿匪并耕作。同年12月,接军委指令,该师转战河北沧州泊头镇,沿古运河整训,筹备入朝作战。
1951年2月,第180师被纳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60军,随后加入朝鲜战场,参与作战。
180师师长郑其贵原为政委,因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军事指挥经验不足而转任。他转任后,政委职位空缺,暂由政治部主任吴成德代理。
吴成德乃山西新绛县人,1937年抗战起,赴太原参加我党领导的山西军政训练班,嗣后在山西新军213旅57团3营任教导员之职。
1940年后,该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吴成德带领部队参与了百团大战、中条山反扫荡等多场抗击日军的战斗。
解放战争中,吴成德率部参与了运城、晋中、太原等战役。随后,他随第二野战军征战大西南,历经秦岭战役及眉山剿匪,是一位兼具军事与政治才能的杰出指挥员。
1951年5月23日凌晨3点接令后,180师继续阻击敌军,以确保全兵团伤员能顺利北撤,圆满完成掩护任务。
24日,美军趁19兵团撤退之机突入,部分兵力渡过北汉江,部分进入63军原防区,迫使180师在战斗中撤退,向汉江北岸寻求突围。
至此,180师历经昼夜阻击,成功使我军各部与美军拉开百公里以上距离,正式开启了他们在敌后的孤军突围之战。
180师538团与539团坚守汉江南岸,与敌激烈交战,保障师直属队及540团渡江。540团炮营因装备笨重在城皇堂渡口受阻,被美军包围于南岸滩头。
炮营官兵在教导员任振华指挥下,与敌殊死搏斗至终。重伤的任振华引爆最后手雷及弹药,与敌共亡,全营官兵英勇捐躯。
随后,汉江南岸所有沿江渡口均落入联军之手。538团与539团陷入背水一战、三面受敌的困境,形势危急,撤退无望。
5月25日凌晨,180师538团与539团借夜色,用3根电话线连接南北岸,官兵们循线泅渡至北岸。除600余名伤员被江水冲散,其余成功登陆,但所有重装备均遗失。
渡过汉江的180师兵分两路进行突围:
538团与540团在驾德山构建防御工事,以阻挡敌军进攻,同时确保539团及师直属部队能够安全先行撤离。
539团迅速护卫医院、通信、后勤等师直属单位向北转移,确保各分队安全有序地北移。
5月27日,538团与540团担负断后掩护,牺牲三分之二兵力摆脱美军第7师追击,至鹰峰山下却遭美军第24重装师拦截,再度身陷重围。
战至27日夜,决战时刻降临,郑其贵师长下达命令:
摧毁电台,焚毁密码资料,消除所有机密文档及行军图,部队分散突围,誓死进行最后抵抗!
吴成德代政委原由警卫班护送,因目标小有望突围。途中,他在一山洼偶遇300余名伤员,他们为不拖累部队,主动要求留下。
面对危急情境,180师代政委吴成德不忍舍弃伤员。生死抉择之际,他决定与伤员共进退,誓同生死,共渡难关。
吴成德跃下马来,拔枪结束了战马的痛苦。随即步入伤员之中,大声激励众人。
别害怕,我与你们同在,我们必定能够冲破困境,成功突围!
吴成德将伤员分为每组40人,每组配两名干部带领,众人彼此扶持,毅然展开了悲壮的突围战斗。
这支伤员组成的突围队伍沿途不断接纳其他落单伤员,180师被打散的官兵亦纷纷加入,人数如滚雪球般迅速增至五六百人。
吴成德带领部队奋战一夜,左突右冲,战士们接连倒下,人数不断减少,却始终未能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
黎明时分,见突围无望,吴成德率仅剩的33人放弃突围,转入山林开展游击战,盼能撑至大部队反攻,再重返部队。
吴成德带领小部队,在深山游击14个月。最终,在弹药耗尽、粮食断绝,仅剩三人的困境下,他们被美军搜山队捕获。
吴成德在朝鲜战争中被俘,被敌送至釜山战俘营。作为我军唯一被俘师级干部,他备受敌人,但无论威逼利诱,吴成德始终顽强抗争,不屈不挠。
敌人用尽手段诱吴成德发表赴台声明,却遭他严拒。敌人因此恼羞成怒,对吴成德施加酷刑,残酷折磨,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生效,战俘交换随即展开。经过多番协商,吴成德作为志愿军中被俘职务最高者,最终被遣返回国,属最后一批。
1953年9月2日拂晓,釜山战俘营中,数名美军士兵闯入囚室,强行将志愿军60军180师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吴成德拖至操场,并使用高压水枪持续喷射他。
当天为最后一批战俘遣返之日,敌人假借洗澡之名,对吴成德实施了最后一次残忍的折磨。
吴成德屡遭强流水击倒,却又屡次坚毅站起,面对敌人,他从未屈服,始终昂首挺立!
上午9时,板门店进行战俘交换,中方干部再见吴成德已难辨认。他体重暴跌,伤痕累累,眼眶深陷,骨瘦嶙峋,身体状况极度虚弱。
吴成德归国后抵达昌图归俘管理所,先入院治疗,康复后立即接受了为期一年的甄别审查与政治学习。
1955年审查完毕后,吴成德遭免职并退役,转至辽宁盘锦大洼农场,担任副场长一职。
1966年至1976年的特殊时期,吴成德遭受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历经重重困难与挫折,备受磨难。
1980年,中央发布74号文件,详尽规定了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的复查处理办法,要求全面、客观、正确地重新审查并妥善处理。
1982年,组织部门经重新鉴定处理后,为吴成德恢复了应有政策,赋予其军级干部待遇,其全家亦由农场迁返山西原籍。
1996年3月6日,吴成德老人逝世,终年84岁。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他多年持续向革命老区和灾区捐赠,捐赠凭证及记录显示总额达数万元。
不要老是炒冷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