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4年夏天7月份,刘伯承虽然身子骨不太好,但还是带着人去了东北边防看看情况。到了7月4号,他们一行人到了沈阳,然后从那儿出发,穿过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一路往北,最后到达了牡丹江市。
在牡丹江,刘伯顺道见了黑龙江省委的几位朋友。接着,在大家的陪伴下,他乘船转了转镜泊湖附近,并且还去瞧了一个兵工厂。
这一年,刘伯承特意跑了一趟中印边境,从西南一路奔波到了东北。路上挺辛苦的,他还和各地的领导们聊了不少工作。等到了东北,他的眼睛突然不舒服了,头也晕得厉害。
刘伯承的眼睛问题,其实是在1916年那会儿落下的。那时候他才24岁,在四川打丰都那仗时受了伤,结果右眼就没了。从那以后,他就只能靠左眼来看东西了。
随着岁数一年年增长,刘伯承的左眼情况是越来越糟了,他的那些老战友啊、老部下啊,都挺牵挂他的身体。
刘伯承身体不舒服,但他不愿意因此放下工作,硬是在东北坚持边防巡查。那几天,他到了哈尔滨,听取军区领导的汇报,然后又跑到海拉尔,亲自去看看中苏边境的防御布置情况。
七月底那会儿,刘伯承把视察的事儿忙可不幸的是,他的眼睛问题变得更严重了,眼压猛地升到了70多,医生说这是青光眼突然犯了,得赶紧回北京住院。
【刘伯承看东西越来越模糊】
人上了年纪,眼睛往往就不大好使了,可刘伯承这次的情况似乎比较严重。在医院住着的时候,医生考虑到他年纪大,觉得动手术不太合适,所以就采取了比较保守的方法,也就是靠吃药来控制病情。
刘伯承病情好转后,就回家静养了。到了1965年过年那会儿,他以前的老战友,像原来八路军129师的几位参谋啊、军官啥的,都特意跑过来给他拜年了。
客厅里原本挺宽敞,可这会儿人多得都站不开了,不光沙发上坐满了,还临时搬来了几把椅子。刘伯承在一名年轻小战士的搀扶下,慢慢走进了客厅。他这次眼睛受伤挺重,看东西变得特别模糊。大伙儿一瞧他这样,心里都挺不是滋味,整个客厅的气氛一下子就沉重了起来。
看到大伙儿的神情,汪荣华,刘伯承的妻子,笑着给大家打起气来:“别看老刘字写得大,但他还能认出来,衣服颜色他也分得清呢。”
刘伯承身着一件老旧棉质的军装,看上去精神抖擞,乐呵呵地跟每个人逐个握手,居然还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每个人的名字和所担任的职务。坐定之后,他赶忙让妻子把昨天别人送来的温州蜜橘拿来,好让大家都尝尝。
北京的冬天那叫一个冷,可客厅里头暖洋洋的,大家伙儿正热热闹闹地聊着天。刘伯承瞅着一位在四川工作的朋友,问道:“你从四川那边过来的,听说最近下了好几场大雪,这对平原地区来说可能是好事儿,但四川那边情况就不一样了,路不好走,雪一大就容易封山,我真担心那边的老百姓粮食储备够不够啊。”
四川的朋友琢磨了一下,说道:“这事儿不大碍事,四川多数人都在成都平原这块儿呢。山里的乡亲们年年碰到这种事儿,他们心里都有数,早做准备了。”
刘伯承虽然待在家里,但心里一直惦记着老百姓的日子。由于眼睛不太好使,看报纸、读书都挺费劲,他就常常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地看,或者干脆让老婆、手下人给他念念新闻。
1966年5月份,中共中央军委的那个战略小组办公室就没了,打那以后,刘伯承就没啥实质性的活儿干了,算是彻底闲下来了。但即便如此,刘伯承心里还是装着党和国家的大事,时刻惦记着国防建设,还有部队的训练情况。
可是,政治风波终究还是卷到了这位体弱多病的老将军刘伯承身边。他觉得城里太吵闹,就搬到京郊的西山去住了。没多久,叶剑英和聂荣臻也跟着搬到了西山,他们住的地方相距不远,有时会聚在一起聊聊天。
陈毅和徐向前虽然住在城里,但他们常来西山看看。这样一来,五个人就常聚在一块儿,琢磨着怎么让军队稳稳当当的。
有一天,陈毅特意抽空去探望刘伯承。刘伯承那会儿正在书房里呢,陈毅因为之前已经来过好几趟了,所以就熟门熟路地自己去找他了。脚还没完全踏进门槛,他就扯着大嗓子喊道:“嘿,刘伯承,你好啊!”
刘伯承一瞅见陈毅,心里头就乐开了花,赶紧把手里的放大镜和《参考消息》搁一边,笑着说道:“哎呀,这不是陈老总嘛,赶紧的,过来坐,别站着了。”
陈毅一进来,就先跟刘伯承握了握手,笑着问:“老兄,最近身子骨还行吧?”
刘伯承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哎,不行了!刚才我试着用放大镜看《参考消息》,结果还是一片模糊,啥也看不清。看来,我这左眼也快不行了。”
陈毅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笑着说道:“要是真瞎了也挺好,老话说得好,看不见心就不烦嘛!”
刘伯承心里明白,陈毅这是被外面的事儿给闹心了,同时也是在宽自己的心。他们俩1927年就认识了,这三十多年来,一直心照不宣,彼此知根知底,聊天时也从不拐弯抹角。
刘伯承接过话茬儿说:“看不见心也就不乱了,我这眼睛是不行了,但耳朵还好使。你听听,外面又叫嚷起来了。每天这个点准时来,要不是山下有警卫拦着,他们早就闹上门来了。”
造反派的广播车都跑到西山那边去了,在山脚下吵吵嚷嚷的,动静大得很,这边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陈毅叹了口气,心里五味杂陈,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刘伯承着急地问:“赶紧说说,城里现在啥情况了?我听说国防部大楼被攻占了,这可大事不妙啊!对了,贺胡子(贺龙)呢,你这两天碰见他没?还有啊......”
刘伯承一连串问了好些问题,陈毅都耐心地回应道:“贺龙现在过得挺难的,刘少奇和邓小平更是不好受,他们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派的帽子......”
两人正聊着,秘书推门进来通知:“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三位大元帅到了,政治部的萧华主任和刘志坚副主任也跟着一起来了。”
这回大家可都到齐了,咱们一块儿琢磨琢磨,怎么把这乱摊子给收拾好。
【刘伯承治疗眼疾】
1966年底,12月份的时候,刘伯承的老师吴玉章过世了。这消息让刘伯承心里头特别难受,眼睛的问题也跟着变得更严重了,没办法,他又得住回医院去了。
1967年2月份,聂荣臻元帅因病住进了医院。刘伯承一听闻这消息,尽管他的左眼几乎看不见了,但还是坚持要去看望聂荣臻。这两位身体都不太好的老元帅,在医院里头碰面了。他们互相看着,好一会儿都没说话。过了好一阵,刘伯承才缓缓开口:“老兄啊,你这是遭罪了。”
在那种特别的情况下,一句简单安慰的话,真的让人心里暖暖的。但遗憾的是,两位老元帅的病情还是没能好转。后来,刘伯承得到了周总理的同意,离开了复杂的北京环境,去济南继续接受治疗。
之后,刘伯承多次辗转多地,前往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寻求医治。到了1972年,刘伯承的左眼已经彻底看不见了,而且坏消息一个接一个,陈毅也遭到了迫害,不幸离世。
刘伯承在别人的搀扶下,缓缓走进医院,他要亲自送别陈毅。由于双目失明,他被人带到陈毅的遗体旁,他颤抖着手去触摸老战友那已经凉透的脸庞和身体,声音哽咽地说:“陈老总,我这刘瞎子,没了你这根拐杖可怎么行啊!”
现场的工作人员看到这情景,心里头一酸,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说真的,那时候刘伯承不光眼睛看不见了,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得住医院里头长期治疗才行。
刘伯承在战争时期头部、眼睛和腿部都受了伤,留下了不少后遗症,这些年他一直被病痛折磨。到了1973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糟糕到了极点。那时候,他躺在病床上,连思考能力都失去了。
多亏了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刘伯承的病情总算是稳住了,他在病床上躺了整整12年,真是个医学上的大奇迹。到了1986年,刘伯承在医院安详离世,走完了他94年的传奇人生。
刘伯承的老朋友邓小平亲自为他举办了告别仪式。在《怀念伯承》这篇文章里,邓小平动情地说:“伯承老兄长期患病,最终还是没能挺过去。咱俩共事多年,感情特别深。他走了,我心里真是难过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