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浴日是培养帝位继承人,并非给天上的太阳洗澡

韬滔谈易 2024-08-21 13:34:23

在神话传说中,羲和是太阳之母,她有十个儿子,就是天上的太阳。每天的黎明时分,她就早早套好龙车,载上太阳从曲阿出发,定昏的时候来到蒙谷,然后继续赶往汤谷,帮孩子洗去一天的风尘,日复一日,年年如此。

这就是羲和浴日的故事,听起来很优美,但以现有的常识来看就是胡扯。

关于羲和浴日,《大荒南经》就这样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上述这段文字十分明确指出,羲和是帝俊的妻子,“生十日”就是给帝俊生下了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以“十日”来命名。“十日”就是十个天干的名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反复可以看到用天干名称命名的帝王。

也就是说,羲和只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来为众多的儿子取名,由于时间久远,后人却理解天上的太阳。

这样的命名方式是伏羲氏的传统,在上述这段文字中,“羲”这个字就是指伏羲氏,“和”就是加在一起的意思。伏羲氏是来自北方一个庞大的群族,由众多部落组成,每个部落相当于一个大家族。根据《山海经》以及众多古籍记载,上古时期伏羲氏与共工氏爆发一场大战,伏羲氏众多部落、或者说家族联合起来结成同盟,这个同盟就是“羲和之国”,早期的国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帝俊就是一国之君,或者说是这个同盟的盟主。在“羲和之国”内部,各大家族为了获得更多资源,彼此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于是便在族中挑选精明的女子嫁给帝俊,以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

在上述文献中,“羲和”既是一个利益集团的名称,又是众多女子的名称。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大概由于时间久远,早已没有人知道这些女子的名字,只街道她们都是来自伏羲氏,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政治同盟,于是作者便用“羲和”两个字笼统地表示。

帝俊和这些女子结成夫妇后,生养了一大堆儿子,于是便从中挑选十个进行重点培养,作为帝位的继承人。“方日”就是整天都在忙碌的意思,“浴”就是淋浴、浇水的意思,比如给新栽培的树苗浇水,用在人的身上就是灌输价值观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洗脑。

由此可见,所谓“羲和浴日”,其实就是伏羲氏集团的女子精心抚养帝俊的儿子,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为继承帝位作准备,而不是给天上的太阳洗澡。

问题是,帝喾的儿子为什么用“日”来表示呢?

这就是伏羲的传统。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源头说起。伏羲创立八卦的传说,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自古以来,八卦的创立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开端,《易经》在讲述中华文明起源时,就是从八卦的创立开始的,《系辞》在下篇第二章这样说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以上这段文字讲述了包牺氏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创立八卦和发明结绳织网狩猎技术。创立八卦其实就是为了提高狩猎的效率,包牺氏是如何创立八卦的呢?

当然观察自然界,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来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认识。“仰则观象于天”,就是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俯则观法于地”,就是观察地上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观鸟兽之文”,就是观察鸟兽身上的纹理,“与地之宜”,就是找到与之相应的栖息地,从而掌握这些动物的活动规律。充分了解动物的活动规律,就可能提高狩猎的成功率。

在众多的古籍中,创立八卦的包牺氏又称作伏羲氏,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包牺氏”就是古人对狩猎高手的尊称,而“伏羲氏”则是从单一的狩猎过渡到游牧生活,从“羲”字的含义就可以体现出来。“羲”字的形状在古代可分为上中下结构,上部为“羊”,中间为“我”,下部为“兮”,意思是对羊群的呼唤,或者是对羊群的驱赶吆喝。

八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由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为了彰显包牺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古人又将创立八卦的包牺氏称作伏羲。伏羲就是正从地上爬起的太阳,当它冉冉升起时,光芒万丈、照耀四方,于是“羲”也产生的新的含义:早晨的阳光。

包牺氏的另一项发明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由于生产低下,人类依靠自身的力量,在与虎豹豺狼等猛兽搏斗时并不占据优势,更多时候反而成为这些猛兽的猎物。但是,不管是什么猛兽,一旦被结网所束缚,只能任人宰割。自从发明了结绳织网技术后,人类才能够战胜自然界的一切猛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值得注意的是,《系辞》这段文字最后以“盖取诸离”结束,说明相关内容来源于《易经》的离卦,显得有根有据。不过,当大家看到《易经》离卦的内容与这段文字的意思相关甚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易经》在古代又称为《易》,从字义上理解,“易”就是交易。根据对《系辞》的解读,上古人类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交易双方会立下契据,这些契据会被归纳分类,作为机密档案进行保存。由于上古时代还没有专门记录的工具,人们在交易中所获得的各种经验也会刻写在契据上。天长日久,契据越积越多,后人对此进行整理,选录有用的经验编辑成书,由于书中的经验是从交易中获得,故书名就称为《易》。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易经》是经过无数次整理编辑,与原先的《易》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就算有幸得到上古时代的原书,恐怕也没有人能够看懂。比方说,现在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对于甲骨文上面的文字,有谁能够全部看懂呢?至于比甲骨文更早的图形符号,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无论是《易经》还是《系辞》,都不是原书的内容,而是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因而得到不同的看法。不过,由于二者都是出自相同的源头,它们之间还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可以互作补充,“羲”作为早上的阳光来理解,就是来源于离卦的卦象:“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明两作”就是两个离卦上下重叠,下半句就是象征意义,“大人”就是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比如象创立八卦的包牺氏,他们就象天空中永不熄灭的太阳,照亮四方,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更多时候,“大人”就是他们的首领。

伏羲氏为何将他们的首领比作天上的太阳呢?

人类社会在向前发展,当人口数量增加到一定规模后,单一的狩猎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来源,于是开始饲养动物。经过长期的实践,人类发现只有牛羊等吃草动物才适合大规模饲养。然而,大规模饲养牛羊需要消耗大量牧草,为了保障牛羊能够生存下去,人类必须频繁地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外一个地方,从事游牧生活。

人类在迁徙的过程中,在新的地方能否找到充足的牧草和水源,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因此,从事游牧就需要有经验丰富的领路人,这个领路人就是“皇”。在早期的甲骨文中,“皇”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一个圆,另有三根向上的射线,象征着一轮红日正从地上升起;下部为一根直线,表示一条路从眼前向远方延伸。

通过上述结构分析,从字义上理解,“皇”字的含义就是天上的太阳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是上古时期伏羲氏的领路人。“皇”作为伏羲氏的领路人,当然就是伏羲氏的部落首领,或者能力出众的人物,比如首领的子女等等,只有这些人物才能称得上“皇”。

将首领比作天上的太阳是伏羲氏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五帝时期,并随着文明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而被其他氏族部落所接受。黄帝的长子叫玄嚣,号青阳。根据五行八卦的对应关系,青所对应的方位就是东方,青阳就是正在从东方升起的太阳。在夸父逐日这个神话传说,夸父所逐之日就是青阳,是黄帝的儿子玄嚣,并非天上的太阳,世间上没有人会无聊到去追逐天上的太阳。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称呼,大概是因为当时正处于文化融合的初期。这个特殊的时期,各氏族或部落之间的语言存在比较大的差别。“青阳”这个称呼更符合伏羲氏的传统习惯,而玄嚣张则有可能是其他氏族部落的称呼。

黄帝的次子叫昌意,“昌”字由两个日上下重叠而成,“昌意”就表示蒸蒸日上的意思,其内涵大概就是来源于《易经》离卦的卦象:“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明两作”就是两个离卦上下重叠,离为火,也代表太阳或者日。两个日上下重叠就是“昌”字,若用火来表示,两个火上下重叠就是“炎”字,炎帝就是一个崇高的称号。

黄帝的两个儿子在古籍中又称作太昊和少昊,昊就是天上的太阳。黄帝之后,昌意之子颛顼登上帝位,号称帝高阳,高阳就是高高在上的太阳,如日中天的意思。

颛顼之后,权力落到他的两个孙子重、黎,重黎也就是重离,两个离卦上下重叠,表示两人先后登上权力顶峰。两人因为追杀共工氏来到南方楚地,故又称为南方祝融。

也许是两人很年轻就离开北方,北方人对他们的了解比较少,甚至不知道两人的名字,所以用“重黎”来表示。在《楚世家》的讲述中,祝融就是“能光融天下”,其含义正是来源于离卦的卦象:“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综合众多古籍来看,颛顼应该是将权力交给他的两个孙子。不过,两人发生了内讧,其影响力有限,主要是长江流域中游地区,而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帝喾却有着更加广泛的影响力,是继颛顼之后的第三位帝君。一些学者通过对古文字进行研究,在早期文字中,“喾”的字形结构可分为上下结构,上部象天上的太阳,下部象一个正在行走的人,其含义是人间行走的太阳。

在《山海经》中,帝喾又称为帝俊,如在《大荒西经》中就有这样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

后稷是周人的先祖,他是帝喾的儿子,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而《大荒西经》却说后稷为帝俊所生,说明历史上的帝喾就是《山海经》中的帝俊。“俊”是优秀、优美的意思,帝俊善于把控局势,被认为是古时期最优秀的俊杰。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祖先伏羲是早晨的太阳,他的爷爷青阳是东方的太阳,他的叔伯颛顼是如日中天的太阳,他自己是人间行走的太阳,他与羲和生育的儿子被称为小太阳,这很正常吧?

因而《山海经》所说的日月并非都是指天上的日月,更多时候是指帝皇的子女,如在《大荒东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少昊之国就是少昊发展起来的势力,后来颛顼能够成功登上帝位,与这些势力有很大关系。在地理分布上,少昊之国与羲和之国大致相当,这里的日月大概就是少昊的子孙。甘渊便是甘水流经的一个峡谷,曾经是少昊及其子女生活的地方,后来成为帝俊众妃子羲和及其子女活动的地方。

“日月所出”或“日月所入”在《山海经》中频繁出现,还是在《大荒东经》,请看:“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这里的日月就是指帝俊的子女,中容便是其中之一,长大后发展势力,成为一国之君。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