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最先阐述“孝”的人是孔门高徒有子,他说,“孝弟”是君子之本,但是,怎么做才是孝呢?
夫子在《学而篇》第一章中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钱穆先生指出,这一章大概率是对当时贵族当政者所言,“无改父道”,指政治措施,并非日常行为。至于生活中的孝,还是由孔夫子在《为政篇》中为世人开示。
钱师指出,该篇第五至第八共四章都是有关“孝”的问题,因而并观。
首先,夫子说出“无违”二字。弟子樊迟不解,问“不违背什么呢?”答:“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夫子是说,孝敬父母,不违背礼。如果,父母在世时有不合于礼的行为,子女不应顺从,当以合于礼者事父母。
其次,行为有礼数,则心中就会生起恭敬的心。子游问孝于夫子,圣人说,能够“养老”——供给衣食以生存,不能算是孝,因为,“养猫养狗”也是养。以“敬”养老,方为孝。
夫子又回答大才子子夏的问题,说:“色难。”钱穆先生解释说,面色好坏是心情的表现,如果心中情真意切,自然会表现为和颜悦色,不必刻意伪装,还有什么难;否则,“色难”!所以夫子用反问的方式批评道,“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就算孝吗?还在那片心意啊。
如果日常生活中处处时时都要做到以上要求,普天之下恐难说有孝子了。但是,圣人就是圣人,他给大家从反向的角度提供了一个最简单的答案,他说:
“父母唯其疾之忧。”钱师释义说,让父母只忧虑你身体好不好,有没有生病,而不要让他们再为别的事担忧,那就算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