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谋勇兼具,论战功不输曹文诏,可惜大明千里马终难遇伯乐!

娇洋看过去 2024-10-02 04:19:43

李自成在真宁湫头镇之战中设伏击溃明悍将曹文诏部,曹文诏见“贼兵” 数倍于己,仍率残部奋战不已,史载他

“左右跳荡,手击杀数十人,转战数里”。

农军却愈聚愈多,曹文诏心知大势已去,无法摆脱农军追杀,已经年老的他又不愿被俘受辱,遂拔剑自刎而死。他麾下将领战死者20余人,只有其从子(侄儿)曹变蛟率少数勇士杀出重围,逃出生天。

曹文诏以勇猛善战闻名于世,在与农民军的多次较量中几乎是所向披靡,但这次却彻底失败了。李自成以数万之众击溃曹文诏三千兵马后,大有报仇雪恨之感,自然格外兴奋。诸部农民军首领得知曹文诏这个劲敌已兵败身死,算是除掉了一个克星,都置酒高会,相互祝贺。明三边总督洪承畴闻听得力驻守曹文诏的死讯后,不禁大放悲声 ,好似自己的左膀右臂被人砍掉一般。崇祯帝得知这个噩耗后也很哀伤,追赠曹文诏太子太保、左都督荣衔,以示褒奖。李自成连续诛除艾万年、曹文诏两员明军大将,使他在十三家农民军中的声望又大大提升。

由于李自成等“三秦流贼”屡扑不灭,反而势力有所扩大,已经对明廷统治构成极大威胁 ,艾、曹两员骁将又先后成为烈士,崇祯帝只得另派得力将帅前往镇压,卢象升也是位非常出色和名扬四海的不凡人物,也是崇祯非常器重的统军大将。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江苏宜兴人,原本是位文臣,但深谙军事,按古人的说法叫“颇知兵”。明末天下大乱,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大概是因为形势所迫,在烟尘四起、战乱不断的年代,许多舞文弄墨、吟诗作赋的人也不得不投笔从戎,将笔杆子扔掉拿起刀把子奔赴战场。洪承畴、卢象升等人都是这类人物。

崇祯二年底,清军忽然捣入关内,书生带兵的卢象升把大名府一带的兵备整饬得有模有样,亦颇有成效,他亲自组建、编练的军队号为“天雄军”,军纪严明,令出必行,非常精悍。卢象升自幼攻书,成人后又是科举赢家顺利进入官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不仅学富五车,还非常有气节——“治行卓异”,因为能力出众,品行端方,很快便被擢拔为按察使。他虽然是个书生,但绝非书呆子,他善于骑射,精通谋略,算得上文武兼具的能吏。《明史》说他:

“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

随着农民军死灰复燃并愈烧愈旺,卢象升也被卷入到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来。崇祯六年,从陕西流入山西的农民军受到明军的围追堵截,压力山大,有几支农军被迫先后进入河北活动。卢象升的“天雄军” 本为防御满清入寇而建,这时转而进剿进入河北的几股“流贼”,颇有斩获。在卢象升的严厉剿杀下,这几支农民军无法在河北立足,很快就移师他处去了,甚至有的又掉头逃回山西。卢象升又督军穿越太行山追入山西 ——

“连斩贼魁十一人,歼其党,收还男女两万”。

每遇战阵,文官出身 的卢象升总是——

“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 。

卢象升并不文弱,而是悍勇异常。正因如此,许多农民军首领对卢象升非常惧怕,可用畏之如虎来形容。

崇祯七年,农民军在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作战不利,纷纷南下湖广,连克湖北郧阳等七座州县,引发明廷震动,崇祯帝忽然想起卢象升,于是任他为右佥都御史,到郧阳一带去督剿。卢象升果然了得,他到前线后调兵遣将进剿农民军,数战皆胜,歼灭农民军将士5600余人,迅速收复郧阳府城。随后,卢象升上奏明廷,建议增兵镇守郧阳,减轻当地百姓的税赋,加固城防,增修各类防御设施,使郧阳变成防守坚固的军事重镇。后来,湖广北部的大片地区都被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攻占,围堵郧阳这座孤城 却屡攻不下,这与卢象升在郧阳的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

到崇祯八年五月,崇祯将卢象升擢为左副都御史,替代唐晖为湖广巡抚。三个月后,又命卢象升节制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仍兼湖广巡抚,等于大大增加了他的行事权。彼时,洪承畴仍做三边总督,负责剿杀陕西、山西一带的农民军,卢象升主要负责追剿活动于关外(此处的“关”指潼关、函谷关)的各股农军。

没多久,崇祯又把卢象升抬上了兵部侍郎的宝座,不再兼任湖广总督,而是兼管山、陕军务,赐尚方宝剑,允许他“便宜行事”。很明显,这时卢象升的事权已超过洪承畴,地位在洪之上。两人都是书生带兵,都足智多谋,且久经沙场,实战经验丰富,两人携手“剿寇”,使李自成等农军首领都感到了巨大压力。

当时,由于官军接连遭遇到几次大败,尤其是艾万年、曹文诏两位名将相继殒命,所以士气低迷,每遇厮杀都有畏战退缩之势。卢象升常“激以忠义”,鼓励麾下将士奋勇杀敌,以报效国家——“每慷慨涕泣”。某次军中欠饷三日,粮食又耗尽,卢象升身为一军统帅,和普通士兵一样饿了三天肚子,与将士同甘共苦,“是以得将士心,战辄有功”。

因军中经常缺粮缺饷,卢象升再次上书朝廷,说官军之所以屡遭失败,主要是“流贼”声势浩大。剿贼需要增兵,增兵就要增饷,因饷银不足,导致官军也和“贼寇”一样去抢掠百姓财物。各地官员皆有守土之责,不能一有贼情,就向朝廷求援。一些朝中大臣不了解战场实情——

“不问难易,不顾生死,求全责备”。

朝臣不问青红皂白任意苛责,使得前线将领备受掣肘,不能因敌而变,才干也备受压抑,无法充分施展。卢象升的奏言都“切中机宜”,但由于明王朝已经完全腐朽衰败,积重难返,各种积弊很难矫枉过正,任何好建议和措施都无法得到认真贯彻执行,卢的意见也被束之高阁,没了下文。

【配图源自网络】

0 阅读:1

娇洋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