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2024年12月26日,48岁的公益人赵宏智因肝癌去世。
赵宏智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出身优越,军旅生涯八年荣誉满身,退役后又在银行谋得高薪职位。
可他却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毅然放弃所有,投身农村教育公益,一扎根就是16年。
他走遍中国大半个农村学校,陪伴着那些山里的孩子,他曾说“死也要在农村”。如今,他真的做到了,薄木棺材、一方土包、几束白花,葬礼简单的让人泪目。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选择这样的生活?他为何选择走向大山深处?
【扎根大山】
48岁的赵宏智去世时,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谁,对公众来说,他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偏远山村,他却是很多孩子心目中的“赵老师”。
赵宏智出生于重庆的一个将门之家,父亲是一位军官,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让人羡慕的优渥环境中,在成年之后,他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路:参军。
当兵的八年时间里,他不仅拿下了诸多荣誉,还成为了一名特种兵,退役后,他选择回到地方生活,很快在银行找到了工作。
当时,他的年薪在同龄人中已经算得上是佼佼者,周围人都羡慕他有一份稳定、高薪又体面的职业。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人生已经足够让人满意:一份体面的职业,家庭的支持,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看似一帆风顺的条件几乎没有任何瑕疵。
但是赵宏智却始终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虽然工作忙碌,但那种日复一日的单调让他觉得自己与社会脱节。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了,那个震撼全国的灾难,让无数人看到了大山深处的破碎与无助,而赵宏智在地震后的一个志愿服务活动中,第一次来到四川的一个灾后重建的偏远村落。
他看到那些山里的孩子,坐在没有窗户的教室里读书,手上的课本是别的地方捐来的旧书,甚至有些书页已经泛黄发黑,孩子们的眼神却那么渴望。
就是那一刻,赵宏智的心被触动了,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同年年底,他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辞去银行的工作,离开舒适的生活环境,投身到乡村支教当中,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
刚开始支教的时候,他来到云南一个偏远的村子,那是他第一次真正住在农村。
学校是一栋建在山坡上的老砖房,早晨打开窗户能看到缭绕的山雾,可美景背后是令人揪心的现实:教室的桌椅已经破旧不堪,很多孩子只能带着自制的木板凳上课。
更令人心酸的是,学校缺少足够的老师,一些年纪小的孩子必须拼命追赶课程,才能勉强跟上进度。
更重要的是,他还得和家里人解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条路,朋友和家人一开始都无法理解他的决定,但赵宏智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脚步越来越远,云南、甘肃、四川……他的名字开始被更多农村的孩子记住。
然而是什么让赵宏智在支教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又是什么信念,让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一生奉献公益】
在接下来的16年里,他不仅想教书育人,更想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的未来不再受限于出身的贫瘠。
支教期间,赵宏智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导致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几乎空白,留守儿童的问题尤为严重。
而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单一,教育资源匮乏,单靠一两位支教老师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于是,他开始寻找更有系统性、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2010年,他加入了西部阳光基金会,这是一个专注于农村教育支持的公益组织,在他带领团队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公益项目,包括“驻校社工计划”和“阳光童趣园”等。
驻校社工计划的目标是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教育服务,而阳光童趣园则通过捐赠和建设,为孩子们打造安全、有趣的学习环境。
这在赵宏智的推动下,西部阳光基金会的项目覆盖了中国大半个农村地区,为数万名孩子带来了福祉。
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他的团队也遇到了不少阻力,有的村干部认为项目没什么用,甚至对赵宏智的动机产生怀疑;还有些家长不理解,觉得孩子读书没意义,不如早早外出打工。
面对这些质疑,赵宏智一遍遍地解释项目的意义,一次次地拜访村民,有时候甚至要住在当地,陪村民聊到深夜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2018年,赵宏智回到了他最熟悉的甘肃碰子坝村,这是他早年支教过的地方,也是他与当地孩子和村民结下深厚感情的地方。
在这里,他启动了一项新的尝试: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模式,由于很多偏远村庄的学生人数较少,许多学校被撤并,孩子们不得不翻山越岭到更远的地方上学。
赵宏智提出,应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课程设置,让这些小规模学校在有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碰子坝的小规模学校试点很快成为当地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让更多人看到,农村的孩子并不比城市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同样的潜力,唯一缺乏的是公平的教育机会。
然而长时间的奔波和劳累终于在2024年让他的身体发出了警告,他确诊了肝癌,病情已经进入晚期。
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赵宏智没有选择停下脚步,他依然坚持继续工作,甚至在病痛最严重的时候,还亲自跑去几个学校调研。
随着病情的恶化,他不得不前往上海接受治疗,即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依然牵挂着自己投身的农村教育。
弥留之际,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到甘肃碰子坝,这个他最熟悉的大山深处,完成他人生的最后旅程。
【简单的葬礼】
2024年12月26日,赵宏智因肝癌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8岁。
与每天铺天盖地的明星八卦相比,这样一位默默奉献了16年的公益人显得过于低调,然而当一些村民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他葬礼的照片时,许多人为之动容。
他不愿待在医疗条件更好的上海,而是坚持返回甘肃碰子坝,一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对于外人来说,这个选择不可思议。
但对于了解赵宏智的人来说,这片土地不仅是他公益梦想开始的地方,更是他付出最多心血、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地方。
他的葬礼更是简单得令人心酸,一口薄薄的木棺由几个村民抬着,沿着山间的小路送往墓地。
没有铺张的花圈,没有宏大的送别仪式,只有几个手持白花的村民和他曾教过的一些孩子安静地目送着棺椁落下。
最后,薄棺被轻轻放入挖好的墓坑,土包上摆放了两束简单的白花,整个过程没有大张旗鼓的悼念,没有泪流满面的嚎啕,只剩下那份沉重的静默。
在场的人没有太多语言,但每一个人的神情都透着难以言说的悲伤。
赵宏智的朋友提到,许多公益人内心的苦闷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再加上社会对他们的冷漠和不公,让不少公益人身心俱疲。
赵宏智在生命最后几年里身体状况的恶化,很可能与他的长期劳累和心理压力密不可分,即便如此,赵宏智从未想过放弃。
他的坚持和奉献,虽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却无声地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结语】
公益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而是来自于一个人的信念和坚持,他的薄木棺材和简单的葬礼背后,是他深深的初心:改变农村教育,让孩子们有机会走出大山。
在这样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赵宏智的一生虽然没有名利加身,却留下了深远的精神财富,向赵宏智致以最深的敬意,他的一生是对社会良知的最好诠释。
愿他的精神能被更多人传承,愿每一个选择公益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一路走好,赵老师!
【参考信源】
大皖新闻2024-12-28 《他于26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离世,年仅48岁》
澎湃新闻 2024-12-28 《扎根乡村16年的教育公益行动者赵宏智病逝,年仅48岁》
CCTV 央视网 2020-09-29《在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