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刘冬冬,这个名字或许鲜为人知,但在中国解放军史上却是浓重的一笔,在他69年的人生旅途中,却拥用50年的军旅生涯。
他16岁参军,在老山战役中一战成名,47岁升少将,七年后又升中将,59岁再升上将军衔,成为恢复军衔制后最年轻的上将。
那么,他都经历过什么?在他身上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梦想启航】
1945年的秋天,刘冬冬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那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硝烟尚未散去,新的内战阴霾开始笼罩在中国的天空。
刘冬冬的父辈深受战争之苦,家中长辈常常讲起他们与敌人斗争的故事,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革命先辈有着深深的敬意,也因此在心里埋下了一颗想要“保家卫国”的种子。
1961年,16岁的刘冬冬报名参军,那一年,他第一次背上行囊,离开家乡,踏上通往兰州军区第47军的列车。
当时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但怀揣着对军营生活的热切期待,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
列车上的每一次颠簸,他都觉得心跳加速,因为他知道,自己正在靠近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到了部队报到的那天,刘冬冬第一次看到整齐的军装和站得笔直的解放军战士,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激动之情。
但是他并没有立即上战场,甚至没有直接成为一名训练士兵,部队根据他的年龄和文化基础,把他分配到了卫生员的岗位。
年轻的刘冬冬感到有些失落,在他看来,军人就应该是冲锋陷阵,拿起钢枪与敌人拼搏的,而不是做这些琐碎的后勤工作。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因为不如意而懈怠或放弃,经过领导的开导,他很快明白,部队的每个岗位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后勤保障同样重要。
于是,他暗下决心,无论什么岗位,他都要做到最好,第一次接受任务时,他谨小慎微地对待每一件事,无论是给伤员清理伤口,还是处理简单的医疗设备,他都一丝不苟。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刘冬冬以优异的表现逐渐在部队中崭露头角,从不起眼的小卫生员到军营里小有名气的后勤能手,他的成长速度让人刮目相看。
1963年,这个18岁的青年迎来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重要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当时他从卫生岗位调任到宣传股担任干事,刘冬冬在岗位上如鱼得水,他的工作表现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可。
但部队的生活和训练一如既往地严格,他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新的职责,他开始主动学习更多的政治理论和军事知识,利用每一次机会向前辈们请教。
然而刘冬冬并未就此满足,那么,怎样才能在部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老山战场】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当时,越南不断挑衅我国边境,在边境线上制造摩擦,甚至侵占我国的一些边境山地,气焰十分嚣张。
忍无可忍之下,我国发起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战斗虽然仅持续了一个月,但在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粉碎了越军的挑衅。
越南并未因此死心,反而在战后不断派兵挑衅我国云南、广西边境地带,试图以持久战的方式消耗我方力量。
1985年,刘冬冬被任命为47集团军139师政委,这让他走上了战争最前线的领导岗位,当时的老山战场局势复杂,地形险峻,越军依仗其隐蔽工事,对我方形成了强大的防御压力。
战斗打响前,部队士兵士气高涨,却也有些紧张,在一次与士兵们的交流中,有人向他提到,他们听说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却从来没尝过。
刘冬冬听后,当即下令调动后方资源,弄来了一批茅台酒分发给士兵,为即将上战场的他们践行。
随后,刘冬冬指挥了被称为“蓝剑-B行动”的重要战役,这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战场直播的形式向全国展现一场战争行动的全过程。
在这场战斗中,刘冬冬与师长黄俊杰、副师长常万全(后来的国防部长)密切配合,运筹帷幄,将士兵们的作战潜力发挥到了极致。
战斗当日,我军以风驰电掣之势拔除老山越军多处据点,首战告捷,斩获辉煌胜利。
“蓝剑-B行动”让刘冬冬所在的139师一战成名,也让老山轮战的战局向着对我方有利的方向大幅推进。
老山战斗结束后,刘冬冬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他担任政委的两年时间里,47集团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军区的跨越】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调整,百万大裁军。
当时,47军被改编为47集团军,结构调整的任务繁重,裁员、精简机构、重新调配部队等工作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
他深入到基层,倾听士兵的心声,尽可能确保每一个调整都兼顾效率和士兵的利益,对于即将退役的士兵,他多次组织专门的会议,与地方政府协调,帮助他们顺利安置。
1990年,刘冬冬因出色的管理能力被提拔为47集团军政治部主任,这是他从政工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一步。
在这一岗位上,他进一步强化了集团军的政治思想建设,同时也注重通过政治宣传来增强部队的凝聚力。
1992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他能力的一次重要认可。
进入90年代中期,刘冬冬的步伐越走越快,他在兰州军区的不同岗位上历练多年,从47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到21集团军政委,再到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最终在1999年被提拔为兰州军区政委,并晋升为中将军衔。
他长期扎根于兰州军区,几乎将自己的前半生全部奉献给了这一片土地,他熟悉这里的每一支部队、每一名指挥员,甚至能清楚地说出驻守在某地的士兵日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2年,他迎来了军旅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从兰州军区调任至济南军区,担任济南军区政委,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兰州军区,走向一个新的军区。
在济南军区,刘冬冬先后与两位司令员搭档,这两位司令员后来都成为了军委副主席级别的领导人物,陈炳德和范长龙。
刘冬冬的职责是协助他们共同管理军区的整体事务,同时专注于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尽管他已是军区一级的高级领导,但他始终坚持深入基层,关注士兵的需求。
在济南军区任职期间,他多次实地走访各个部队,解决士兵们的后顾之忧,甚至因为长时间奔波劳累,健康状况开始受到影响。
2004年6月20日,刘冬冬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恢复军衔制后最年轻的上将,58岁的刘冬冬,站在晋升仪式的现场时,显得沉稳而低调。
他在济南军区的任期内,正值军队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部队的训练模式、装备更新、信息化建设等,刘冬冬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能力。
然而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和频繁的奔波最终对刘冬冬的身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
2010年,从济南军区政委的位置上退役后,他本可以选择安享晚年,但他依然没有完全离开军队的事务,而是继续以顾问的身份,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余热。
2015年,刘冬冬因重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9岁。
【结语】
刘冬冬用行动诠释了“为国家奉献”的真正含义,用人格魅力向人们展示了“儒将”的风采。
从老山战场到济南军区,从基层士兵到高级指挥员,他始终不忘初心,以责任与担当书写了一段属于军人的辉煌历史。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将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中,这样的信念,正是中国军队不断前行、不断强大的基石。
【参考信源】
环球网 2015-03-03《刘冬冬上将逝世 曾任139师政委参与老山轮战》
新华网 2015-03-03 《济南军区原政委刘冬冬上将简历 背景资料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