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唯一走完长征的西方人,离开延安后,却为何再没回过中国?

墨寒雪 2025-01-07 10:55:58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惨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震撼历史的长征。

而来自德国的“洋顾问”李德,竟是唯一一个走完长征全程的西方人,但令人不解的是,1939年,他突然选择离开中国,此后再也没有回来。

这是为何?他离开后的人生又经历了什么呢?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1933年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中,红军根据地屡次遭受国民党的“围剿”,局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这背景下,李德,一个来自德国的年轻军事顾问,带着苏联共产国际的重托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李德并不是普通的德国人,他曾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是共产国际派遣到中国的“专业人才”,担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

他的到来引起了临时中央领导层的极大重视,博古和洛甫,作为当时的中央负责人,对这位留着金色头发、蓝色眼睛的“洋教头”满怀期待。

在他们看来,李德不仅代表着共产国际的权威,他的学历和履历更是远超中共中央任何一位军事指挥员。

于是,这位“空降”的顾问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甚至一度凌驾于红军内部的资深指挥员之上。

李德初到瑞金,博古就专门为他修建了一栋独立的房子,并配备了翻译和专用的工作室,在这里,李德每天都会在地图前度过数小时,研究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并为红军制定战术计划。

但是李德虽然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但他的经验完全基于欧洲战场,而不是中国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

他所依赖的十万分之一地图不仅有误差,更完全没有反映出地形的真实情况,而更大的问题在于,李德从未亲自到前线查看过实际情况。

他习惯于坐在宽敞的工作室内,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标记敌我态势,用理论推导下一步的行动。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空前规模的围剿,而李德则坚持“短促突击”的战术,他希望通过快速出击、局部突围的方式,迅速击溃敌军。

这种战术完全忽视了中国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敌军的实际兵力部署,在“短促突击”的指导下,红军频频与装备精良、人数占优的国民党军正面对抗,不仅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付出了惨重代价,一个个根据地被敌军攻占,大量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

随着失败的不断累积,红军的士气逐渐下降,战斗力也大不如前,面对这样的局面,李德却将责任归咎于前线指挥员,认为是他们没有严格执行自己的战术。

这种不自省的态度引发了内部的不满,而他的专横作风更是让不少人心生怨言,最终,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后来震撼历史的长征。

而李德的地位也在这场失败中跌到了谷底,红军高层对他的信任几乎完全丧失,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他的指挥权被彻底撤销。

本以为在此时李德就会离开红军,却不料他选择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与红军一起踏上长征之路。

那么,长征这场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是否会成为李德洗刷失败、重塑自我的机会?

【救赎】

在长征路上,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军事顾问,而成了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起跋山涉水,忍饥挨饿。

他亲眼目睹了战士们在恶劣环境中的坚持,也深刻体会到“从实际出发”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但是红军战士们对他的信任早已消耗殆尽,作为长征中仅有的外国人,他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但却始终带着些许疏离感。

与之前在指挥部内的地位相比,此时的李德甚至遭到了不少冷遇,红一军团的指挥官对他保持距离,甚至有意让他置身于日常事务之外。

对于军事问题的讨论,李德几乎没有插嘴的机会,每当他试图提出建议,得到的却是沉默或者冷漠的回应。

李德开始认真观察红军战士们的日常生活,从他们身上寻找理解中国革命的方法,一次次过雪山、爬草地,他和战士们一起忍受饥寒交迫。

即便语言不通,他也通过翻译和肢体语言试图与他们交流,他渐渐明白,单靠理论和战术无法带领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赢得胜利,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人,是一种顽强到无可动摇的精神。

长征途中,李德的身份虽不再是指挥官,但他并非毫无作为,在张国焘主张南下时,李德表现出少有的坚定,他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立场,强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计划。

当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来传达南下命令时,李德在大庭广众之下牵住李特的马头,并在众目睽睽之下,用双臂死死抱住试图突围的李特。

面对这位金发蓝眼的“洋顾问”,李特愤怒至极,拼命挣扎,言辞激烈,但却无济于事,这一幕吸引了无数红军战士的围观。

直到毛泽东走来,轻声对李德说道:“放了他吧,让他们走吧,”李德虽然不情愿,但最终还是放开了手。

这件事让人们对于李德刮目相看,长征路上的李德不再是那个“外来的专家”,而是一名对红军精神心生敬佩的参与者。

他开始意识到,红军并非需要来自外部的单纯理论指导,而是需要有人真正理解并融入他们的斗争。

随着长征的推进,李德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刻意强调自己的“专家”身份,而是更加注重与战士们共同经历、共同学习。

长征结束时,李德与红军战士们一起到达陕北,这一刻,他无比骄傲地称自己为“走完长征全程的西方人”。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长征不仅仅是一场身体的考验,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红军所展现出的团结和坚定,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那么,经历了这场史诗般的远征后,李德的身份和角色是否能在延安找到新的定位?他会继续为中国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是因早年的错误而被彻底边缘化?

【最终的离别】

到达延安后,李德以普通战士的身份进入了这个革命的中心,此时的他,身份尴尬,过去的失败阴影还在笼罩着他,他试图通过贡献力量来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

长征中积累的经验让李德逐渐意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他开始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红军提供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军事培训和指导。

在延安的几年中,李德的生活简单而忙碌,他主要负责为红军培养军事干部,组织军事讲座,教授现代化的战术理论。

尽管他的理论在过去曾被证明无法直接适用,但他还是希望能够将苏联的一些先进经验转化为红军可以借鉴的方式。

他的努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尤其是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李德被视为一位“洋教头”,红军中许多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曾在他的课堂上学习过基础军事知识。

他在延安最困难的日子里,将时间更多地投入到学习和反思中,他经常翻阅毛泽东的文章,试图从中汲取智慧,并试图将这些思想与自己的理论结合起来。

1939年,苏联共产国际明确要求李德返回莫斯科,回到莫斯科后,李德被指责在中国革命中的失误,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他被禁止再过问中国事务。

1941年,李德以红军军官的身份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战争结束后又回到外国文学出版社工作,1954年,李德回到民主德国定居,主要从事翻译工作,是德文版的列宁著作的责任编辑,还翻译了一些苏联作家的作品。

晚年时期,李德几乎都是在翻译,研究,著述中度过,1973年,出版了他的《中国纪事》,但是李德对当年的一些事实进行了歪曲叙述,并对一些中共领导人进行攻击、诽谤。

李德在1974年去世,享年74岁。

【结语】

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灵魂,而李德,这个见证并参与了这一伟大旅程的“洋顾问”,则为我们留下了一面反思历史的镜子。

正是这些人的努力,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让我们珍惜现在,永远铭记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参考信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4年03月05日 《红军洋顾问李德:唯一走完长征的西方人》

澎湃新闻 2021-06-24 《【党的知识天天学】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征中的外国人》

0 阅读:16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