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晚年到底有多悲惨?丢掉权力,丧失尊严,就连自由也没保住

醉波看过去 2025-02-21 19:18:35

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了,由于唐玄宗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造反,所以也没有在军事上做任何准备。

只花了一个多月,安禄山就攻克了洛阳,唐军只得在潼关组织防御,这才阻止了叛军前进的步伐。

此时的唐玄宗,早已没了年轻时的文才武略,他已经在长期的安逸中迷失自我,在宦官的无端诬陷下,他竟然杀掉了潼关守将封常清、高仙芝。

之后,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潼关守将,哥舒翰根据敌我形势,提出“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正确方针,却被急功近利的他否定,还逼着哥舒翰主动出击,结果导致哥舒翰兵败被俘,二十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

潼关失守后,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第一次感到害怕了,他表面上表示要御驾亲征,却暗中让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编六军,挑选良马九百匹,准备跑路。

765年6月13日,天刚蒙蒙亮,唐玄宗就带着皇室成员及部分亲信大臣,悄悄逃出了长安。

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遭遇战乱的时候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国家利益而离开京城,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了。

对于唐玄宗而言,他当时应该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会让他失去一切,包括权力、尊严和自由,当然还有爱情。

早在唐玄宗还在京城的时候,大家就对他宠信杨贵妃、杨国忠感到不满了,等到他走到马嵬驿的时候,将士们的愤怒达到顶点,加之沿途百姓都跑光了,找不到食物和水,将士们的怨声就变得更大了,陈玄礼便伙同太子李亨发动兵变,杀掉了杨国忠一家。

随后,唐玄宗的住所也被围住,将士们要求他杀掉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的杨贵妃,唐玄宗为了自保,只得处死杨贵妃。

随后,将士们又要求唐玄宗留下来领导抗击叛军,但他根本没有勇气,只将太子李亨留下,自己则继续逃跑,一个月之后抵达成都,这才安定下来。

李亨本就认为自己发动政变,与唐玄宗迟早会分道扬镳,加之他的三儿子李倓对他说:

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

于是,李亨就没有去跟着唐玄宗去蜀地,而是独自去了灵武,得到了郭子仪、李嗣业、王思礼等将领的拥护,于是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这件事如果放在平时,肯定是不可想象的,但当时的情况是,唐玄宗只顾跑路,不顾前方将士和百姓的死活,大家对他失望透顶了。

反观李亨,一直以来的名声都比较好,而且是坚决反对逃离长安的,将士们因此对他有好感,希望他领导唐军反击叛军。

唐玄宗来到成都之后,左等右等,就是没有等到李亨,一直等到李亨的使者到来,他这才知道自己成了太上皇。

说实话,唐玄宗是心有不甘的,他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他还想继续当皇帝,就打算挣扎一下。

结果,不久就又有消息传来,李亨在灵武召集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十几万军队,并对讨伐叛军进行了军事部署,还重新任命了文武百官,等于是成立一个新的朝廷。

更要命的是,李亨的小朝廷不但得到了大唐多数节度使的认可,就连周边诸如回纥等国,也承认李亨才是大唐皇帝。

也就是说,李亨从事实上成为了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已经被人遗忘了,没人在乎他是怎么想的,除了陈玄礼、高力士等少数人。

原本,唐玄宗还继续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对那些与他关系亲近的将领发号施令,但随着李亨地位的逐渐稳固,他便不再折腾了,与其跟儿子闹掰,弄得天怒人怨,不如大方接受现实。

于是,唐玄宗派人到灵武,承认了李亨继位的合法性,同时表示自己不再过问军国大事,李亨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李亨也没有让大家失望,在他的领导之下,他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就收复了长安,而且安禄山还在内讧中死掉了。

唐玄宗听说长安收复,高兴得不得了,自己终于可以回家养老了,但他毕竟不是皇帝了,需要等李亨来请他回去才行。

唐玄宗左等右等,等到的消息却是,李亨表示要做回太子,让他继续当皇帝,这当然是客气话了。

唐玄宗也不傻,知道自己要是再当皇帝的话,那一帮文臣武将还不得造反,把他给杀了,所以他死活不回去。

宰相李泌得知这事后,就告诉李亨,唐玄宗这是担心自身安危,于是李亨就再次派人去成都,绝口不提让贤之事,只说自己作为儿子,希望父亲回到长安养老。

唐玄宗这才收拾行李,踏上了回家之路,伴随在他左右的是高力士和陈玄礼。

757年12月,唐玄宗抵达长安,李亨给足了他面子,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带上了天子法驾在皇城外等候。

等到父子二人见面了,李亨还哭着脱下黄袍,只穿一身紫袍,跪在地上给唐玄宗磕头,唐玄宗认为这样不妥,要李亨穿上黄袍,但李亨坚持如此。

而在唐玄宗入宫的一路上,李亨还亲自为他牵马,等到他入宫了,李亨又让他继续住在原来居住的兴庆宫,并多次上表表示要唐玄宗继续当皇帝,自己做回太子就可以了。

可以说,李亨给足了唐玄宗面子,赢得了文武大臣的一致好评,但唐玄宗却很不安心,他知道李亨会客套一番,但现在这情形,是不是演得有点过了。

为了给这场表演画上句号,也为了让自己能安心养老,唐玄宗召集文武大臣,在大明宫宣政殿将传国玉玺交给李亨,并给李亨加号为“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

至此,李亨的皇位算是彻底合法了,为了表示对唐玄宗的感激,他也给唐玄宗上号为“太上至道圣皇天帝”。

一个“大圣”,一个“天帝”,这种肉麻又不要脸的互吹,让在场的文武大臣都觉得尴尬,但也只能拍手叫好。

至此,父子情深的戏码到此就结束了,接下来唐玄宗就要过苦日子了。

对于唐玄宗,李亨的感情其实很复杂,但总体上是恨和忌惮。

李亨之所以恨唐玄宗,是因为他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不太受唐玄宗待见,导致他遭到了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的长期攻击,差点就被废杀,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了将近二十年时间。

一直到唐玄宗逃出长安,李亨这才找到反击机会,并跑到灵武当皇帝,一路走来有多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李亨虽然当了皇帝,但唐玄宗毕竟曾开创大唐盛世,在皇位上待了几十年,斗争经验丰富,手段也一点不少,更何况还有不少人支持,因此感到十分忌惮。

但是,唐朝以孝治天下,李亨很难亲自动手对唐玄宗做什么,但他干不了的是,有人替他干,这个人便是宦官李辅国。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他长得奇丑无比,原本是不受李亨待见的,但他为人聪慧,做事稳妥,关键时候不掉链子,逐渐得到了李亨的信任。

李亨性格懦弱,做事瞻前顾后,李辅国则胆大心细,做事果决,很好帝弥补了他的缺陷,他因此很依仗李辅国,他去灵武并称帝这事,李辅国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亨称帝之后,对李辅国越发器重,不但让他掌握禁军,封为郕国公,还让他保管皇帝玉玺和调兵虎符,他因此权势熏天,是可以左右军国大事之人。

与李亨一样,李辅国也很忌惮唐玄宗,他担心唐玄宗一旦复位,自己的地位将被高力士取代。

李辅国善于察言观色,他知道李亨想要对付唐玄宗,又不好开口,便决定由自己出手,帮李亨分担这份苦恼。

那么,李辅国对唐玄宗做了什么事呢?

前文提到,唐玄宗在陈玄礼和高力士的护送下返回长安,陈玄礼手上掌握着一支禁军,人数大约有数千人,李辅国为此感到担心。

为了削去唐玄宗的兵权,李辅国派遣了数千铁甲军,在半路上拦住唐玄宗,以保护唐玄宗安全为由,调走了陈玄礼的禁军,然后护送唐玄宗去长安。

对于这件事,唐玄宗认为李亨派人来接自己也正常,就没怎么放在心上,但陈玄礼和高力士等人却意见很大,说了不少李辅国的坏话,李辅国对此感到很生气。

唐玄宗回到长安后,在兴庆宫居住,在此之前兴庆宫一直是唐朝的权力中心,具有非凡的意义。

李辅国对此感到很担忧,便打算找机会赶走唐玄宗,很快机会就来了。

原来,唐玄宗在兴庆宫居住的时候,身边有高力士、陈玄礼、妹妹玉真公主等人陪着,但依然感到无聊,于是经常召一些他之前比较亲近的文臣武将入宫喝酒,这样的事,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就经常有,其实没什么奇怪的。

李辅国得知这事后,却打算借此大做文章,就向李亨诬陷唐玄宗经常与外人串通,他担心唐玄宗将谋划复位,李亨因此感到忧心。

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

不久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那时候李亨生病了,卧床不起,唐玄宗便去看望他,顺道到勤政楼转了一圈,当时勤政楼下有很多百姓,他们很久都没看到唐玄宗了,于是流着眼泪高呼万岁,还跪在地上磕头。

这感人的一幕让唐玄宗唏嘘不已,却被人报告给了李辅国,李辅国见唐玄宗还这么有人气,认为必须打压一下,于是对李亨说了这事,还说唐玄宗或许没有复位的意图,但他身边的高力士、陈玄礼等人就不好说了。

李亨深以为然,于是让李辅国看着办,李辅国便决定分两步走,先将唐玄宗赶出兴庆宫,再剪除唐玄宗的羽翼。

760年,李辅国矫诏,以李亨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唐玄宗占据兴庆宫为由,将唐玄宗从兴庆宫迁到西内,也就是太极宫。

唐玄宗认为,只是换个地方住,倒也没什么大碍,便同意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李辅国却派了几百名全副武装的禁军冲进兴庆宫,将他身边侍奉的低级别太监、宫女和梨园弟子赶走,只留下二三十名老弱。

这还没完,李辅国还让士兵驱赶唐玄宗,唐玄宗来不及收拾东西,就骑着一匹瘦弱的马走了。

半路上,在士兵的威慑下,唐玄宗害怕得几次跌落下马,都被人扶上马。

高力士护主心切,他见李辅国站在后面操控一切,便大喝呵斥了李辅国,还以太上皇的名义下令禁军收起刀斧。

高力士还是有些余威的,李辅国被吓得愣在了原地,过了一会儿才下马跪拜唐玄宗,还给唐玄宗牵马,将唐玄宗护送到太极宫。

等到李辅国离开太极宫,他这才反应过来,唐玄宗和高力士早已是砧板上的鱼肉,自己不用再像从前那样客气了。

于是,李辅国再次矫诏,以“潜通逆党”的罪名将高力士流放巫州,陈玄礼则被勒令致仕,就连玉真公主也被要求不得进入皇宫,只能待在玉真观。

这还没完,李辅国又派人将唐玄宗赶到太极宫的甘露殿,并派遣卫士把守殿门,算是将唐玄宗给软禁起来了,此时他身边除了二十三位老弱侍奉他之外,他无法见到任何人。

唐玄宗是个不甘寂寞之人,他当皇帝的时候就喜欢热闹,白天召见大臣,晚上临幸妃子,还有大量宫女太监和优伶侍奉他,日子过得潇洒无比。

当了太上皇之后,唐玄宗在兴庆宫的生活也还是不错的,李亨给他的待遇很好,也没有限制他的自由,他可以任意见人,还有许多娱乐项目打发时间,这跟他想象的养老生活差距不大。

但是,被李辅国赶到太极宫之后,唐玄宗的生活就跌入谷底。

在马嵬驿兵变中,唐玄宗失去了爱情;李亨称帝后,让他失去了权力;要到李辅国欺压,让他失去了尊严;被困太极宫后,他又失去了自由。

在太极宫,他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连打听他的情况也不行。

兵部尚书颜真卿曾就唐玄宗迁到太极宫之事询问李亨,李亨却说自己不知情,李辅国很快就矫诏将他便出京城。

实际上,李亨自始至终都知情,李辅国的所作所为,都是他默许的,他甚至在李辅国向他请罪的时候,还特意安慰了李辅国几句,更是将更多权力交给李辅国。

过了段时间,李亨突然良心发现,派人去看了一下唐玄宗,发现唐玄宗茕茕独处,目光呆滞,形容枯槁,好不凄惨,就觉得自己或许做得有点过了,于是让李辅国派了一百多人去服侍唐玄宗。

但是,当时唐玄宗的心已经死了,他内心的悲愤无以言表,什么待遇对他来说,都挽回不了他走向死亡的步伐。

762年5月,也就是被李辅国赶到太极宫一年零十个月之后,唐玄宗凄惨地离世了,死时78岁。

不可否认,唐玄宗对于唐朝的快速衰落,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人人都可以骂他,唯独李亨不行,因为他是唐玄宗的儿子,他只能尽孝。

李亨对唐朝有功,却没有对唐玄宗尽到孝道,或许是敏敏之中自有天意,他与李辅国在害死唐玄宗之后不久,也都相继死掉了。

事情是这样的,李亨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因为心情压抑而一直生病,等到他称帝之后,又因为日夜操劳而病情加重。

唐玄宗去世的时候,李亨的身体也不好,在床上根本下不来,而且说话都费劲,但他依然感到伤心难过,他为自己给唐玄宗晚年带来的悲剧而追悔莫及。

等唐玄宗的丧事完毕之后,李亨就开始着手安排后事了,在此之前他已经让太子李豫监国了。

李亨的皇后张良娣是个野心极大之人,他与李豫有矛盾,就不想李豫继位,便打算在李亨去世之后,将李豫骗入宫中杀到,然后拥立李亨次子越王李系继位。

不料,宦官程远振得知了张良娣的计划,将这事告诉给了李辅国。

李辅国虽然不喜欢李豫,但他与张良娣的矛盾更大,不久他又得知张良娣打算杀掉他与程远振,于是感到愤怒。

两相权衡之下,李辅国决定支持李豫和程远振,便派人把李豫保护起来,又趁着李亨病重,派遣禁军入宫,杀掉了张良娣和李系。

李亨对张良娣的阴谋并不知情,得知心爱之人被杀,一口气喘过来,竟然一命呼呜了。

李亨死时52岁,他死的时候,距离唐玄宗去世不过半个月,这对父子的恩怨就此一笔勾销,接下来就是李辅国了。

李亨去世的第二天,李辅国就以胜利者的姿态,拥立李豫继位称帝了,是为唐代宗,他则继续把持权柄,权势比以往更甚。

因为权力太大,所以李辅国变得越发嚣张跋扈,他竟然对李豫说:

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这简直是大逆不道,李豫原本对李辅国还是有点好感的,但这件事之后,他只想杀掉李辅国。

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国家内忧外患,作为皇帝的李豫感到很忧心,但皇权旁落,他压根使不上劲。

李豫是懂得隐忍的,为了麻痹李辅国,他尊李辅国为“尚父”,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并赐予爵位博陆郡王。

至此,李辅国成为唐朝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而他的军权则被李豫交给程元振和药子昂。

李辅国被巨大的荣耀冲晕了头脑,根本没看出李豫的谋划,以为自己将改写唐朝历史,其实危险正在一步步向他逼近。

为了尽快铲除李辅国,从而对国家进行全面治理,李豫使用了一些卑劣手段,他指使程元振派人假扮成匪徒,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潜入李辅国的住宅,将正在熟睡的李辅国杀掉,然后割下首级扔到大街上。

第二天,李豫假装感到很悲愤,又派人到李辅国家中慰问,终于瞒天过海,隐瞒了李辅国的真实死因。

至此,迫害唐玄宗的刽子手李辅国也死掉了,此时距离唐玄宗去世不到一个月。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