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年4月,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配合日本攻打明朝为由,发兵30万攻打朝鲜,其中直接渡海作战的将近17万人,另外十多万人作为作为预备队,在日本本土随时待命。

当时,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也是中、日、朝三国当中最和平的国家,已经一百多年没打过什么大仗了,所以战斗经验最少,装备更新也最缓慢,战斗力自然也是最差的了。
更要命的是,由于朝鲜陷入长期内耗,导致府兵制走向瓦解,而募兵制又没有及时确定,因此兵员十分稀少,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军队。
有人说,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军队,难道不害怕吗?
朝鲜还真不怕,因为它最强大的两个邻居,明朝是他宗主国,一直都很照顾它;日本则是它的重要贸易伙伴,两国已经保持了很久的和平了。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感到非常安全,所以专注于内耗,而不积极建设军队,从而加强对外防御。
只不过,让朝鲜没想到的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竟然狂妄到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还产生了借道朝鲜攻打明朝的想法。
在这种思想的的作祟下,丰臣秀吉撕毁和约,对朝鲜发起了突然袭击,朝鲜毫无防备,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仅仅一个月时间就“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鲜国土几乎损失殆尽,朝鲜国王只得跑到中朝边界的义州,然后来人向宗主国明朝求援。
当时,明朝的日子可不那么好过,因为宁夏之役并未结束,倭寇又入侵了朝鲜,所以万历帝感到十分为难。

但是,从现实角度出发,如果不保护朝鲜,万一倭寇从朝鲜入侵明朝,那明朝就被动了。
于是,万历帝决定支援朝鲜,他起初只派遣了一支千余人的部队进入朝鲜,这其实是为了试探倭寇的虚实,结果遭遇失利。
紧接着,万历帝开始分批数次派军支援朝鲜,最终形成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主将,四万余精锐明军组成的抗倭援朝大军。
在李如松的率领下,明朝节节取胜,先后取得平壤、汉城、开城等大胜,恢复了朝鲜大片疆土。
之后,明军与朝鲜军队同心协力御敌,随着进入朝鲜的明军人数不断增加,加之朝鲜加快速度建设水军,战场形势开始对日本越发不利。
不过,丰臣秀吉及时调整了策略,为了保住仅剩的朝鲜南部四道,他实施陆海防御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593年5月,朝鲜战况陷入僵局,明军和倭寇谁也奈何不了谁。
此时的朝鲜可以说是满目疮痍,因为城市和村庄被倭寇破坏得太严重了,朝鲜百姓或被屠杀或死于战乱,侥幸活下来的人也只能流离失所,没有食物裹腹,还要遭受瘟疫的肆掠。
到这个时候,无论是日本还是明朝,都很难在朝鲜征集到粮食了,而从本国运粮十分艰难,代价又太大。
因此,明朝和日本都产生了议和心理,于是决定互派使者进行谈判。

按道理来说,朝鲜国土还没有完全恢复,理应反对议和,坚持主战才对,可事实却不是,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朝鲜根本没有话语权,打又打不过,粮草也无法提供,除了在海上打了几次胜仗之外,几乎没做什么贡献,还想怎样?
事实上,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美其名曰明朝联军,其实明军才是绝对主力,一直都牢牢掌握着战争的主导权,朝鲜军队只有服从的份。
再说了,明朝毕竟是朝鲜的宗主国,儿子当然应该听父亲的安排了(朝鲜国王曾称自己是明朝的孝子)。
为了表达议和的诚意,万历帝将宋应昌、李如松等人召回,同时将明军主力撤回国内,只留下刘綎率领数千兵力扼守要口,防止倭寇进攻。
5月8日,明朝与日本的谈判,在日本名护屋拉开了序幕,日方代表是僧人玄苏,而明朝代表则是武将谢用梓和徐一贯。
由于谢用梓和徐一贯不善言辞,所以负责与日方进行的沟通的,主要是一个叫沈惟敬的人,此人其实是个超级大忽悠,他接下来的表演,将把中日朝三国耍得团团转。
沈惟敬是什么来头?

在此之前,沈惟敬不过是个浙江嘉兴的一个平民,但他的履历却很亮眼,早年曾在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救过胡宗宪的命,后来跟随父亲到日本做生意,对日本国情很了解,而且精通日语。
家道中落之后,沈惟敬流落京城,意外结识了兵部尚书石星一个宠妾的父亲袁某,又通过袁某结识了石星。
倭寇入侵朝鲜之后,明廷朝野震动,为了兵不血刃地解决问题,万历帝曾让石星发布过一个悬赏令,说要是哪位官员能恢复朝鲜,就册封为伯爵,但根本无人敢应。
后来,沈惟敬听说了这事,为了飞黄腾达,于是找到石星,石星找不到别人,便将他送到朝鲜,以游击将军的身份在李如松麾下效力。
当是时,宁夏未平,朝鲜事起,兵部尚书石星计无所出,募能说倭者侦之,于是嘉兴人惟敬应募。星即假游击将军衔,送之如松麾下。
1592年8月,沈惟敬为了劝说倭寇退军,曾两次到倭寇军营与倭寇第一军小西行长进行会谈,促成了倭寇与明军停战五十日,两人也因此建立了交情。
在而后的平壤之役中,小西行长的主力几乎损失殆尽,这让他十分沮丧,战心全无,不久后沈惟敬又与他会了一次面,两人一合计,决定促成议和之事。

于是,小西行长就告诉丰臣秀吉,明朝快打不下去了,打算跟日本议和;而沈惟敬则报告说,日本快打不下去了,准备向明朝投降。
因为这一缘故,明朝和日本都以为是对方主动提出议和的,各自的谈判底线就都定得比较高。
名护屋谈判持续了一个多月,期间倭寇为了争取谈判筹码,出兵攻下了晋州,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晋州大屠杀。
丰臣秀吉本就以为明朝是打不下去才乞降的,现在又取得了晋州大捷,便认为明朝软弱可欺,于是在谈判间隙召见了玄苏,给了玄苏一张纸,写着自己希望的谈判条款,让其交给明朝使者。
玄苏看完之后,大吸一口凉气,这哪是什么谈判条款,简直是给明朝的最后通牒:
1、远嫁明朝公主为天皇后;2、重新开放明日之间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4、将南部四道割让给日本;5、朝鲜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王子;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玄苏虽然不知道丰臣秀吉为何如此狂妄,但他知道明朝是不可能答应这些条件的,为了促成议和达成,他决定忽悠一下丰臣秀吉。
第二天,玄苏就将丰臣秀吉的条款告知沈惟敬,但他不等沈惟敬答复,就跑去回复丰神秀吉,说明朝使者已经答应全部条款,只等把相关文书带回北京签字盖章即可。
丰臣秀吉非常高兴,于是开始庆祝议和达成,这当然是做白日梦了。

再说沈惟敬,他看了丰臣秀吉的条款后,其实是相当懵圈的,而且也很为难,他知道自己如果拒绝丰臣秀吉,或者将此事如实告知万历帝,两国铁定继续开战,赴日谈判的所有使者都将人头落地。
沈惟敬认为,所谓富贵险中求,既然明朝和日本都有意议和,那自己如果能促成此事,非但不用死,封侯拜将也不是不可能。
于是,沈惟敬决定忽悠万历帝,他告诉谢用梓和徐一贯,陈述了事情的利害关系,然后让二人不要将此事告知宋应昌,回去之后就说丰臣秀吉表示臣服大明,剩下的事情他来安排。
谢用梓和徐一贯本就不懂谈判,很担心因为谈判不利而倒霉,就答应了沈惟敬的要求,回去之后直接面见了万历帝,说日本打算臣服,万历帝十分高兴。
沈惟敬这一出瞒天过海的本事,可谓大手笔,成功则罢,要是失败了,那就要闹国际笑话了。
而沈惟敬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小西行长是非常支持议和的,当初正是小西行长虚构了明朝主动求和之事,这才使得丰臣秀吉同意议和。
为了掩盖真相,小西行长只能不断撒谎,他还说明朝和朝鲜确实认怂了,让丰臣秀吉等着明朝送公主,朝鲜送王子,丰臣秀吉因此越发赏识他。

就在丰臣秀吉等待期间,发生了一件事,他的小妾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即日后大名鼎鼎的丰臣秀赖。
老来得子,丰臣秀吉高兴得快发疯了,小西行长趁机进言,说现在大人新添贵子,不应该继续大动干戈了,既然明朝已经臣服,那就从朝鲜撤军吧。
丰臣秀吉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从朝鲜撤回了大量主力,同时释放了两名朝鲜王子。
丰臣秀吉这么做,是为了庆祝儿子的出生,但明朝却认为这是他服软的标志,于是又从朝鲜撤回了部分兵力。
就这样,靠着两头忽悠,明朝和日本竟然真的打算议和,然后结束这该死的战争了。
当年12月,已经从得子的喜悦中醒过神来的丰臣秀吉,派人质问小西行长说,明朝怎么还没把议和文书签好送过来,你派个人去催一下。
小西行长有点慌,于是派人将回到朝鲜的沈惟敬叫来,当时沈惟敬也被宋应星质问为何没有见到丰臣秀吉的投降书,两人合计之后,决定继续忽悠。
于是,小西行长伪造了《关白降表》,交由家臣小西飞(即内藤如安),让小西飞跟着沈惟敬去北京,继续忽悠万历帝和文武大臣,自己则编造新的谎言,从而稳住丰臣秀吉。
1594年年初,沈惟敬和小西飞抵达明朝境内,此时明朝内部正在就主和还是主战展开争论,两派支持者都很多,不断围绕是战是和爆发争吵,万历帝无法抉择,此事因此耽搁下来。

一直到当年十月,万历帝最终决定息事宁人,于是让石星将议和的三个条件告知小西飞:
一、倭寇限期撤离朝鲜;二、可以册封关白(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不用入贡明朝;三、日本与朝鲜必须永远修好。
这样的条件,丰臣秀吉当然不会答应,但小西飞是小西行长的家臣,他接受了所有条件。
小西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促成议和,为了达到目的,当时他还编造谎言欺骗石星,说丰臣秀吉很羡慕朝鲜国王有个名号,希望明朝也册封一个。
这当然是小事一桩,很快万历帝的批复就下来了,只要日本真心分臣服,册封国王是没问题的。
沈惟敬和小西飞认为,这几个条件虽然与丰臣秀吉的期望有差别,但能达成议和的话,丰臣秀吉也是能够接受了。
当年年底,明朝成立了赴日册封使团,以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都指挥杨方亨为副使,与沈惟敬一同前往日本。
使团先是抵达朝鲜,沈惟敬与小西行长进行了会面,商讨了细节,就如何继续忽悠下去达成一致。
为了将戏演真,沈惟敬还提出让朝鲜方面派遣官员一同前往日本,朝鲜便派遣了两名官员随行。
之后,沈惟敬又让小西行长先行前往日本,对丰臣秀吉继续进行忽悠。

小西行长便先于明朝使团抵达日本,他告诉丰臣秀吉,明朝虽然没有答应七项条件,但也做了很大让步了,同意将庆朝鲜尚道割让给日本,送朝鲜王子赴日为质,并同意恢复堪合贸易,应该见好就收。
丰臣秀吉年老体衰,加之朝鲜战事日久,他的压力也很大,便不再奢望七项条件达成,只要能得到好处就行,于是感到十分高兴,表示欢迎明朝使团来日本。
小西行长得知丰臣秀吉很满意,感到很高兴,他与沈惟敬的谋划,总算要开花结果了。
很快,明朝使团就来到了日本大阪,册封仪式如期举行,起初一切正常,但当明朝使者念到“特封尔为日本王”这句话时,丰臣秀吉大怒。
册封仪式结束后,明朝使者又让丰臣秀吉无条件从明朝撤军,绝口不提割让朝鲜土地、送朝鲜王子为质和恢复勘合贸易之事。
丰臣秀吉认为,只给自己一个本就不需要明朝册封的日本国王头衔,却一点好处都不给,实在是欺人太甚。
很快,丰臣秀吉就意识到不对,这一切都是小西行长在负责的,肯定是他从中作梗,于是下令杀掉小西行长。
好在小西行长平时人缘好,很多大臣为他求情,他这才躲过一劫。
明朝使团见丰臣秀吉发怒,紧张得不得了,但因为不懂日语,所以不明所以,只有沈惟敬知道是怎么回事。

沈惟敬当然很慌张了,为今之计他只能继续忽悠,于是对使团说,丰臣秀吉是因为明朝使团的规格低了才生气的。
然而,沈惟敬不知道的是,在丰臣秀吉之前,万历帝已经知道事情的真相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明朝使团还在朝鲜的时候,主使李宗城曾在釜山与倭寇将领会面,他为了展示明朝国威,提出只有日本从朝鲜撤军,他才会渡海前往日本。
日本将领觉得很无厘头,就将丰臣秀吉的七项主张告知李宗城,李宗城大惊失色,怎么跟自己了解到的情况不一样呢?
仔细一想,李宗城意识到肯定有人从中作梗,而且此人就在使团中,这可是欺君之罪啊?
李宗城又想到,如果自己就这么去了日本,肯定无法完成册封任务,搞不好被丰臣秀吉杀掉,于是丢下使团,独自一人离开釜山,一路跑到汉城,又辗转越过边界回到明朝,最终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京城。
李宗城面见了万历帝,将丰臣秀吉的真实态度告知万历帝,群臣激愤不已,纷纷弹劾石星和沈惟敬,要求停止册封,召回使团,以免贻笑大方。
万历帝也觉得很没面子,但存在侥幸心理,毕竟李宗城私自脱离使团,他的一面之词未必可信。
既然事已至此,万历帝决定继续册封,当时使团还在朝鲜,他便将杨方亨提拔为正使,继续册封之事,于是就有了后面发生的事情。

丰臣秀吉愤怒之余,下令驱逐明朝和朝鲜使者,同时下令整军备战,准备再次攻打朝鲜。
为了自救,沈惟敬伪造了一封《日本国王降表》,让杨方亨带回国内,自己则跑到朝鲜躲起来。
沈惟敬只求丰臣秀吉不是真的准备开战,只要丰臣秀吉不开战,那他就有一线生机,甚至能成为议和功臣。
杨方亨回国之后,很快就露馅了,有官员发现他带回去的降表上的盖章,跟之前日本文书上的盖章不一样,确系伪造。
不久,丰臣秀吉发兵十四万再次攻打朝鲜的消息传来,万历帝这才知道自己确实上当了,当即勃然大怒,下令将石星逮捕入狱,全家老小发配边疆;杨方亨等使团成员革职,永不叙用。
至于沈惟敬,万历帝当然没忘记,而是下令对其进行搜捕。
说回沈惟敬,他在朝鲜得知丰臣秀吉又入侵朝鲜了,知道自己在明朝没什么活路了,于是联系了小西行长。
小西行长虽然欺骗了丰臣秀吉,但丰臣秀吉爱惜他的才能,非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到朝鲜将功折罪。
沈惟敬告诉小西行长,自己在明朝待不下去了,打算投靠日本,小西行长认为他有用,于是派遣五百人前去庆州接应。
尽管倭寇的速度很快,但还是去晚了,辽东副总兵杨元侦查到了沈惟敬的行踪后,也派遣了一支骑兵去逮捕,沈惟敬在逃走的半路上被逮捕,之后被送到京城。
沈惟敬在狱中接受了审讯,他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盘托出,官员们无不说他胆大包天,同时又佩服他的勇气和能力。
1599年,沈惟敬被万历帝批准斩首,一代大忽悠就此灰飞烟灭,他的兄弟子侄都被流放,女眷则没入宫中为奴。

沈惟敬之死告诉我们,撒谎这种行为,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为了掩饰谎言,只能不停编织谎言来掩盖。
说实话,沈惟敬已经做得很好了,与小西行长一起,将中日朝三国刷得团团转,差一点就真的促成议和了,只可惜他们遇到了丰臣秀吉这个狂徒,在最后一步没能过关。
当然了,沈惟敬之所以撒谎,起初源自于他的野心,他希望通过达成议和来立下功劳;后来,沈惟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已经无法回头了,只能继续编造谎言,让谎言晚一点甚至不被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