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1735年)8月23日,雍正帝暴毙而亡,死时年仅57岁。

按照雍正帝的遗诏,立皇四子弘历为帝,是为乾隆帝,乾隆帝当时24岁,早已历练多年,做好了成为帝王的准备。
不过,雍正帝显然对乾隆帝不太放心,竟然给他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即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和大学士鄂尔泰,并明确鄂尔泰和张廷玉配享太庙。
一般而言,只有年幼的皇子继位,皇帝才会给他安排辅政大臣,但弘历都已经24岁了,雍正帝却还要给他安排辅政大臣,着实让人意外。
因此,乾隆帝在接到诏书的时候,颇有些不高兴,认为父亲就不该立四个辅政大臣来牵制自己,分自己的权柄。
其实,雍正帝的初心并不在此,他立辅政大臣的真实意图是,确保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改革成果能完美过渡到下一位君主,并且他不认为自己选的这几个人会威胁到皇权。
当然了,乾隆帝并不理解雍正帝的意图,事实上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理解。
不过,对雍正帝遗诏感到不高兴的人,除了乾隆帝之外,其实还有张廷玉。
有人可能要问了,张廷玉都当了辅政大臣了,可谓位极人臣,而且得到了配享太庙的殊荣,他为什么不高兴?
你要这么看待张廷玉,那就太小看他了,作为一个饱读诗书之人,他知道历史上但凡当过辅政大臣的人,就没几个有好下场,因为会被视为皇权的巨大威胁!

更让张廷玉难受的是,雍正帝还在遗诏中不断抬高他和鄂尔泰,却对允禄和允礼进行贬低。
雍正帝在遗诏中对允禄的评价是:
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对允礼的评价是:
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
对鄂尔泰的评价是:
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
对张廷玉的评价则是:
器量纯全,抒诚供职。
雍正帝还强调张廷玉和鄂尔泰“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
再考虑到,允禄和允礼作为亲王,只参与最高决策而不负责具体事务;其余两人中,张廷玉的地位又在鄂尔泰之上,因此张廷玉才是实际上的辅政大臣之首。
这么一看,雍正帝的意图其实很明显了,那就是定下了在用人上“尊汉抑满”的基调,实际上他在世时也是这样做的。

但是,乾隆帝就不一样了,他从当皇子开始,就是个彻头彻底的“亲满疏汉”之人,并且他对权力有着执着的追求,喜欢乾纲独断,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
张廷玉曾当过乾隆帝的老师,又长期与皇子时期的乾隆帝共事,因此对乾隆帝很熟悉,所以雍正帝让他当辅政大臣,他心里其实是打鼓的,他几乎可以肯定,乾隆帝一定会打压几位辅政大臣。
不过,张廷玉能在官场混这么多年,非但屹立不倒,而且受到康熙、雍正两朝的绝对信任,更是在雍正朝当上首席军机大臣,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他超强的政治眼光和解决问题的手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有办法破解雍正帝给他挖的坑。
简而言之,张廷玉打算急流勇退,用一些非同寻常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离开权力中枢,避免成为第二个张居正式人物。
当然了,想要离开朝堂,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至少在乾隆帝继位之初不能这么干,那样会辜负雍正帝的厚恩,也会被乾隆帝认为不想为自己效忠。
因此,张廷玉打算一边继续认真工作,一边寻找急流勇退的时机。
正如张廷玉所想,乾隆帝继位之后,在明面上对几位辅政大臣还是很客气的。
就拿张廷玉来说,可谓倍受恩宠,多次在乾隆帝不在京城的时候留京总理事务,而且得到了公务繁忙时夜宿紫禁城的殊荣,至于爵位和待遇,那自然都是全方位得到提升。

这就让张廷玉更难说出退休二字了,于是他开始故意打造人设。
早在清朝初期,就存在满汉之争,一直以来都是满族大臣占据上风,但在雍正时期,这一形势却发生了逆转,因为雍正帝喜欢用汉人,所以汉族大臣开始占据上风。
这样一来,满族大臣就不满了,满汉之争因此愈演愈烈,比如鄂尔泰与李卫的斗争就很激烈。
张廷玉作为汉族官员之首,却从来不主动参与满汉之争,这是他的明哲保身之道。
张廷玉要打造的人设,就是充当满汉之争的急先锋,他一改往日作风,开始与鄂尔泰明里暗里进行较量,两人相互攻伐,一度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这一招正中乾隆帝下怀,他除了口头上劝说之外,一点实际行动都没有,似乎根本不打算阻止满汉之争。
原来,张廷玉和鄂尔泰的斗争,恰恰给了乾隆帝安插自己亲信的机会,许多满人被他安插到要害部门,尤其是讷亲,晋升的速度堪称坐上火箭。
随着大量满人充斥朝堂,汉人的地位就有所动摇了,张廷玉开始不断遭到攻击,这当然是乾隆帝打压他的开始。
张廷玉何其聪明,知道乾隆帝在背后操控一切,但他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而是继续与鄂尔泰斗。
张廷玉认为,乾隆帝正在采取措施加强皇权,一旦位置坐稳,那自己离开的日子也就到了。

乾隆十年(1745年),鄂尔泰因病去世,乾隆帝顺势提拔讷亲为保和殿大学士,内阁位次在张廷玉之上,这是乾隆帝故意激化满汉矛盾的做法。
接下来乾隆帝会干什么,张廷玉不用想就知道,他认为是时候离开了,如果要等到乾隆帝动手,那自己将什么都得不到。
不过,张廷玉毕竟是老江湖,知道鄂尔泰刚死,自己就急着辞职,肯定会将爱惜羽毛的乾隆帝陷入到舆论风波,大家会认为乾隆帝只把张廷玉当做平衡朝堂的工具。
所以,张廷玉等了三年,最终于1745年第一次上书请求辞职,理由也很充分,说自己年老且经常生病,不适合再位列中枢了,这样只会耽误国家大事。
但是,张廷玉万万没想到的是,乾隆帝竟然拒绝了,而且极力挽留,还说: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乾隆帝的大致意思是,你张廷玉是两朝宠臣,且先帝有遗命,百年之后你可以派享太庙,我要是让你退休,岂不是陷我于不孝的境地。
张廷玉当即意识到,乾隆帝的心机实在太重,这哪是在挽救自己,分明是对自己太过忌惮!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其实还在张廷玉自己身上,因为他为官几十年,长期位极人臣,所以身边早就聚集了一大帮汉族大臣,这些人或是他的门生故吏,或是他的同乡、同科,或是依附于他的党羽,再加上他的亲戚子侄,势力可以说是遍及朝野。

乾隆帝认为,即便张廷玉退休了,这些人依然在,他们还会抱团取暖,皇权一样受到威胁。
所以,乾隆帝的打算是,不但要扳倒张廷玉,还要拆散他的团伙,将他的影响彻底消除,这样自己才能安心。
张廷玉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一时间想不到好的对策,于是只能暂时等等看。
这一等,乾隆帝就又开始搞事情了,为了表达对张廷玉的爱惜,他下令可以按照宋朝宰相文彦博的案例,让张廷玉“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
纵观朝野,能享受这样的待遇的人,恐怕也只有张廷玉了,张廷玉却如坐针毡,他知道自己多在朝堂待一天,就多一份危险,搞不好最后鸡飞蛋打,非但自己不保,还会牵连甚众。
所以,张廷玉决定尽快离职,他能接受因此带来的损失,只要保住性命和家人即可。
于是,张廷玉多次上述请求辞职,理由一个比一个难以拒绝,乾隆帝却只回了他一句“武侯可以鞠躬尽瘁”,言外之意是张廷玉为什么不学诸葛亮。
张廷玉当然不能学诸葛亮了,因为乾隆帝不是刘备,更不是阿斗,不可能无条件信任他。
那么,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那就是通过自污的方式,让乾隆帝处理自己,并且尽最大保全更多人。

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天,北京的天气格外寒冷,张廷玉一大早就入宫面见乾隆帝,跪在地上哭着请求乾隆帝允许他退休,他边说便咳嗽几声,身体还时不时发颤,看起来确实病得不轻。
乾隆帝见此场景,自然无法继续挽留,但又不想就此放过张廷玉,便答应让张廷玉以原官致仕。
如此一来,张廷玉退休的目的就达到了,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只要他的团伙还在,乾隆帝就不会真的对他放心,依然可以想办法对付他。
所以,张廷玉决定给乾隆帝卖几个破绽,让乾隆帝顺势处理一些人,这个破绽不能太小,因为太小就达不到效果;也不能太大,因为太大了会将自己和大家陷入到危险的境地。
拿捏好分寸,可以让乾隆帝发怒,但又不至于失去理智,是张廷玉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就在乾隆帝答应张廷玉退休的当天,张廷玉以一种近乎逼迫的方式,让乾隆帝立下自己死后可以配享太庙的凭证。
乾隆帝认为张廷玉属实有些过分,这明显是不信任自己,但考虑到张廷玉在朝中的地位,最终选择了忍耐,还真就拟了手诏,申明了雍正帝的成命,并赐诗以安其心。
张廷玉出宫之后,见这一招没有激起乾隆帝的怒火,便决定再来一招,要更直接一点,得从军机处着手,挑动一下乾隆帝的神经。

按照官员退休要上谢表的惯例,张廷玉也写了一封谢表,但他故意不亲自入宫,而是借口身体不舒服,让儿子张若澄代替自己入宫。
乾隆帝当然很生气了,张廷玉昨天还入宫了,今天怎么就不行了?于是下旨让张廷玉说明情况,由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负责传达。
但是,第二天一大早,还没等旨意下达,张廷玉就跑到宫中说明了情况,解释说是自己生病了才没有亲自入宫的。
这就让乾隆帝疑惑不解了,圣旨还未下达,张廷玉怎么就知道了,难道有人泄露了旨意?
很快,乾隆帝就察觉到了问题所在,傅恒是自己的小舅子,自然不会干这种事,但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得意学生,除了他不会有别人!
事实上,汪由敦之所以这么做,是张廷玉在背后指使的。
张廷玉可是军机处的创办者,岂能不知道军机处的规矩,那他为何要汪由敦泄露旨意呢?
一般而言,皇帝如果有旨意,会下达口谕或者草诏,再由军机处拟旨,皇帝盖章之后下达执行。
张廷玉之所以要绕过军机处,故意让乾隆帝知道是有人通风报信,就是为了给乾隆帝一个清理军机处的机会。
那么,汪由敦为何肯给张廷玉通风报信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即便他不通风报信,迟早也会被清理出军机处,甚至结局可能更惨。
如果按照张廷玉的办法去做,顶多是失去军机大臣的头衔,他的其他职务,诸如吏部尚书、左都御史等,却都能保留。

正如张廷玉所料,乾隆帝果然发火了,但鉴于这事并不太大,所以只将汪由敦调离军机处,张廷玉则被剥夺伯爵爵位,退休待遇也不能按照原官来算,并且不能离开京城。
乾隆帝不让张廷玉离京,就意味着他对张廷玉还不完全放心,他是想看看张廷玉下台后,张廷玉的团伙们会干什么。
这一点,张廷玉当然也做了安排,很快他的门生故吏就纷纷纷纷上书对其进行弹劾,要求乾隆帝罢去他配享太庙的待遇。
如此一来,张廷玉就与门生故吏做了切割,乾隆帝却看得一头雾水,怎么会是这么个结果?
既然张廷玉已经成为孤家寡人了,乾隆帝便认为自己也没必要下死手,于是下旨给张廷玉,除了爵位之外,张廷玉的其他待遇照旧执行。
张廷玉见事情发展到这里,算是比较圆满了,不但将损失降到最小,牵扯面也不是很大,总体而言是比较平稳的。
既然目的达到了,就是时候回家养老了,于是张廷玉开始打包行李,打算向乾隆帝辞行后就走。
但不巧的是,那时候乾隆帝的皇长子永璜刚好去世了,张廷玉是永璜的师傅,理应在葬礼结束后再离开京城。
张廷玉归心似箭,又认为京城不能久待,以免再生变故,于是刚过初祭就上书请求归乡。

张廷玉料想,虽然自己这时候要走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总不是什么大事,无非受些责骂罢了。
但是,乾隆帝的反应却很大,竟然召集六部九卿讨论如何处理张廷玉,最终张廷玉被“罢配享,免治罪”,然后放其离开。
这还没完,等到张廷玉回到家乡了,乾隆帝又将他已经死掉的亲家朱筌牵扯到吕留良案当中,并给朱筌安了很多其他罪名,还说“朱筌如此狼籍婪赃,明系倚恃张廷玉为之庇护”。
于是,乾隆帝先是下旨让张廷玉退回所有御赐之物,紧接着又让人查抄了张廷玉的家,结果除了一万五千两白银之外,其他什么也没发现。
很显然,张廷玉是个清官,也没有跟谁勾结,所有指控都查无实据。
这其实不是张廷玉的严重误判,而是乾隆帝的借题发挥,但乾隆帝不是想把张廷玉怎么样,其目的在于威慑张廷玉及朝臣。
既然乾隆帝使出了帝王之术,那张廷玉当然无从预知了,所以遭受了一次惊吓。
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乾隆帝对张廷玉的“罪名”进行了定性,但都是含糊之词,说张廷玉既然“身受三朝厚恩”,且膺配享太庙之旷典”,就应该“鞠躬尽瘁,不忍言去”,其罪在“思归荣乡里,于君臣大义遂恝然置之不问”。
对张廷玉的最终处罚是,除了上缴的御赐之物外,另外再缴纳20万两白银的罚款,至于查抄的府邸则退回,配享太庙的待遇依然保留。
到这里,张廷玉才彻底安全着陆,而乾隆帝的目的也达到了。

虽然张廷玉晚年遭受了这么多波折,但他的“作死”其实是非常值得的,他通过不断折腾达到了安全着陆的目的,去世后乾隆帝也确实让他配享太庙了。
这一切,都是基于张廷玉对乾隆帝的了解,他知道乾隆帝跟雍正帝有很大的不同,雍正帝可以为了天下万民牺牲一些权力,但乾隆帝却相反,宁远牺牲他人,也要让自己获取更多权力。
乾隆帝继位之初,就面临张廷玉、鄂尔泰两方势力的分权,内心是极其忌惮的,却在表面上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
张廷玉对这一切洞若观火,他知道乾隆帝的隐忍是为了日后的爆发,所以他必须采取措施,不然只能是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远的不说,就说清朝吧,有几个辅政大臣有好下场?康熙帝时期的四大辅臣还历历在目,更何况张廷玉还是汉人,就更得提前谋划了。
但是,想要功成身退是很难的,只能做出一些牺牲,于是就有了张廷玉的不断折腾,但只要能保全大家的性命,其他的都不重要。
最终的结果是,张廷玉不但保住了性命,而且消除了乾隆帝的猜忌,他留在朝中的亲信,大多得到了乾隆帝的重用(当然这些人都与张廷玉做了分割),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处在高位,都是侍郎、尚书级别的高官。

从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开始,祖孙三代苦心经营,前后辉煌了近百年,能做到如此,没有大智慧是不行的。
反观鄂尔泰,即便他死掉了,其党羽依然遭到乾隆帝的打压,比如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时候,乾隆帝就借着“坚磨生诗抄案”,将他撤出贤良祠,并将他的两个亲信胡中藻和鄂昌给处死,从而彻底消除了他这一派的势力。
至此,乾隆帝完成了对朝堂的彻底改造,皇权大大加强,形成了一套以君主为核心的官吏系统。
鄂尔泰的身后事如此凄凉,再一次证明了张廷玉晚年的选择是对的,所谓伴君如伴虎,尤其处在高处时,更应该看到危机,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事实证明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