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的灭亡:拥兵数十万的张献忠,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给玩死的?

醉波看过去 2025-02-11 18:50:33

1644年11月,张献忠在成都登基称帝,建立大西政权,此时他拥兵数十万,手下猛将如云,仓库堆积的钱财如山,实力强大无比。

但诡异的是,仅仅一年多之后,张献忠就丢失了四川大部,被迫逃离四川前往陕西,结果在西充被豪格一箭射死。

从巅峰到死亡,张献忠的灭亡实在太快,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这一切怪不得别人,就是张献忠自己太作,一步步把自己玩死了。

1606年9月18日,张献忠出生于陕西定边县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四天后李自成出生于延安府米脂县。

这两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显山露水,日后却搅动了明末风云。

天启年间,陕西地区爆发了严重的干旱和蝗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腐败的朝廷对此却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死去。

为了活下去,百姓们决定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正式爆发。

1627年,以府谷的王嘉胤、王自用暴动作为导火索,陕西各地农民起逐渐呈现燎燃之势,宜川王左挂、安塞高迎祥、洛川张存孟、延川王和尚、汉南王大梁等相继起义。

不久,李自成在米脂发动起义,加入了高迎祥的起义军。

1630年,24岁的张献忠聚集十八寨农民起义,自号“八大王”,加入王嘉胤起义军。

张献忠从小就不安分,年轻时曾当捕快,后因事被革职,从军之后又屡犯军法,差点就被斩首。

因为在明朝混不到一口饭吃,快活不下去的张献忠最终走上了起义这条路。

与其他起义军将领出身泥腿子不同的是,张献忠小时候读过书,有些文化水平,而且其人足智多谋、果敢勇猛,还接受过军事训练,有较强的军事才能。

因为这一缘故,张献忠很快就崭露头角,他率领起义军征战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立下赫赫战功,手下军队也发展到数万人。

1633年,在经历了明军的讨伐之后,许多起义军首领战死,张献忠成为以高迎祥为首的“十三家”之一。

1635年,在洪承畴的坐镇下,明军对起义军的围剿加剧,起义军被围困在河南,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冲出包围圈,十三家起义军在荥阳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决定分兵突围,张献忠和李自成跟着高迎祥出东路,目标直至中都凤阳。

这是一次存亡之战,张献忠的表现让所有人感到震惊,他率领部队一路披荆斩棘,杀得明军片甲不留,更是不到半天就攻克凤阳,杀二万明军,击毙守将朱国正等人。

为笼络人心,张献忠把战利品和府库的粮食分发给农民,许多人因此加入起义军;他又派人摧毁了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并派人发掘凤阳皇陵,把朱元璋祖父的坟给挖;同时他还杀掉了凤阳的所有富户,将所得钱财充作军饷。

得知消息的崇祯帝悲愤交加,连忙派遣军队镇压张献忠,但依然无法阻止张献忠。

此后,张献忠采取“远程奔袭、声东击西”的策略,辗转南北多个省份,专挑明军薄弱处下手,最终打破了明军的围剿,部队发展到十几万人。

明军屡次围剿失利,朝廷对此进行了反思,认为农民军流动作战,全面围剿难以成功,于是改为重点分区进攻,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负责中原地区,洪承畴则负责西北,两人相互协作,合力围剿农民军。

这一策略的改变,很快就取得了效果,起义军被彻底打乱,高迎祥战死,李自成在潼关以西艰苦鏖战,张献忠在潼关以东也遭受了巨大打击。

1639年,在明军的打击下,李自成兵败逃入商洛山,刘国能等起义军首领在河南归顺朝廷,张献忠陷入到孤军奋战的境地,差点就战死沙场。

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假意投降明朝,此时他手下只剩下四万人了,但保留了独立性,并不接受朝廷调遣。

至此,农民起义军陷入低谷,如果不出意外,彻底被剿灭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就在这个历史关键时刻,清军铁骑绕过关宁防线,频繁入侵明朝,崇祯帝便将主力调往辽东以巩固边境防守。

趁着这个间隙,李自成从商洛山杀出,在河南收集了数万流民,很快就声势大振,张献忠也趁机反叛明军,农民起义的烽火再次燃遍中原。

熊文灿得知消息后,连忙派遣左良玉、罗岱等人前往镇压,却在房县中了张献忠的埋伏,结果大败而归。

崇祯帝怒不可遏,将熊文灿撤职之后,改由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师,再次对农民起进行大规模围剿。

杨嗣昌的“四正六隅”战略

杨嗣昌作战襄阳,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发兵十万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

张献忠很聪明,用以走制敌、避实击虚、出没无常的战术应对明军,同时加强情报搜集,派遣大量士兵扮作商人小贩,四处打探明军动向。

因为这一缘故,明军始终无法找到张献忠,而张献忠却总能对明军实施突然袭击,取胜之后又迅速撤离,形影飘忽不定,明军为此苦恼不已。

但是,张献忠还是阴沟翻船了,他在枸坪关遭到左良玉的痛击,被迫入川作战,之后又在太平县遭到左良玉和郑崇俭的夹击,结果损失惨重。

更要命的是,湖广、陕西和四川的明军也追击而来,张献忠在败退途中,又被左良玉围困在兴安归州山。

值此生死存亡关头,张献忠灵机一动,他知道左良玉与杨嗣昌向来不和,于是派人对左良玉进行重金贿赂,同时告诉左良玉:

献忠在,故公见重。公所部多杀掠,而阁部猜且专。无献忠,即公灭不久矣。

左良玉深以为然,于是开了个口子放走张献忠,张献忠便挺进四川,打破了杨嗣昌的围剿计划。

此后,张献忠在四川转战数月,又突然遁入湖北,对湖北的明军发起突然袭击,并一举攻克了襄阳。

为了报复杨嗣昌,张献忠杀掉襄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杨嗣昌得知后,自知罪责难逃,于是自杀而死。

杨嗣昌死后,崇祯帝让丁启睿接替,继续对农民军实施围剿,在丁启睿强势进攻下,张献忠损失十分惨重,被迫投靠李自成。

那时,李自成实力强劲,认为张献忠损失过大,理应听从自己指挥,便打算改编张献忠的部队。

张献忠当然不干了,便脱离李自成独自发展。

不久后,明朝对起义军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不再将元气大伤的张献忠当做重点打击对象,转而全力攻打李自成,这就给了张献忠难得的发展机会。

趁着明军与李自成激战之时,张献忠转战安徽和湖北等地,在麻城召集了数万士兵,之后迅速占领武昌,在杀掉富可敌国的楚王朱华奎之后,得到了大批金银财宝,他拿出六百万两银子继续招兵买马,部队发展到二十万人。

在武昌,张献忠自称大西王,建立大西政权,没多久李自成也在襄阳称王,建立大顺政权,两人的矛盾加剧。

不久,朝廷命令左良玉收复武昌,加之李自成虎视眈眈,张献忠便放弃武昌,南下攻打湖南,很快就攻克了岳阳、长沙等地,并击败了追击的左良玉,还招降了不少明军官兵。

尽管张献忠击败了左良玉,但他与左良玉的拉锯战,让他意识到建立稳定后方基地的重要性,不然一直四处流窜,总不是办法。

张献忠认为,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是割据称王的绝佳之地,于是率军再入四川。

张献忠入川后,击败四川总兵秦良玉,连克梁山、涪州和泸州等地,并占领重镇重庆,杀瑞王朱常浩、四川巡抚陈士奇等人。

1644年7月,张献忠兵分三路攻打成都,成都的蜀王朱至澍坐拥金山银山,比朱常洵还富有,却是个守财奴,就是不拿钱出来犒赏将士,导致士气低沉。

只花了三天,张献忠就攻克了成都,朱至澍被迫自杀,其财产都被张献忠所得,拒不投降的四川巡抚龙文光、巡按御史刘之渤等四川主要官员几乎都被杀死。

之后,张献忠派遣四位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攻打四川各地,很快就占领了四川全境。

至此,张献忠的实力达到巅峰,占有湖南,湖北南部,广东、广西北部和四川,拥兵数十万,手下猛将如云,称帝的条件已经成熟。

1644年10月,张献忠在成都登基称帝,国号大西,改元大顺。

比较巧的是,李自成的国号就是大顺,而张献忠却改元大顺,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的。

就在张献忠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李自成的日子却不好过,1644年山海关大战之后,他就成了清军的重点打击对象,不到两个月,大顺控制的山西、河南等地就被清军所得。

而在同年底进行的至关重要的潼关大战中,李自成因为自断臂膀,杀掉了谋士李岩而导致士气低沉,结果败给了清军,之后一退再退,屡战屡败。

清军入关来势汹汹,对于农民军而言,明军不再是主要敌人,强大的清军才是。

因此,南明和各路起义军想要生存下去,就应该联手对付清军,建立统一战线,将汉人团结起来对抗满人。

但是,无论是南明也好,还是李自成、张献忠也罢,似乎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都选择了错误的路线。

就拿南明来说,从它刚建立开始,就对农民起义军充满敌意,竟然制定了联合清朝消灭农民军的基本国策。

而李自成和张献忠对南明也没有好感,且相互之间矛盾很深,之前就已经决裂。

李自成败退之后,为了找到容身之所,也想到了四川,于是出兵攻打四川,张献忠好不容易夺取了四川这块根据地,岂容他人插足,于是率军北上,将李自成给赶跑了,李自成退守荆襄。

张献忠大军出征,李自成却不禁打,这让他觉得不过瘾,于是发兵攻打汉中,试图扩充地盘。

然而,就在张献忠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之时,后院却失火了,四川快要不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张献忠虽然占领了四川,但被他击败的明朝将领曾英、李占春、于大海、王祥、杨展、曹勋等人却没有离开,而是盘踞在四川各地,他们联合地方士绅和地主武装,暗中招兵买马,准备伺机反攻张献忠。

再加上,南明对四川也有觊觎之心,于是任命了许多官员前往四川,这些官员潜入四川,也召集了一帮人马,隐藏在四川各处,随时准备对张献忠发起进攻。

当张献忠在汉中激战之时,这些武装力量便趁机发起反攻,很快就占领了四川大部,张献忠能够控制的只有川西平原了。

大西立国才半年,为何这么轻易就被击败呢?问题其实出在张献忠自己身上。

事情是这样的,张献忠刚建立大西的时候,为了展示自身良好形象,他积极开科取士,还赦免赋税,同时为大西军制定了许多严格的军规,其中有一条是不准“擅取本土妇女为妻”,即禁止大西将士娶四川女人为妻,这是为何防止有人抢掠妇女。

这个规定乍一看,一点毛病都没有,毕竟大西军将士大多都是农民出身,军纪比较差,此前没少烧杀抢掠,张献忠约束部众,可以避免四川妇女遭受迫害,也有利于大西政权长期统治四川。

但是,张献忠却忽略的一个事实,那就是他手下的将士不是四川人,在四川也没有妻儿,如果不让他们娶四川女人为妻,他们就不会舍命保卫四川。

事实上,张献忠进入四川时,就曾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等到他进入四川之后,由于他们在四川没有组建家庭,所以都思念家乡,想要离开四川,没人把四川当作久留之地。

另外,张献忠本就对富人十分仇视,他称帝之后,制定了许多政策针对四川的地主乡绅,结果导致了地主乡绅的仇视,纷纷对南明或者前明将领进行资助。

因为以上两点,当四川出现变故的时候,留守的大西军遭到了猛烈进攻,许多将士都没怎么抵抗就逃走了。

张献忠得知消息后,火速率军回援,出兵镇压各地反对武装,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地盘却越打越小。

之所以地盘越来越小,是因为大西军将士普遍不把四川当家,他们反而相想念之前那种自由自在的日子,到处抢钱抢女人,过得多滋润,犯不着在四川跟人拼命,打不过就跑,保命要紧。

张献忠见四川快待不下去了,就再次将目光投向李自成,那李自成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

李自成退守荆襄之后,清军很快就打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那就是放弃荆襄,南下与南明抢地盘。

当然,放弃荆襄也有李自成的不得已,因为南明也在对付他,为此在江北四镇布置了兵力,还在武昌驻扎了左良玉,合计有十几万兵力。

如果李自成不离开荆襄,万一被清军和南明军夹击,那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倒不如放弃荆襄全力攻打相对较弱的南明,或可在南方占据一席之地,再来与清军抗衡。

但是,李自成离开荆襄后,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一路被清军追赶,最终于1645年5月在湖北九宫山被杀,不久后清军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

这一切来得实在太快,张献忠都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此时他在四川能控制的只有十几个州县了,他还有被各方敌对势力合围的巨大风险。

张献忠当然不傻,当即决定突围,他能去的只有两个地方,即川南和川东。

但是,张献忠很快就发现,川南和川东存在大量南明军队,总人数达到了十万人,他们是来跟张献忠抢地盘的。

此时,张献忠又陷入到困境当中,着急的得失去了理智,竟然派人对周边州县进行屠杀,目标不仅限于地主乡绅,平民也包含在内,理由是百姓不支持他,留着也没什么用。

张献忠的这种做法,毫无疑问遭到了部下的反对,在外征战的孙可望得知此事后,痛心疾首地大呼道,“屠杀百姓,以致有王无民,何以为国!”

张献忠的这一举措,让大西军在四川彻底去世了立足的根本,大西军也人心惶惶,斗志全无。

1646年年初,清军任命豪格为主帅,会同吴三桂的汉军,对陕西、四川等地发起进攻。

4月,豪格进军汉中,派遣鳌拜作为先锋,先行攻打四川,张献忠战败退回成都。

得知清军正在攻打张献忠,四川各地南明诸将纷纷趁机向成都发起进攻,张献忠腹背受敌,打算放弃成都,向北突围到关中。

这个时候,大西军可以说惶惶如丧家之犬,为了鼓舞士气,张献忠干了一件猪狗不如之事,竟然杀掉了自己的妻妾和所有儿子,然后对四个养子说,我把自己的儿子杀了,以后江山就是你们四人的,要是哪天我死了,你们就要去投奔大明吧!

张献忠的四个养子当然不是傻子,知道张献忠是在用亲儿子的命换他们的忠心,却没有一个人敢戳穿。

此后,张献忠将军队分为四部分,每个养子统帅十万人,然后走水路向陕西进发,但刚出成都就遭到南明军队的阻截,在损失数万人之后突围而出。

战斗中,张献忠在四川搜刮的金银财宝,不幸沉入岷江江口,几百年后沉船被打捞上来,发现了大量金银财宝,各种宝贝达到了7.6万件。

在南明身上吃了大亏之后,张献忠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他认为随军家属影响了行军速度和军队战斗力,于是下令将屠杀家眷,又有数万人被杀。

这么一来,大西军就变得更加混乱了,不满张献忠的人越来越多,就连他的几个养子,都巴不得他早点死。

11月,因劝说张献忠不要滥杀而遭到责备的大西将领刘进忠,在投降清军之后,将大西军的虚实和盘托出,豪格便命令鳌拜火速出击,寻求与大西军的决战。

不久,鳌拜就在西充凤凰山发现了大西军的踪迹,豪格很快就率领大军赶来,与大西军展开了一番大战,大西军损失惨重。

张献忠原本坐镇中军,得知前线战败,便感到十分着急,于是跑到江边观察对岸清军,不料被刘进忠看到了,刘进忠对豪格说,“此八大王也!”

(张献忠)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将临河视之。

豪格也不含糊,当即张弓搭箭,一箭就射中了张献忠,张献忠当场死亡。

张献忠死后,在孙可望的率领下,大西军摆脱了清军,之后他带着大西军转战西南,最终与南明政权联合,掀起了又一波抗清高潮。

张献忠从建国到覆灭,仅仅一年多时间,期间他做了太多错误决策,最终导致了自身灭亡,纯粹是咎由自取。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