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争中清军的损失有多大?看看阵亡的勋贵名单,真是触目惊心

醉波看过去 2025-02-10 18:48:33

乾隆时期,清朝与缅甸爆发了一次战争,战争的起因是缅甸榜贡王朝强大之后,征服了周边许多国家和部落,还将触手伸向云南境内的土司,土司们不愿意缴纳贡赋,它便出兵入侵云南,杀了不少官兵和百姓。

起初,战争只是边界土司之间的冲突,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演变为清缅两国精锐主力的对决。

清朝当时正处在鼎盛时期,国库充盈,军力强大,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与缅甸进行的四次战事中,清军竟然全部战败。

更让人惊讶的是,清军方面因战争而死亡的勋贵之多,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而且战争中清军的非战斗减员,竟然比战斗减员还要多。

清军之所以战败,不在于自身实力不行,而在于对缅甸实力的误判,乾隆帝自以为缅甸这个“南荒小夷”,不是作为天朝上国的清朝的对手,所以做了许多错误决策。

殊不知,当时的缅甸可是新兴的东南亚霸主,刚刚消灭暹罗、吞并老挝,横扫东南亚,正是国力强大、士气旺盛之时。

一、清朝为何要攻打缅甸?

缅甸是与我国云南接壤的一个东南亚国家,历史上与中国有过许多交流,元朝时期开始成为我国藩属国。

明朝建立后,继承了与缅甸的藩属关系,在云南和缅甸实施土司制度,但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缅甸的野心也被激发,开始对我国西南边陲进行逐步蚕食。

万历时期,明朝与缅甸打了一仗,结果缅甸战败,老实了一段时间。

南明时期,缅甸曾对永历政权进行过帮助,等到清朝建立之后,与缅甸的关系就停滞了,双方几乎没什么往来。

随着清朝逐渐走向强盛,东南亚地区的老挝、安南、暹罗等国,先后成为清朝的藩属国,缅甸也顺应形势,于乾隆时期向清朝称臣,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但好景不长,缅甸国内发生政变,贡榜王朝崛起,取代了原来统治缅甸的东吁王朝,东吁王朝王室成员寻求清朝的庇护,乾隆帝采取了避让策略,原因是他不想干涉缅甸内政。

说白了,谁统治缅甸,乾隆帝不关心,只要缅甸臣服清朝就可以了,但他不知道的是,新兴的榜贡王朝,野心实在太大。

榜贡王朝统治缅甸后,开始频繁对外征战,几乎横扫整个东南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东南亚的霸主。

不过,由于当时信息闭塞,所以清朝对榜贡王朝以及东南亚局势的变化,并不那么了解,还把缅甸当做一个弱小的国家来看待。

缅甸强大之后,认为可以跟清朝掰手腕了,于是向云南以及缅甸境内那些选择臣服清朝的土司勒索钱财,结果遭到拒绝。

缅甸十分恼火,于是怂恿境内的土司率领2000人入侵云南,与云南土司发生火拼,杀了不少土兵和平民,抢了大量钱财而逃。

云南土司也不是好惹的,于是渡江进入缅甸追击,杀了不少缅甸兵,但因为云南地方官员不想事态扩大,于是选择息事宁人,竟然杀掉了云南土司以安抚缅甸方面。

缅甸却不知收敛,榜贡王朝多次派遣军队,并联合地方土司军队入侵云南,给云南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清缅冲突逐渐升级。

乾隆帝得知消息后,误以为进入云南的只是缅甸境内的土匪(这是情报传递失误造成的),结果影响到了他的决策。

为了解决事端,乾隆帝任命刘藻担任云贵总督,让其以武力解决缅甸土匪,于是清缅战争以清朝剿匪的形势展开。

刘藻是一介书生,并不懂得军事,他也不认为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一场战争,所以十分轻视,结果自然是悲剧了。

1764年7月,缅甸军队在抢掠一番之后回国,刘藻派兵追击,在逮捕五人之后,就上报说“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

然而,到了第二年十月,缅甸就再次入侵云南了,而且这一次规模空前,达到了五六千人,很快就击败了西双版纳的土司,并发文告知清朝,宣布西双版纳为缅甸国土。

刘藻得知消息后,这才知道入侵云南的是缅甸正规军,于是连忙派遣3000绿营兵前往镇压,结果损失惨重。

乾隆帝得知消息后大怒,以谎报大捷的罪名将刘藻革职,降为湖北巡抚,留在云南效力,不久清军再次战败,刘藻因为忧惧而自杀身亡,他也是第一个因为清缅战争而死的勋贵。

二、清军屡战屡败

1766年2月,乾隆帝将他十分器重的大学士、陕甘总督杨应琚调往云南,担任云贵总督,主持对缅甸的战争。

在乾隆帝看来,缅甸不过是个小国,用云南一省的兵力对付就足够了,所以他并未从别处调兵。

当时,云南的兵力主要是绿营兵和土司兵,以绿营兵为主,大约有三万多人,别看人数不少,但这些兵没怎么打过仗,军事素养不高,器械也不精良,战斗力其实很差。

杨应琚抵达云南后,调遣一万五千绿营兵攻打缅军,缅军见清军人多势众,于是选择撤退,而清军则趁机攻入缅甸,占领了整欠和孟艮两个土司的辖区。

别看清军一路取胜,殊不知缅军采取的是坚壁清野的策略,所以清军实际并无太大战功。

然而,云南地方官员大多被表面上的胜利所蒙蔽,对缅甸主战的呼声很高,虽然也有人认为缅军声势浩大,不应盲目开战,但都被主战的声音淹没。

决策权当然在杨应琚手里,他对缅甸的形势十分不了解,误以为缅军弱小,人数也不多,只需要万余绿营兵就可击败。

于是,杨应琚率领一万五千余绿营兵,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向缅甸发起大举进攻,一路上招抚缅甸地方土司。

事实上,当时杨应琚并未得到乾隆帝允许开战的圣旨,他只是在云南当地热衷立功的官员的蛊惑下出征的。

当时,缅甸正在与暹罗交战,牵扯了不少兵力,但能够应对清军的兵力其实也不少,而且大多是身经百战的将士,士气高扬,装备精良,又是以逸待劳,其实是有优势的。

在缅甸新街,清军与缅军第一次交战了,双方激战四日,互有损伤,但清军首先感到不支,开始安营扎寨,避战不出。

清军之所以打不赢缅军,还在于战斗力差,对缅甸的环境不熟悉,且缅军使用的武器很先进,配备了大量从东印度公司购买的燧发枪,火力和射速都比清军强。

新街一战,清军虽然战败,却谎报杀敌六千,之后清军又多次与缅军交战,结果依然战败,而清军却多次谎报战功。

1767年3月,清军的粮道被缅军切断,彻底失去了继续征战的可能,于是退回国内,缅甸顺势反攻云南,清军再次战败。

得知消息的乾隆帝愤怒异常,在查清事情的真相之后,以虚报战功的罪名勒令杨应琚自杀,清缅战争第二次战事结束。

很快,乾隆帝就任命明瑞为云贵总督,主持对缅甸的战争。

明瑞出发前,乾隆帝召集军机处人员进行了商议,普遍认为清军战败是因为绿营兵太弱,绿营兵战败不等于缅兵战力强大,又分析认为缅军不过万余人,只需要调集两三万主力即可消灭。

乾隆帝甚至想好了占领缅甸后如何治理,他还派人告诉暹罗,一旦缅甸战败,缅王逃亡暹罗,暹罗必须逮捕交给清朝。

殊不知,当时暹罗已经灭亡了,领土全部被缅甸占领。

抱着对缅甸的轻视态度,清缅战争的第三次战事爆发了,明瑞率领二万五千八旗、绿营主力,再次向缅甸发起了进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二万五千清军当中,包含三千八旗王牌骑兵,他们参与了乾隆时期多次大规模战役,可以说是身经百战,战功赫赫,是绝对的清军主力。

对于清军的再次进攻,缅甸方面十分重视,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缅兵武器以火器和镖子为主,没有甲胄和弓矢,不擅长平地野战,加之清军八旗骑兵很强悍,所以在第一次交战中,缅军遭遇了失败,但损失并不大,只战死数百人。

此后,清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缅甸首都阿瓦附近,缅军开始改变策略,开始坚壁清野。

这时,缅甸与暹罗的战事已经彻底结束,主力部队回归国内,总兵力达到了五万人之多,但缅军却不断示弱,诱导清军追击,最终将清军引诱到了包围圈,清军的粮道也被切断,陷入到困境当中。

一万人对五万人,清军的胜算当然不大,明瑞也意识到清朝对缅甸的判断出现了重大失误,于是不再恋战,而是组织突围。

在为期数日的突围战当中,清军始终无法彻底摆脱缅兵的追击,损失极其惨烈,主将明瑞身受重伤,为了不拖累大部队,选择吊死于树下。

除了明瑞之外,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总兵李全中、大将观音保等多位高级官员都战死沙场。

最终,清军以损失数千人的代价逃出包围圈,辗转回到国内,乾隆帝听闻明瑞大败、身亡的的消息后十分悲愤,将畏敌迁延不前的北路军主将额尔登额、云南提督谭三格等人处死。

至此,清缅战争的第三次战事结束,此战中缅军人数众多,又采取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正确战略,最终将清军击败并驱逐出境,取得了一场大胜。

三、清缅最终决战

明瑞军大败之后,乾隆帝逐渐了解到了东南亚的局势,对缅甸的国力、军力也有了充分了解,意识到缅甸是东南亚新兴霸主,便不敢再轻视。

为了给阵亡的清军将士报仇,也为了挽回清朝颜面,乾隆帝决定发起第四次次战事,这一次他拿出了王牌,任命小舅子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

同时,乾隆帝给了傅恒8500名八旗、汉军精锐将士,再加上已经在云南的清军,总数达到了三四万人之多。

出征之前,鄂宁亲自奔赴云南进行了考察,写了份报告交给乾隆帝,提出了“办马、办粮、行军、转运、适应”等五个难处,结论是清军没有胜算可言。

再加上,清朝连续三位总督或被杀或战死,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实在不适合再兴战事。

然而,乾隆帝坚持灭掉缅甸,傅恒便于1769年2月出征了,为此他还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将自己的甲胄送给傅恒,表达了自己的殷情期望。

傅恒抵达云南后,制定了“水陆并进、直捣缅甸都城阿瓦”的军事计划,得到了乾隆帝的批准,为此他花了几个月时间秘密打造了数百艘战船。

7月,傅恒将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他率领,一路由阿桂率领,两路大军南北并进,目标直至新街和老官屯。

这一次,缅军再次采取的坚壁清野的策略,所以傅恒军行进一千余里,除了收服一些缅甸地方土司之外,没有遇到任何阻拦。

不过,这不代表傅恒进军很轻松,清军其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除了道路艰险、粮草供应不及这两件事之外,最让他头疼的是缅甸的气候。

惟途间忽雨忽晴,山高泥滑,一马倒,则所负粮帐尽失,军士或枵腹露宿于上淋下湿之中,以致多疾病。

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历史上缅甸一直多瘴气(疟疾、痢疾、脚气病等的总称),缅人当然十分适应,但清军却不适用,所以许多将士病倒而得不到救治,最终死在半路上。

10月初,傅恒和阿桂各自击败缅军水师之后,最终在新街汇合。

当时,清军征讨缅甸的消息已经传出来一年多了,缅甸早就将主力集中在新街、老官屯一带了,人数至少在3万以上。

清军这边,虽然出征时有三万多人,但许多都驻守在沿途各地,加之因瘴气而死者不在少数,所以在前线的清军大约只有两万人。

实力对比来看,清军人数少,但更擅长野战,而缅军的长处则是更适应气候;至于武器,清军早就弥补了短板,缅军已经不占优势了。

因此,从整体实力而言,清军已经超过缅甸,因此在新街一战中,清军取得了胜利,杀敌四千余人,称得上是大胜。

但是,形势很快就对清军不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缅军在老官屯江边修建了两座坚固的营寨,互为犄角,易守难攻;

其次,江水湍急且有沙洲,清军水师无法前进,很难组织有效进攻;

再次,日益严重的瘴气,逐渐成为清军最大的敌人,尤其是久居北方的八旗兵,对缅甸的气候极其不适应,许多人都因为感染瘴气而死亡。

清军从10月20日开始攻打老官屯,组织了不下数十次进攻,虽然攻克了缅军一座营寨,但自身损失也很大,总兵德福等人还阵亡了,而且怎么都攻不下缅军另一座营寨。

就这样,清缅双方陷入僵持局面,谁也奈何不了谁,有人建议傅恒,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攻打老官屯,让主力绕道直取阿瓦,但傅恒觉得打不下老官屯太没面子,所以选择拒绝。

11月初,无论是清军还是缅军,都产生了严重的厌战情绪,双方除了零星小战之外,实际上已经停战了。

为何会如此?

因为这仗太难打了,都受不了了。

先说清军这边,清军其实不怕打仗,就怕缅甸的气候,死于瘴气的非战斗减员实在太多了。

一个统计数据是,清军进入缅甸的三万多人,死于瘴气的竟然多达一万八千余人,只剩下一万三千人勉强维持。

师久攻坚,士卒染瘴多物故,水陆军三万一千,至是仅存一万三千。

并且,清军高级将领死于瘴气的人也很多,漕运总督傅显、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副都统永瑞、提督五福和叶相德,都没有战死沙场,而是死于瘴气,实在太憋屈,就连傅恒本人,也因为感染瘴气而病倒。

这么多人死于瘴气,恐怖气氛在清军中蔓延,所以厌战情绪很高。

再说缅军方面,事实上缅王也知道缅甸的国力不如清朝,因此在清军出征之前,他就派人向乾隆帝请求议和,但乾隆帝不答应。

等到清军攻入缅甸,为了对付清军,缅王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国库都快耗光了,还有大量士兵死于战争,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再这么下去,别说当东南亚霸主了,能不能不被灭国,都不好说。

缅军统帅诺尔塔对此有深刻认识,所以他十分赞同议和,厌战情绪一直很高,而他的主张也得到了将士们的认可,毕竟将士们的家乡大多都被清军占领,他们可不想惹急了清军,从而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乾隆帝和缅王又何尝不知道这仗打不下去了,但都碍于面子,不好开这个口。

于是,在没有取得各自君主同意的情况下,傅恒和诺尔塔达成了议和,互赠礼物,释放战俘,然后各自撤军回国,算是体面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四、清军的损失有多大?

傅恒撤军回国之后,于第二年二月回到北京,但仅仅两个月之后,他就因为瘴气而死亡,他也由此成为因为清缅战争而死亡的最后一位勋贵。

傅恒的身份可不简单,姐姐是乾隆帝的爱妻富察皇后,他本人文才武略,是乾隆帝十分倚重和宠信的一位大臣,担任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爵位是一等忠勇公,曾参与平定大小金川和准噶尔,是清朝的国之柱石。

这样一个人,却在不到五十岁的时候就死于清缅战争,着实可惜。

清缅战争一共持续了七年,乾隆帝先后投入了数万大军,花费了911万两白银,最后草草收场,啥也没有得到,缅甸甚至没有向清朝称臣。

此战当中,清军的损失及其惨重,因为战争死亡的总兵以上勋贵,包括军机大臣、大学士、总督、巡抚、将军和总兵等高级官员,达到了十几位之多,死亡的总兵以下将士就更多了。

可悲的是,这些白白牺牲的将士,大多都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瘴气,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当然是乾隆帝了,对缅甸的误判,以及他的好大喜功和决策失误,才是悲剧的根源。

清缅战争结束之后,清朝与缅甸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张,进行了持续的外交战,清朝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所以停止了双方贸易,还时常扣押缅甸使者;而缅甸也对清朝继续占有缅属土司而感到十分不满,多次在国书中出言不逊,还扬言要攻打清朝。

在两国的纷争中,最受伤的当然是边境百姓了,他们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波及,很多人都难以生存下去。

当然了,清缅战争对东南亚的政治格局也造成了极大影响,缅甸被清朝削弱之后,暹罗在郑信的带领下击败缅军,最终得以复国。

一直到清缅战争结束十年之后,在清朝及其附属国的威慑下,缅甸主动臣服清朝,正式成为清朝的附属国,从而减轻了清朝战败的尴尬,被乾隆帝写入十全武功。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