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1389年~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人。明朝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他一生著述甚丰,对程朱理学多有体会和发展,死后入祀孔庙,成为后世儒学弟子之模范。

春日即事 明 · 薛瑄
一夜东风柳穗柔,晓来红日在帘钩。
少年两两鸣鞭过,唯见香尘扑马头。
诗歌开篇便以“一夜东风柳穗柔”描绘出春风吹拂下柳树的新姿,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柳穗的柔软象征着春天的温柔与细腻。“晓来红日在帘钩”一句,则通过红日的出现,进一步烘托出春日的明媚与温暖。红日透过帘钩的细节描写,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少年两两鸣鞭过”一句,将读者的视线从自然景色转向人物活动。少年的出现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他们骑着马、挥动马鞭的形象,展现出青春的朝气与奔放。“唯见香尘扑马头”一句,通过马蹄扬起的香尘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少年骑马的场景。香尘扑打在马头之上,既表现了马匹的奔腾与力量,又增添了画面的诗意与美感。
诗歌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少年骑马的活动,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春天的美好瞬间,并将其定格在诗歌之中。同时,少年骑马的场景也寄托了诗人对青春与活力的向往与怀念之情。这种情感与春日景象相互映衬,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与韵味。

看杨花戏作 明 · 薛瑄
纷纷拂拂雪花香,旋逐回风过粉墙。
坐困绿阴看未足,无端春思正悠扬。
“纷纷拂拂雪花香”:开篇以“纷纷拂拂”形容杨花飘飞的姿态,轻盈而灵动。用“雪花香”来比喻杨花,既表现了其洁白如雪的特点,又赋予其一种芬芳的气息,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旋逐回风过粉墙”:进一步描绘杨花在风中飘飞的情景,它们随着回旋的风儿掠过粉白的墙壁,仿佛在进行一场优美的舞蹈。
“坐困绿阴看未足”:诗人静坐在绿树成荫的地方,静静地观赏着杨花飘飞的景致。这里的“看未足”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无限眷恋和不舍之情。“无端春思正悠扬”:在观赏的过程中,诗人心中无端地涌起一股悠长的春思。这种春思既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也是对生命、对时间的感慨和思考。

桃源晓行 明 · 薛瑄
隔江烟树晓模糊,纵有丹青画不如。
且喜桃源风景好,山行不厌路崎岖。
“隔江烟树晓模糊”:诗歌开篇以“隔江烟树”作为背景,描绘出清晨时分桃源的朦胧美。烟雾缭绕的树木与江水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纵有丹青画不如”:诗人进一步强调这种景致的难以描画性,用“纵有丹青画不如”来表达其独特与美妙。这种夸张的手法更加凸显了桃源晨景的非凡之处。
“且喜桃源风景好”:诗人直接表达了对桃源美景的喜爱之情。这里的“且喜”二字用得极为贴切,既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又体现了其对美景的珍视与欣赏。“山行不厌路崎岖”: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崎岖山路的坦然接受。这里的“不厌”二字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即使路途艰难,也因为有美景相伴而不觉得厌倦。

朝回行堤上 明 · 薛瑄
御沟行处早春回,春水平堤不起埃。
柳绿蒲青无限好,客边襟抱一时开。
“御沟行处早春回”:开篇点明地点和时节,御沟边的早春气息让人感受到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复苏。“春水平堤不起埃”:通过春水静流、不起尘埃的描绘,展现出早春时节的清新与宁静。这一细节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柳绿蒲青无限好”:柳绿蒲青的景致让人心旷神怡,诗人用“无限好”来形容这种美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客边襟抱一时开”:身处异乡的诗人,在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时,心情豁然开朗。这里的“襟抱一时开”不仅指心情的舒畅,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