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三日说宛丘木芍药之盛作此篇 北宋 · 张耒
冲泥看花亦不恶,泥深三尺马苦臞。
闭门且复与君饮,吟诗写字乐有余。
姚黄一枝说不尽,天姬帝子非世姝。
念君东坡守寂寞,春深穷巷堆枯榆。
首联:冒雨赏花的矛盾与执着“冲泥看花亦不恶,泥深三尺马苦臞”,开篇即见张力:道路因春雨泥泞难行(“泥深三尺”),坐骑因跋涉而消瘦(“马苦臞”),但诗人仍认为 “冲泥看花” 并非坏事。泥泞的艰辛与赏花的热望形成对比,足见对牡丹的痴爱,亦暗含对自然之美的主动追寻。
颔联:闭门雅集的文人之趣既知泥深难行,诗人转而与友人 “闭门且复与君饮”,在室内饮酒、吟诗、写字,自得其乐。“乐有余” 三字,凸显文人以诗酒为乐的雅兴,将外界的不便转化为内心的自足,体现宋代文人 “适意” 的生活哲学。
颈联:牡丹之美的极致礼赞“姚黄一枝说不尽,天姬帝子非世姝”,姚黄是牡丹中的名贵品种(北宋陈州盛产,宛丘属陈州),诗人以 “天姬帝子” 喻之,极言其超凡脱俗的美 —— 非尘世姝丽可比,而是如天上仙姬、帝室贵女般尊贵华美。“说不尽” 三字,既赞牡丹姿容难以言传,亦隐含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倾倒。
尾联:对友人的牵挂与共情笔锋陡转,由眼前盛景想到远在东坡(黄州或其他贬所)的苏轼:“念君东坡守寂寞,春深穷巷堆枯榆”。“守寂寞” 直指苏轼被贬后的孤寂处境,“穷巷枯榆” 以春深时节的荒败景象(枯榆堆积于陋巷),暗喻其人生低谷的冷落与凄凉。此处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对友人命运的深切同情。

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 南宋 · 黄彦平
禅房幽讨有谁期,竹径穿花蝶不知。
山拥暮寒斜照里,树含芳思欲开时。
和风第放千林喜,胜日闲成一段奇。
何必红尘污人后,始从箫鼓看繁枝。
首联:禅房幽讨的孤独之趣“禅房幽讨有谁期,竹径穿花蝶不知”,起笔便奠定清幽基调:诗人独自前往禅房,本无约定(“有谁期”),却在竹径穿花的漫步中,连蝴蝶都未察觉其踪迹。“幽讨” 既指探寻幽境,亦暗含对禅理的默思;“蝶不知” 以动衬静,凸显人迹罕至的空灵,仿佛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 “物我两忘” 的境界。
颔联:暮色山光的生机隐喻“山拥暮寒斜照里,树含芳思欲开时”,画面从近及远:远山在斜照中拥裹着暮春的微寒,树木含着 “芳思”(对绽放的期待),似在酝酿花开。“拥” 字赋予山以温柔的包裹感,“含芳思” 则拟人化地写出树木的生命律动 —— 虽未盛开,却已饱含希望,暗合诗人对自然时序的细腻感知。
颈联:和风胜日的自然礼赞“和风第放千林喜,胜日闲成一段奇”,“第放” 即次第开放,和风拂过,千林皆喜,春日的闲暇竟成就一段奇妙的体验。“千林喜” 以拟人的手法写自然生机,仿佛和风带来的不仅是花开,更是万物的欢欣;“闲成奇” 则点出 “闲” 的价值 —— 唯有在闲适的心境中,才能发现自然的奇妙,暗合道家 “虚静观物” 的哲学。
尾联:反诘抒怀的哲思升华“何必红尘污人后,始从箫鼓看繁枝”,以反问收束,直抒胸臆:何必在被红尘污染之后,才想起在箫鼓喧嚣中追寻繁花?言下之意:真正的自然之美,无需等到历经世俗纷扰后才去追寻,此刻在清幽中静赏花开,更能体会本真的意趣。这一诘问,既是对世俗追逐的否定,也是对 “即时观照自然” 的肯定。

季春十有三日作 南宋 · 赵蕃
晨起风寒又觉加,不知信复到何花。
晴多且欲雨知节,雨久更思晴亦佳。
寂寂蕙兰菲剩馥,纷纷姚魏扫残葩。
故山政好不归去,笋蕨登盘僧馈茶。
首联:风寒袭人的时序敏感“晨起风寒又觉加,不知信复到何花”,起笔即写晨起体感:春末寒气未消,反而加剧,诗人不禁疑惑:接下来的花期(“花信”)会落到哪种花上?“又觉加” 暗含对气候无常的无奈,“不知何花” 则透露出对春日流逝的迷茫 —— 季节已至季春,繁花渐歇,新花难觅,隐隐为后文 “残葩” 埋下伏笔。
颔联:晴雨交替的辩证哲思“晴多且欲雨知节,雨久更思晴亦佳”,以口语化表达写出对天气的矛盾心理:晴久盼雨,雨久盼晴,无论晴雨皆合时宜。表面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实则暗含人生处世的通达:面对变化不定的境遇,唯有随遇而安。这种 “无适而不可” 的心态,是宋代文人 “乐天之适” 精神的体现。

颈联:盛衰交替的自然隐喻“寂寂蕙兰菲剩馥,纷纷姚魏扫残葩”,形成鲜明对比:蕙兰(香草)虽已凋零,却仍有 “剩馥” 淡淡萦绕;姚黄、魏紫(名贵牡丹)曾绚烂一时,如今却 “纷纷残葩”,需清扫殆尽。“寂寂” 与 “纷纷”、“剩馥” 与 “残葩”,既写实季春景物的荣枯,亦暗喻世间美好事物的短暂易逝 —— 蕙兰的 “剩馥” 象征平凡却持久的美好,牡丹的 “残葩” 则代表绚烂却短暂的辉煌,二者共同构成对生命状态的深刻观照。
尾联:故园之思的隐忍收束“故山政好不归去,笋蕨登盘僧馈茶”,笔锋转向思乡:故乡春景正好(“政好” 即 “正好”),却因种种缘由无法归去,只能以新采的笋蕨入馔,接受僧人的赠茶。“笋蕨登盘” 勾勒出清简的山居饮食,“僧馈茶” 则暗示诗人当下与僧人的交往,在清淡的生活细节中,藏着对故乡的眷恋与现实的无奈 ——“不归去” 三字,似轻实重,欲说还休,将浓烈的乡愁化作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