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荠三首 其一 南宋 · 陆游
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
传誇真欲嫌荼苦,自笑何时得瓠肥。
这首诗开篇 “日日思归饱蕨薇”,诗人说自己每日都想着回归家乡,过上以蕨薇为食的隐逸生活,流露出对家乡和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蕨薇” 在这里象征着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
“春来荠美忽忘归”,春天来了,荠菜味道鲜美,竟让诗人一时忘记了想要归去的念头。这一句生动地写出了荠菜的美味对诗人的吸引力,也从侧面表现出春天食物的美好带给诗人的愉悦。
“传誇真欲嫌荼苦”,“传誇” 即到处夸赞,诗人因为荠菜的美味而到处夸赞,甚至真的觉得茶都太苦了。通过与茶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荠菜在诗人心中的美好滋味。
“自笑何时得瓠肥”,“瓠肥” 形容人肥胖。诗人自嘲地笑着,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生活富足、身体肥胖(这里的 “肥” 并非单纯指胖,更代表一种生活优渥的状态)。这一句在前面描写荠菜美味的基础上,加入了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感慨,使诗歌在情感上更加丰富。

食荠三首 其二 南宋 · 陆游
采采珍蔬不待畦,中原正味压莼丝。
挑根择叶无虚日,直到开花如雪时。
采采珍蔬不待畦。“采采” 二字,描绘出荠菜繁茂生长的状态,也传达出采摘荠菜之人忙碌而欣喜的动作。“珍蔬” 直接点明荠菜在诗人心中的珍贵地位。“不待畦” 表明荠菜并非是种植在规整菜畦中的蔬菜,它生于野外,无需人工刻意栽培,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随处生长,这种天然野趣,正是荠菜的独特魅力所在。这一句既展现了荠菜的生长特性,又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生长、未经雕琢之物的偏爱。
中原正味压莼丝。“中原正味” 将荠菜与中原大地紧密相连,南宋时期,中原沦陷,对于陆游这样心系家国的诗人而言,中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记忆与情感的寄托。荠菜被视为 “中原正味”,说明在诗人心中,荠菜承载着对往昔中原生活的深深怀念。“压莼丝” 则通过对比,将荠菜的味道与被文人墨客常常赞美的莼菜相比较,认为荠菜的美味远超莼菜。这种比较,并非单纯从味觉出发,更包含着诗人对中原文化和故土的深厚情感,在他心中,源自中原的荠菜,其味道是无可比拟的。

挑根择叶无虚日。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采摘荠菜后的场景。“挑根择叶” 细致地刻画了处理荠菜时认真、专注的动作,要将荠菜根须仔细挑选,叶子精心择取,去除杂质,保证荠菜的品质。“无虚日” 表明诗人对荠菜的喜爱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每天都热衷于做这件事,侧面反映出荠菜在诗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荠菜在当时是诗人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直到开花如雪时。承接上句,诗人对荠菜的食用贯穿了荠菜的整个生长周期,从最初采摘食用,一直持续到荠菜开花。“开花如雪时” 形象地描绘出荠菜花开的美景,白色的花朵如同雪花般洁白、轻盈,布满田野。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荠菜生长的自然过程,也为诗歌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同时,诗人对荠菜从可食到开花的全程关注,体现出他对荠菜的珍视和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食荠三首 其三 南宋 · 陆游
小著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
风炉歙钵穷家活,妙诀何曾肯授人。
小酌盐醯助滋味。“小著” 即稍微放入,“盐醯” 指盐和醋。诗人说在烹制荠菜时,只需稍微加入一点盐和醋来增添滋味。这一描述体现了诗人对荠菜本味的珍视,认为荠菜本身就有其独特的鲜美,不需要过多复杂的调料来掩盖。“小著” 二字用得精妙,精准地把握了调味的分寸,反映出诗人在烹饪方面的细腻和讲究,也透露出一种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生活态度。
微加姜桂发精神。“微加” 与上句的 “小著” 相呼应,意为稍微添加。“姜桂” 即生姜和肉桂,这两种调料具有提味增香、去腥暖身的作用。诗人认为在荠菜中稍微加入一些姜桂,能够激发荠菜的风味,使其更加爽口宜人,仿佛给荠菜注入了新的活力,“发精神” 三字形象地表达了调料对荠菜味道提升的作用。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对烹饪细节的关注,通过巧妙地运用调料来达到最佳的味觉体验。

风炉歙钵穷家活。“风炉” 是一种烧炭火的炉子,“歙钵” 可能是指一种歙州(今安徽歙县一带)所产的钵盂之类的器皿。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用风炉和歙钵来烹饪荠菜的场景,展现了一种简朴的生活状态。“穷家活” 表明这种烹饪方式和生活用具都是普通人家甚至是贫寒人家所使用的,突出了生活的质朴。然而,诗人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简朴而感到沮丧,反而在这种简单的烹饪过程中找到了乐趣,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心境。
妙诀何曾肯授人。诗人说自己烹饪荠菜的这些巧妙诀窍从来不肯轻易传授给别人。这看似有些 “小气” 的话语,实则充满了生活情趣。“妙诀” 体现了诗人对自己烹饪技艺的自信和自豪,而 “不肯授人” 则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独特性。诗人将这种烹饪荠菜的经验视为自己的小秘密,不舍得轻易分享,也反映出他对这一简单生活乐趣的珍视,不想让它被轻易打扰或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