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昔二首 其一 南宋 · 陆游
常记东园按舞时,春风一架晚蔷薇。
尊前不展鸳鸯锦,只就残红作地衣。
首句 “常记东园按舞时”“常记” 二字,直接点明这是诗人对往昔的深切回忆,饱含着深情与眷恋。“东园” 指出了事件发生的地点,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场景氛围。“按舞” 即依照乐曲的节奏跳舞,一个 “按” 字,生动地描绘出舞者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优雅姿态,也暗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与欢快,为整首诗奠定了回忆往昔美好时光的情感基调。
次句 “春风一架晚蔷薇”“春风” 营造出温暖和煦、生机勃勃的氛围,给人以愉悦之感。“一架” 具体地写出了蔷薇花生长的形态,可能是攀爬在架子上,形成了一道美丽的花墙。“晚蔷薇” 点明了蔷薇花开放的时间,应该是在晚春时节,此时的蔷薇花盛开,鲜艳夺目,散发着阵阵芬芳,为东园的按舞场景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浪漫的气息。这句诗通过对春风中晚蔷薇的描写,从视觉和感觉上进一步丰富了回忆中场景的美好。
第三句 “尊前不展鸳鸯锦”“尊前” 即酒桌前,表明这是一个宴饮作乐的场合。“鸳鸯锦” 是一种织有鸳鸯图案的华丽锦缎,通常象征着美好、成双成对,这里可能是用来铺设地面或装饰的物品。“不展” 二字说明在当时的情境下,没有展开鸳鸯锦,似乎暗示着一种随性和自然,没有过分追求奢华的布置。
末句 “只就残红作地衣”“只就” 强调了仅仅、只是的意思,突出了选择的单一性。“残红” 指的是凋落的蔷薇花瓣,满地的残红形成了一种自然的 “地衣”。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鸳鸯锦,而是以残红为地衣,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一方面表现出当时人们亲近自然、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残红也带有一丝凄美之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易逝,为诗歌增添了一层淡淡的哀愁和对往昔不再的感慨。

感昔二首 其二 南宋 · 陆游
八阵原头纵猎归,割鲜藉草酒淋漓。
谁知此夕西窗里,一盏青灯独咏诗。
开篇 “八阵原头纵猎归”,“八阵原” 在历史上因诸葛亮推演八阵图而闻名,此处点明地点,赋予诗歌厚重的历史底蕴。“纵猎归” 描绘出一幅豪迈奔放的场景,诗人往昔在八阵原一带尽情驰骋狩猎后凯旋。“纵” 字尽显其意气风发、无拘无束,仿佛能看到他骑着骏马,在广阔原野上扬鞭策马,身后跟随的随从带着猎获的猎物,浩浩荡荡归来的画面,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尽显壮怀激烈的豪情。
“割鲜藉草酒淋漓” 承接上句,进一步渲染往昔欢乐。“割鲜” 即切割新鲜的猎物,体现出狩猎收获的丰盛。众人就地坐在草地上,以草为席,开怀畅饮,酒意酣畅,“淋漓” 一词将这种尽兴畅饮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出诗人曾经洒脱自在、快意恩仇的生活状态,与朋友或同伴们共享狩猎成果,沉醉在美酒佳肴与自然之中,无牵无挂,好不快活。
然而,诗意陡然一转,“谁知此夕西窗里,一盏青灯独咏诗”。往昔的热闹喧嚣与当下形成强烈反差。“谁知” 表达出世事无常的意外感,“此夕” 将时间拉回现实,在这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西窗之下。“一盏青灯” 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灯光微弱,与昔日猎归的热闹明亮截然不同。此时诗人唯有对着青灯,独自吟诵诗篇,形单影只。这两句诗将过去的热闹与现在的孤寂清晰呈现,往昔的豪情万丈与当下的落寞凄凉相互映衬,强烈地抒发了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月四日作 南宋 · 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开篇便点明时节为早春。“早春风力已轻柔”,一个 “已” 字,细腻地传达出春风在不知不觉中已变得轻柔的状态,给人一种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温柔之感。“轻柔” 一词生动地描绘出春风吹拂时的柔和姿态,不再像冬日寒风那般凛冽,而是带着丝丝暖意,轻抚着大地。
“瓦雪消残玉半沟”,此句写屋顶上的残雪正在消融,那残留的白雪如同碎玉一般堆积在瓦沟之中。“玉” 字形象地将雪比作美玉,赋予残雪一种晶莹剔透的美感,同时也暗示了冬日的即将离去,春天正缓缓走来。这两句诗通过对春风和残雪的描写,细腻地勾勒出早春时节气候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清新、温润的氛围。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则进一步描绘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飞蝶鸣鸠俱得意”,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鸠鸟欢快地鸣叫着,它们似乎都在尽情享受着春天带来的美好,“俱得意” 三字将飞蝶和鸣鸠那种悠然自得、欢快愉悦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东风应笑我闲愁”,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里,东风仿佛在嘲笑自己心中的 “闲愁”。“闲愁” 二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实现壮志,但却壮志难酬,此时面对春天的美好,他心中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又有对自己未能实现抱负的无奈与惆怅,这种愁绪在明媚的春光映衬下显得愈发深沉。“东风应笑我”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东风人格化,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