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 其一 北宋 · 苏轼
从来苏李得名双,只恐全齐笑陋邦。
诗似悬河供不办,故欺张籍陇头泷。
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 “苏李” 指西汉的苏武和李陵,他们以诗歌唱和闻名,苏轼借此将自己与李公择比作苏李,暗示二人情谊深厚且在文学上相互唱和的关系,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全齐”“陋邦” 则化用了齐地文化昌盛的典故,以 “全齐” 代表文化繁荣之地,“陋邦” 自指所处之地,通过对比,既表达了自谦之意,又有几分幽默调侃。提及 “张籍”,则是借这位唐代著名诗人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诗歌创作态度或风格,使诗歌表意更为丰富含蓄。
诗歌整体风格幽默诙谐。如 “只恐全齐笑陋邦”,以一种略带夸张的说法,幽默地表达出对自身所处环境文化氛围的自嘲。“诗似悬河供不办,故欺张籍陇头泷” 两句,将自己作诗时的状态与张籍进行关联,以 “供不办” 自谦才思不够敏捷,又以 “故欺” 这种俏皮的说法,为诗歌增添了趣味性,展现出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和轻松的创作心态。
诗中通过 “苏李得名双” 与 “全齐笑陋邦” 的对比,突出了苏轼对自己与李公择之间文学交往的看重,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外界评价的差异。“诗似悬河” 的才思敏捷与 “供不办” 的现实状况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苏轼在诗歌创作上的自谦态度,也使诗歌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更具层次感。

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 其二 北宋 · 苏轼
簿书鼛鼓不知春,佳句相呼赖故人。
寒食德公方上冢,归来谁主复谁宾。
簿书鼛鼓不知春:“簿书” 指的是官府的文书,“鼛鼓” 是古代的一种大鼓,常用于军事或祭祀等场合,这里代指公务。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己整天忙于官府的文书工作和各种公务,以至于都忽略了春天的到来。此句描绘出诗人因公务繁忙而无暇顾及自然季节变化的状态,侧面反映出官场生活的忙碌与琐碎。
佳句相呼赖故人:“佳句相呼” 表示通过优美的诗句来相互问候、交流。“赖” 是依靠、多亏的意思,“故人” 指的是老朋友,这里指李公择。这句是说,幸亏有老朋友李公择通过诗句来呼唤自己,让自己在繁忙的公务中还能感受到诗意和友情的温暖。此句体现了诗人与李公择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诗歌在他们友情中的重要纽带作用。
寒食德公方上冢:“寒食” 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禁火、吃冷食,并且有上坟祭祖的习俗。“德公” 可能是当地的一位人物,具体所指需结合当时的背景进一步考证。这句诗是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德公正在去上坟祭祖。诗人在此提及寒食节和德公上冢,既点明了时间和当时的风俗背景,又为下一句的感慨做了铺垫。
归来谁主复谁宾:此句承接上句,德公上冢归来后,却面临着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不知道谁是主人,谁是宾客了。这里的 “主” 和 “宾” 不仅仅是指实际的身份,更象征着一种生活的秩序和归属感。这句诗通过对德公上冢归来后的状态描写,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感慨,蕴含着淡淡的忧伤和对生命的思考。

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 其三 北宋 · 苏轼
巡城已困尘埃眯,执扑仍遭虮虱缘。
欲脱布衫携素手,试开病眼点黄连。
巡城已困尘埃眯:“巡城” 表明诗人的职责所在,需要在城中巡查。“困” 字直接体现了诗人的疲惫状态,而 “尘埃眯” 则具体描述了巡城时的恶劣环境,飞扬的尘土迷住了眼睛,让诗人更加困苦不堪。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履行公务时所面临的艰辛,也反映出其工作的劳累与不易。
执扑仍遭虮虱缘:“执扑” 指拿着刑杖,这里代指执行公务。“虮虱缘” 表示衣服上爬满了虮虱,说明诗人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连衣服都生了虱子。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诗人还要坚持执行公务,进一步强调了他所承受的苦难和压力,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
欲脱布衫携素手:“欲脱布衫” 体现了诗人想要摆脱当下困苦状态的愿望,布衫象征着他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公务。“携素手” 则是一种美好的想象,素手通常用来形容女子的手,这里可能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渴望能与心爱的人携手相伴,享受温馨的时光,与前面的困苦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试开病眼点黄连:“病眼” 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尘埃眯眼以及长期的劳累等原因所致,“点黄连” 是一种治疗眼疾的方法,黄连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明目的功效。这句诗是说诗人试图睁开患病的眼睛,用黄连来治疗,表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仍在努力自我救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苦涩的情绪,反映出他在艰难处境下的坚持和对恢复健康、改善生活的期待。
